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定军衔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战功,资历,山头,政治因素等等。因为是军衔,军迷们自然认为军功应该放在首位,其实不然。不同的军衔层面,具体的个人,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军委颁布的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四个条件作为评衔标准,1. 现任职务,2.政治品质,3. 业务能力, 4. 在军队服役的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四个条件中战功和资历排在最末,山头的因素根本就没有出现在正式行文中。提山头不利团结,不提山头,不等于没有山头。实际评衔过程中还是不得不考虑山头的平衡。
位列第一条件的是现任职务,但是王树声和许光达都是为了给大将军衔,特意现安排了一个相应匹配的职务。可见这一条可伸缩性很大,有忽悠的成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第三业务能力,很模糊,难界定,战场上那个部队啃骨头,那个部队吃肉的事情很多,所以根据这条难定高低。
第四 资历和战功,这条是造成的问题和混乱最多。比如粟裕战功大,应为帅;粟裕资历浅,不应授帅衔。萧克资历老,应为大将,等等。其实考虑这条放在最末,就不难理解为何某人对应某衔了。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第二条政治品质,更难定义,字面上理解,大家都是经过战争生死考验的党员干部,革命军人,很难说谁好谁坏,谁高谁下,因此也就很难根据这一条定军衔。如果男女关系算入政治品质,好像有些风流人物并不受影响,军队里这种事一抓一大把,特别是经过战争的人,有时笔者个人认为这可能也是一种挺特别的战争创伤精神疾病。
其实政治品质隐含的信息量很大,不便明说的意思,就是领袖的个人喜恶,恩怨 ,以及以往争夺权力斗争时的立场站队,比如苏区时毛朱之争,毛和李德,王明中央之争,长征时毛张之争,抗战时毛与王明的长江局之争等等,关键时刻站哪边。所谓政治品质,说穿了就是对老毛个人的忠诚,如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这一条才是评衔的要害所在,每个人都必须按这一条过滤,其它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在这条之外糊弄人的。但是话不能明说,说出来神圣的革命事业和封建社会流氓帮会拜码头没有太大区别。这条是打开所有问题的钥匙,谁高了,谁低了,都可以在这条找到答案。十帅是老毛钦定的,咱就聊聊,看看里面的玄机。
十帅中最忠的是罗荣桓,罗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站在毛一边,始终能够深刻理解,坚决执行毛的思想和主张,这一点无人能比,所以罗授帅衔是铁定的。很多军迷认为罗资历战功均不够授帅,想法还是太天真。
剩下的九帅长期与毛共事,对毛的脾气性格,为人处世,道德品行,行事方式特点,政治品质都有深刻了解,换老百姓的话说,知道你是半斤还是八两,能吃几碗干饭,有多大能耐,这些人不可能对毛行君臣之忠。但是有毛在,谁也不敢造次,这就行了,“忠”这条就算过了。后来证明,这些人文革中虽然不满,但也不敢公开表现出反对,毛死后自然没人捍卫效忠。
元帅中最不“忠”的当属刘伯承,徐向前。刘也是建国后第一个倒霉的元帅。刘和毛的梁子早在四次反围剿时就结下了,当时毛被排挤下岗,刘与李德,周恩来指挥红军,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这说明红军离开老毛一样打胜仗,前三次反围剿(规模,难度远不及第四次)的胜利老毛起的作用也未必像后来吹的那么大,可见老毛是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人物,等于将了老毛致命的一军,尽管是业务上而不是政治上的。毛对此肯定大不舒服。心说“伯承你真不够意思,我这儿费了好几年的功夫,刚刚建立起来一点英明伟大的气场,一切都刚刚开始,你这是干啥?散打K(ick)O(ut)太极?成心砸我的场子是不?行,真有你的,咱走着瞧,一切都刚刚开始。”
刘还是学究式的人物,有军事理论造诣,有著述,学贯中西,倡导红军正规化,办红军大学,培养和提高军官的军事素养,因此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红军将领中,相当于老师教学生打仗,赢得了一大批粉丝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蒋介石就是靠办黄埔军校起家的,所以刘能不让毛多想吗?刘有本事,年长,为人宽厚,能团结同志,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统领的是原四方面军的骄兵悍将,作为二野的领军人物,不授帅衔,太说不过去。
徐向前作为四方面军山头的代表,授帅。徐帅不同于陈昌浩,徐打仗有一套,在四方面军众将中有相当威信。为人处世方面,徐城府深,沉默寡言,看得明,拎的清,经历了毛张之争后,有自知之明,刻意躲开官场是非,闹中求静。一旦毛有需求,也能为其所用,文革中一度担任军队文革组长。如果徐不授帅,四方面军很难找出一个代表人物能替代徐,比如王树声,李先念,谢富治,陈锡联,这几位虽然某些方面出类拔萃,但无论资历,还是综合军政“业务能力”较徐还是大为逊色,差距不小。
贺龙虽然战功不大,但在忠心和资历两方面都打高分,作为二方面军代表,授帅。贺龙年轻时混过哥老会,对拜龙头老大的事情门儿清,转型接轨到效忠领袖对他来说是熟门熟路,驾轻就熟的事儿。二方面军能与贺龙比肩的唯有萧克。
萧克学生出身,虽然秋收起义就和毛相识共事,但始终看不惯毛的作为,感觉此人两面三刀,一屁两谎,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吹牛B方圆几百里没有对手。面对拿枪的敌人,就会一个字,跑;面对自己有不同观点的同志,也一个字,杀(建政后是斗)。秋收起义的军事骨干力量为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总指挥卢德铭战死,余洒度任师长,黄埔一期毕业的陈浩担任了团长,徐恕为副团长,韩昌剑为参谋长,黄子吉为一营营长。毛为控制该部,以投敌叛变为名,将以上四人全部处死,逼得余洒度跑到国民党一边,与红军叛将龚楚何其相似。由于近距离长期观察(毛自己说,“认识我的人反对我,不认识我的人支持我”)毛萧两人芥蒂自然不少,萧关键时刻又站在张国焘一边,自然无缘帅衔,甚至连大将也没当上。历史已经证明,萧克没当元帅大将是高尚的。
其实,对毛的看法,彭德怀也和萧克感同身受。彭临死时对自己的侄女彭钢说了几句话,算是临终遗言,其言也真,“几十年来,他(指毛)给我挽了好多旮瘩,我们两个一个不死,旮瘩就解不开。向反教条主义事件中受难的同志们道歉。后悔庐山会议违心检讨。”彭死时不亚于战争的惨烈,大喊“我不用毛泽东的药”,“我不吃毛泽东的饭”,拔掉输液的针头,绝食而死。彭的铁杆老部下黄克诚大将,临终时,也是拔掉针头,拒绝医治,追随老伙计而去,那时已经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如果彭的死是无奈,那么黄的死更令人深思,为什么?他们一定是想到了年轻时闹革命时的初衷,老了临终时的革命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内有一批人,是靠着残杀自己的革命同志,用自己同志的鲜血和头颅,爬上高位的。这批人的总头子,便是他毛润之。毛这个人也是真邪性,他走到哪儿,都能弄出几个现行反革命。现在看都是些莫须有的罪名,基本全平反,就剩张国焘,王明,两人还都有话说,都著书留下故事的来龙去脉。秋收起义,杀了团长陈浩等三人;井冈山,杀了王佐,袁文才;红四军,与南昌起义的朱德争权;到江西,杀李文林;闽西富田,杀红二十军排以上干部200余人;长征,一路争权,搞掉李德,博古;一,四方面军会师,与张国焘争权;陕北,刘志丹到底是怎么回事,说不清,但是,建国后因为一本小说,一大批人倒霉,包括习仲勋,水很深。延安,整人全面争权,王明,周恩来被修理。抗日期间,收拾山东纵队黎玉,项英的新四军;解放战争,收拾抗联周保中,琼崖纵队冯白驹。建国后,不说了。可能他也是自卑,知道自己那两下子难以服众,只能靠不断运动,不断制造恐惧,来维系自己的位子。
言回正传,叶剑英排名最后的元帅,长期在总部担任参谋长,没有独立经营一方战略区的经历,没有独立统帅一方野战大军的经验和指挥战略性决战的战绩,但在毛张之争时,弄出一封谁也没看见的电报,真是神来之笔,为自己在最最关键的忠心条件上加分不少,荣膺末帅。
陈毅作为新四军代表授帅,只能说周恩来的面子真大。
个人感觉,把叶剑英,陈毅两个中任何一个拿下来,给粟裕授帅都没啥问题。从业务能力上讲,粟建国后当总参谋长,就是叶以前的职务。粟在华野指挥淮海战役有功,代表新四军有何不可?资历?那不是最后一条吗?再说,粟裕以红四军参谋长之职,资历也不差啥。但是,授衔这个东西是总结过去,服务未来。而未来处于和平时期,不需要打仗,需要政治打手。建国后发生的历次政治斗争中,粟裕能比叶陈两人哪一个的政治表现更令毛满意?粟谁也比不过。既然忠心不足(这可是核心条件),利用价值不大,粟只能当个大将不足为怪。
粟裕授衔之事,可以写一本大书,上溯朱毛红四军之争,中间三让华野司令,后来饶漱石倒霉。举个例子,贺晋年,西北红军,以上将之资历,授少将之衔,据说因高岗倒霉,都是猜测,谁不可能拿出真凭实据。粟会不会受到饶的影响?迷雾重重,谁也说不清楚。另外,笔者不认为粟裕不懂政治,那是托词,他是刻意远离政治,就像周恩来坚决不当第二把手,因为他看穿了老毛拿二把手当马桶,谁当谁倒霉。聂说粟“大盗盗国”,陈说粟“阴”,聂陈都不是省油的灯,哪个大老粗能得到两个政坛老江湖一致如此“高”的评价?他俩肯定感觉到被粟裕摆了一刀,粟仗打得那么好,足智多谋之人,摆你一刀还不是轻轻松松之小事一桩。粟后来平反之艰难,也足以说明,他不是个简单的不懂政治的军人,有人怕他,粟难以驾驭。张爱萍说过,“说我是谁谁的人,是对我的侮辱,是对革命的侮辱”。粟裕,萧克等人也是,为理想投身革命,不做某个人的工具,打手,所以,这些人被认为浑身带刺,注定被权力边缘化。而那些以“自己是某某人的人”自居,为自豪的人,常常平步青云,小人得志。这就是为什么无数英烈牺牲换来的新中国,会被窃国贼们变成了私人的封建小朝廷,结果一个美丽富饶,地大物博的国家要么是百姓穷苦,国家落后,要么是乌烟瘴气,雾霾沉沉。
至于有人说粟裕资历不行,压不住许世友之类的茬子,所以三让司令,笔者对此说只能呵呵了。共军有铁的纪律,真有敢战场抗命的,政治部组织部军法处可不是吃闲饭的。许世友若不是老毛的特殊提携,也就是在省军区挂甲养老罢了,哪里轮得上他嚣张。
粟裕58年反教条主义挨整时,肖劲光对老毛说,“粟裕对您老人家没有二心”,一句话之后,对粟裕的围攻群殴立马停止,否则,把粟裕打成蒋介石的孝子贤孙也不是没有可能。至此,神圣的革命,基本上已经和封建会道门没有太大区别了。可见,核心的问题是忠心与否。
井冈山上下来的其他几位元帅,没争议,不说也罢。
记得文革后某年高考,就是按授衔原则制定的记分标准。政治满分100,一分算一分,计入总成绩。英语满分100,按20分计入总成绩。这种做法不得人心,不得人心的事情必定短命,结果没多久就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