不当司令当记者的高粮
高粮,原名高良玉,是一个“异类”记者。
最初看到高粮的名字,在早年的晋察冀画报丛刊封底,与著名摄影家沙飞及石少华等人同列。沙飞是八路军摄影工作的先驱和奠基人,其命运令人痛惜。石少华最后是新华社副社长兼摄影部主任,中央候补委员。再次见到高粮的名字,却在季音回忆录里。新四军老战士季音习平夫妇曾经是新华社驻华东野战军的随军记者。他们与高粮一起在人民日报被划为右派,高粮下放内蒙农村,从此离开新闻工作二十多年。
好奇心让我追踪高粮的过去足迹。高粮不是一个通常的书生记者,他最初是一位具有丰富军事指挥经验的政工干部。抗战末期,高粮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团级干部,主动申请学摄影,从此开始记者生涯。在战争需要的时候,他曾临危受命,指挥部队攻城杀敌,同时用相机记录战场的真实情景。
高粮著有回忆录《历史的脚印》。聂荣臻题写书名“历史的脚印”,杨成武撰写前言,书中高粮与聂荣臻、杨成武的合影照片位居其内。
高粮是河北易县人,裴山镇附近的辛旺村,地理位置上属易县东部地区。高粮的家世很有意思。他在履历表中的家庭出身是贫农。其实他的祖父是地主,但父亲却是贫农,一年中半温饱、半饥寒的贫农子弟。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他祖父“讨小”,娶了大家闺秀,于是将前妻所生的三个孩子尽数清理出去,每人只给了三间房。
高粮1921年生,河北易县人。1936年在读中学时便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华民族先锋队。 1937年9月受党指派到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同年12月转为中共党员。高粮念书时,他父亲托人拆字,给他起名“高良玉”。所以在抗战时期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干部花名册中,只能找到“高良玉”。
去一分区之前,高粮来自东北军旧部赵玉昆组织的抗日部队,他是被派进去掌握和改造这支部队的。军队是讲究论资排辈的,高粮参加八路军的资历很老,他算红军时期参加革命,1937年9月12日,红军在陕西三原整编为八路军之后,独立团东渡黄河,在山西侯马等火车的时候,高粮一等人手持保定地下组织的介绍信赶到了。他最先见到的是总支书记王道邦,之后是政治处主任罗元发,再就是团长杨成武了。
有一次,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团部要求他们每人只带三根火柴,不许带刀枪,跑三里地,过一座河上的独木桥,从一些政府交给团里处决的汉.奸死尸身上,掏出写着自己名字的纸条子。这对从小听鬼故事的农村青年,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才能经受住这一考验。任务完成后,高粮再见死人就不恶心了,在死人堆里也能吃饭、睡觉了。当时,八路军忙着打仗,农民一穿上军装就被送上战场,哪里有时间训练好了才上战场。几仗下来,活下来的就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相当一部分,还不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就送命了。
抗日战争期间,高粮曾担任文书、书记、指导员、教导员、支队政委、团政委等。其间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大龙华血战”、“雁宿崖、黄土岭战役”、“百团大战中的井陉煤矿攻坚战和东团堡战斗”等。
早些时候时候还名叫高良玉的高粮,在三团十二连当连指导员,最初的连长姓陈。黄土岭战斗后陈连长接担任三营营长。新任十二连的连长王九成,也是易县本地人,东北军出身,孟阁臣部队的老底子之一。八路军进驻易县之前的地方豪强宋学飞、孟阁臣、赵玉昆等等组织抗日军队起家,许多前东北军官兵都是部队的骨干,王九成就是其中的一个。在三团三营,王九成一直跟高良玉一起搭档,后来王九成到侦察连当连长。
在后来的抗战相持阶段,三团改制,大团改小团,缩编部队,取消营级的编制。原营级干部全部降级改任连级干部,原连级干部全部降级改任排级干部,原排级干部全部降级改任班级干部。每个连设正副连长、正副指导员、支部书记、文书、文化教员、排长副排长、通讯班、侦察班、工兵班、炊事班,司务长、上士、电话员、卫生员、司号员;加上营级干部降级后取消马匹,改设背夫(晋察冀军区规定:连级干部每人配背夫一名,行军时背运个人行李物品;营级干部则配马一匹、马夫一名)。改制后的三团,大部分的连级干部、大部分的排级干部、还有高粮那个连里的一、四、七、九的班长都是红军干部。高粮在一分区三团,改任五连连指导员。因为五连驻扎在完县(今顺平县)地盘上,所以连指导员高粮还兼任完县二区的区委书记。
1942年5月11日,冀中“五一大扫荡”刚开始不久,保定地下情报站送来紧急消息,保定的日伪军集结了四十多辆大卡车,集中了易县、满城、唐县、完县几个地区的1500多日军,要突袭一分区在满城县境内的石井、杨家台、南北清醒一线。除了日军外,参加扫荡的还有大批的保定、满城县和沿途据点的伪军。
石井,是一分区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军统治区的分界线,杨家台和南北清醒村是一分区根据地的腹地,一分区一些机关和医院伤员都在这里,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也有一些机关、医院、兵工厂设在这里。
杨家台,距1941年杨成武梯子沟突围的地方几步之遥。曾经有了一个白求恩卫生校学生未能突围,大部分牺牲。
接到情报后,因为日军乘汽车“扫荡”,速度太快,三团长肖应棠于5月12日下午,紧急召见五连长杨才鑫、指导员高良玉和侦察连连长王九成、指导员王栋,命令这两个连掩护后方机构、主力部队和老百姓转移出日军要重点扫荡的这个地区。
为此,按照团长命令,侦察连连长王九成率领一个加强排扼守在石井村后面的土门村山口阻击日军五个小时,为后方机关、医院、主力和老百姓的转移赢得时间。
坚守土门村五个多小时后,已经被日军咬住的连长王九成与全排战士全部壮烈殉国,无一生还。
王九成,辽宁人,他盼望有一天,能打回东北老家去,平日一唱《松花江上》就掉眼泪,天长日久,战友们就从“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里给他弄一“大豆”的外号。
知道老搭档牺牲,高粮悲愤地说:“‘大豆’走了,还有高粮在。” 他给团党委打报告,把原来的名字高良玉,改成“高粮”,永远缅怀纪念生死之交的好战友“大豆”———王九成。
攻占了土门村的日军没有休息,连夜沿山路向山里推进,这一路上,五连层层防守,用民兵的地雷配合边打边退,尽管这样,黎明时分日军到达了一分区曾经的腹地刘家台。在刘家台往西南,从满城县进入完县境内,属一分区与三分区接合部,这里隐藏着许多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的后方机构,包括,1942年初就在这里进行整训的冀中军区教导队两百多人。军区或者军分区的教导队,都是由主力部队中准备提拔干部的老兵组成的,有一些是已经提拔为干部而在教导队集训的,是部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干部基础。因为这支部队没有参加过有关“五一大扫荡”的战斗,在一分区后方住的时间比较长了,久无敌情,前面有兄弟部队防守,思想上就麻痹了。黎明时分敌军到达刘家台的时候,五连已经用枪声,包括喊叫声提醒那些尚未来得及撤走的我方人员和老百姓,要他们赶快躲避。五连阻击日军,迟滞日军的前进速度,是用三个排交替进行的。高粮甚至动用交替下来的三排专门去通知冀中教导队的同志赶快撤离。但是惨案发生,冀中军区教导队两百余人全部牺牲。
对于教导队的损失,高粮向团部及分区做了报告,总结三点原因:1、冀中平原过来的战士们不习惯爬山,仍是顺着山沟的大路跑;2、听到报警的枪声他们仍不急于转移,还要埋锅造饭,他们没有想到情况如此紧急;3、当日军跟踪而至,向山沟的教导队合击扫射时,高粮亲带三排用机枪掩护,高喊“快上山、快上山!”可教导队的人就是不听。
惨剧发生之后,迅速报告给一分区司令部。当时刚到一分区司令部上任参谋长的徐德操,带了几个参谋紧急赶往事发地检查事故原因。因为事情发生在一分区辖区,要向军区报告的,说明这个教导队被鬼子兵合击覆灭的原因。据说,现场的景象很惨烈,跟一年前白求恩医校师生被残害的景象相仿。事发突然,很多人牺牲的时候手里还抱着饭碗,有的人嘴里还含着一大口饭,“他们都是被敌人用刺刀捅死的”(高粮原文),甚至没有还击的迹象。
抗战是极残酷的,远不是影视剧那样的轻松,冀中军区200多人的教导队全军覆灭,教训深刻。
1939年9月,在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中将的黄土岭战役中,来了一位叫沙飞的广东人。沙飞要求随高粮连队采访,上级命令必须保证沙的安全。高粮原本要人送沙飞到二梯队去,沙飞一听急了,严肃地说:“指导员同志,我是来参加战斗,拍你们这个最能打连队的战斗场面的,到后边怎能完成拍照任务?”。
沙飞跟着高粮,在火力很猛的战场上,一再抢拍照片。接着沙飞又在敌炮轰击下,赶到白求恩做手术的小庙前,拍下了大夫在战火中动手术救伤员的经典镜头。这张流传很广的相片,不但打动了中国抗日军民的心,也给世界反法西斯群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当晚,沙飞和高粮躺在炕上聊天。沙飞说:“中国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群众文化程度低,非常需要用相片做宣传,使读了文章的人,个个能看得懂。” 从此沙飞成了高粮的摄影启蒙老师和引路人。
1944年6-7月间,正在一分区政治部开会的高粮,看到来自晋察冀军区摄影科的一份通知,要一分区派一名同志前去学习摄影。高粮放着支队政委不干,非要去学摄影,成为当时整个一分区的一件奇闻。那一年高粮二十三岁。
1944年12月15日,晋察冀军区第1期(总第2期)摄影训练队在晋察冀画报社驻地洞子沟举行开学典礼。学员共24人。沙飞、石少华担任摄影主课教员,学期5个月。高粮离开一分区涞源支队政委(团政委)的职务,正式学摄影,成为这一期的学员。
1945年4-5月间高粮在晋察冀军区摄影培训班学成,被晋察冀画报社留下,成为了一名专职的摄影记者。在沙飞之女王雁的博客有一段:“1945 年2月底,石少华副主任带摄训队搬迁到坊里(距洞子沟 10 里)继续开课 1945 年3月,摄训队进行‘新闻摄影争辩大会’,由石少华、高粮主持会议,李力兢作记录。” 高粮因为起点高,已经担负起摄训队的领导职务,发挥了“政委”的作用。
高粮能够被提升为三团的营教导员,以后到涞源支队任副政委,进入一分区团级干部的行列,除了自身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与一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的杨成武的欣赏和提拔是分不开的。抗战胜利那年,追随杨成武去了冀中军区,被任命为摄影科长。
在这之后,高粮先是到了张家口,打听到老部队一分区在宣化,于是又到了宣化,住进大校场兵营。高粮在宣化住了有近一个月时间,搜集各种照相器材。1945年12月,随着西线绥远战场上逐渐平静,东线冀东热河战场上又战火正浓,高粮受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委派,跟随冀中地区新组建的黄寿发纵队一旅去了密云古北口前线。在高粮的简历中,记载着他曾经在这一时期被任命的一个职务:晋察冀三纵八旅七十三团政委。
1946年1月中旬,国共和谈协议发表,古北口前线停战,晋察冀第二野战军与冀察热辽军区机构合并。晋察冀军区组建的第二野战军下属的几个野战纵队均被撤销编制,不是被合并进其它野战纵队,就是被复员成为地方部队。1946年3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发出《关于复原工作的决定》。据此,全军区复员转业约10万人,占全军区部队的三分之一。高粮的团政委作不成了,被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派到军调部任第五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团特派记者,参加了军调部对古北口事件(1946年2月)和安平事件(1946年8月)的调查。
1946年10月的张家口撤退,高粮是在大白天走的。在高粮自己的回忆中,他在撤离张家口的路途中,曾与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的警卫员及随行记者和部队一起,共同用轻武器击落一架飞机。
1947年11月,解放石家庄的战役打响了。没有想到,战役刚刚开始,在敌人的炮火中,正在查看地形的三纵第三十一团团长牺牲、政委负重伤。郑维山与胡耀邦商量,命令正在三纵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摄影科科长高粮代理团政委,在团长出缺的情况下负责指挥。纵队司令员曾思玉和政委王昭对高粮说:“现把这个团交给你,。。。你去主攻团十旅三十一团指挥作战。一定要攻进石家庄市区……”
高粮这个战地记者,赶到代号“建功部”的团部,用最短时间了解战役总部署和本团任务,立即召开干部会,熟悉各级指挥员,了解火器配置、武器、弹药准备,审阅参谋长提供的作战计划,然后到各营去动员。这个团的任务是,从槐底村和范谈村之间,突破外市沟。参谋长陪高粮爬到前沿看地形,选择突破口。敌人炮火集,“轰”地一声巨响,高粮被埋在土中,几分钟后才从土中爬出来。突破成功后,高粮要随一营到最前面去,参谋长和主任顾虑他的安全。高粮说:“同志哥,别忘了我还是前线记者呀!”高粮跑到尖刀连尖刀排尖刀班,一边指挥与敌人肉搏近战,一边抢拍照片。他利用土坑、大树、门洞,一边取景和按动快门儿,一边前进。爆破市沟、正太饭店会战、突入敌军部、中山路巷战、捣毁敌警察局……一一收入他的镜头。经过近十年鏖战疆场,高粮指挥作战已是行家里手。他这个团首先突破敌市区防线,突入敌军部,高粮拍摄了“突入敌军部”的历史画面,成为享誉一时的“双枪将”。
再见到高粮的时候,是1949年高粮作为聂荣臻司令员的新闻秘书,随聂荣臻赶赴平津前线指挥部,参加平津战役。在解放天津战役中,高粮紧跟步兵冲锋,拍摄了战斗场面,其中包括我军活捉守敌司令陈长捷的照片。
在北平和平解放时,高粮参加拍摄了解放军入城式。
全国解放后,高粮同志作为华北军区画报社采访科科长参加了开国大典,拍摄了“天安门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及大阅兵的宏伟场面。
随后高粮同志主动请缨,随志愿军第20兵团入朝作战,在三年抗美援朝战斗中,指挥180余人的记者大队,爬冰卧雪钻坑道,始终战斗在前线,参加了粉碎美军范佛里特秋季攻势、文登里反击美军坦克劈入战、上甘岭战役、金城反击战等战斗,再次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和严酷洗礼。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许多重大的战斗场面。如“上甘岭反击战”、“用祖国人民捐献的高射炮击落美国飞机”、“金城反击战”等。他的许多作品已成为史料,并编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大型画册中。
从朝鲜回国后,高粮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化读物社副总编,编辑出版了《战友报》、《战友杂志》、《战友丛书》。
1955年高粮调到人民日报,担任摄影组长,负责中央领导人的新闻摄影工作。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长期生活战斗在火热的斗争第一线,他具备了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洞察力,用镜头记录下我国领导人在各个重大政治活动中的场面,如“毛主席接见苏加诺总统”、“邓小平会见伏罗西洛夫”、“周总理在群众中”、“宋庆龄的风采”、“毛主席接见女青年代表”、“我们的好市长彭真”等。他的摄影作品朴实无华,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新闻性和感染力,在摄影界留下了声誉。
1957年以后,正当高粮年富力强之时,被划为“右派”,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被迫离开了自己深深热爱的新闻事业长达20多年。下放到内蒙古农村。
高粮为何被划右派?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同是右派的刘衡对此有回忆:
摄影记者高粮原是记者部反右领导小组的成员。他跟着汪琦、傅冬等在部里挖出几名右派分子, 成绩卓著。他万万没有想到,1958年反右派补课,大字报突然铺天盖地而来,三天功夫,定他为漏网右派。他的主要罪状是他牵扯进新闻界赫赫有名的左叶事件中。请看他自己的叙述:
"1957 年4月,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参观北京农业展览会时,发生了部长助理左叶同电影摄影师韩德福吵架事件,在国宾面前造成不 良影响。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接待办公室放进的记者多了些,陪同参观的人也多。地方狭窄,造成了拥挤。负责维持秩序与负责新闻报道和电影新闻摄制人员都很着 急。大家满身大汗,拥挤中也防碍了贵宾的参观速度。当时开路的左叶碰到韩德福时,说:`别挤啦,再挤我让你们滚出去`!韩说:`我是来执行拍摄任务的,拍 不成谁负责`?左叶有些急噪,在拥挤中怕出乱子,就讲:`你的工作重要,还是我的工作重要`?当场就吵起来……”
“事隔不久,《中国青年 报》发表了洪克写的小品文《部长助理与摄影师》,跟着《人民日报》也发表诗与漫画《你重要还是我重要》?把矛头指向左 叶…….事情闹大了,中宣部为此召开了对证会。左叶、韩德福、洪克都到会了。左叶做了些检查,但基本上是 各说各的理。最后主持会的人问我有何看法?我说我目睹了此事件的经过……”
"当时吵架、骂人的不是我,写文章、画漫画的不是我,而且材料不是我提供的。谁知一年后我这个公道人却成了`左叶事件中推波助澜、向右派充实炮弹、使之向党的新闻事业发起猖狂进攻的`罪魁祸首`。天呐……"
(摘自高粮著《历史的脚印》第170--171页)
其实,1957年4月正是鸣放初期, 新闻界都想发表反对三风的稿件。正好碰见左叶的事,以为抓住了官僚主义的典型, 因此一窝蜂地大做文章。《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品文,人民日报社的袁水拍据此写诗:《官僚主义者滚开!》还配上漫画(载5月10日),造成轰动。实际上,这 是人们工作上的冲突,与官僚主义、地位高低等等并不沾边。左叶气得哭了,不承认骂过"滚出去", 说他讲的是:"你的工作重要,难道我的工作就不重要?",并不是和记者比地位高低等等。一些读者也给人民日报来信, 说报社小题大做,人为地扩大矛盾,不公正,没有抓对典型:"一个好的摄影记者,应该主动猎取好镜头,在接待贵宾的场合,让在场的国家负责干部让路来猎取镜 头,这是不礼貌的行为。文章提出要求尊重记者,我们也有权利要求记者尊重别人。""不能只许新闻记者在金銮殿跑马,不许部长助理在大街骑驴。"
不久,中央宣传部召开对证会,人们说没听见左叶骂"滚出去",唯独高粮说听见他骂了。实际上,大家都在气头上,骂与不骂关系不大。可是以后反右派,人们又要抓右派典型,于是,左叶事件又一窝蜂地被说成是"新闻界的右派分子向党发动进攻",高粮提供了进攻的炮弹。
1958年8月,人民日报记者部又挖出4名右派分子:高粮,撤销原有职务实行留用查看,不定级,每月60元。季音,撤消原有职务另行分配待遇较低的工作,由11级降到16级。习平,降职降级降薪,由16级降到18级。
1958年11月6日, 季音、高粮、胡骑和蓝翎也到柏各庄农场劳动。后来高粮被调到内蒙体委,之后又下放河套平原的农村,从此离开新闻工作二十多年。
1944年,晋察冀军区选拔摄影记者。当时高粮正任支队政委。是留任政委呢,还是去当记者呢?两者抉择中,高粮毅然选择了去晋察冀画报社当摄影记者。在蒙冤戴上“右派”帽子二十载后,高粮恢复了名誉。他同样又面临一次抉择。1978年,在胡耀邦和耿飚的过问下,中央军委拟定任高粮为某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分区司令员,他却要求落实政策后,仍回《人民日报》社当新闻记者。面对军级干部的职位,高粮平淡的说:“我多年当记者惯了,舍不得离开。”
历经沧桑的高粮不图权贵,重新回到了人民日报社。他在花甲之年重新背起相机,在宣传改革开放的岁月里又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以不辞辛劳地继续奔波。
1983年1月,高粮在内蒙古书记周惠和《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的支持下,在《经济日报》第一版发表了《河套农民怕‘六虎’》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引起中央的重视在全国开展了查处“六虎”的活动。高粮顶着压力为农民伸张正义,得到了河套农民的爱戴。
高粮逝世后,《人民日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很多人赶来悼念这位身扛钢枪、一手拍得好、一手写得妙的老记者。
高粮从事新闻摄影50多年来,发表消息上千篇,通讯数百篇,并都配有自己的摄影作品,此外,还出版了《高粮通讯选集》、《高粮回忆录》、《历史的脚印》、《高粮摄影作品选集》、《高粮诗影集》等著作。他的很多作品已成为历史文献资料,在中央档案馆和军事博物馆收藏并被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多册国家领导人大型画册选用。
主要资料来源:
高粮的名字列在晋察冀画报丛刊封底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1153224.html
季音回忆文章
http://www.yhcqw.com/html/hxzz/2008/314/08314183140CB48E1I17D3695H47B4C.html
刘衡:“《人民日报》的右派们”
http://blogger.sinovision.net/home/space/do/blog/uid/31319/id/126716.html
YanXin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06dd3950102vqmh.html?md=gd
http://blog.sina.cn/dpool/blog/xyyanxin#type=-1
人民日报的高粮生平
===================
“左叶事件”的主角左叶也很有意思,27年随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特能打仗。42年著名的宋庄之战,团长左叶带了三个连300来人坚守宋庄,先用地道战打伤了率30多个骑兵进村的日军坂本支队长坂本吉太郎大佐,又顶住了上千日伪军的围攻,以亡32人、伤4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数百人之后,突围而去。
相传左叶还有两件事:
抗战初期王明回到延安,王明穿着皮夹克,围一条银狐围巾,与穿得破破烂烂的红军成鲜明对比,还要求每天供应牛奶、面包和鱼子酱。在王明散步时,左叶上前暴打了王明,边打边骂,骂王明是败类走狗。左叶因此受到通报批评。
1942年,左叶到军区开会时,看见聂荣臻养的狼狗非常肥大,便拔枪打死了一条。他大义凛然地说:“我们在前方一天8两粮,这狗养得这样肥,今天中午吃狗肉。” 气得聂荣臻破口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