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燕山石化的直升飞机坠毁事故

1976年,在所有中国人的记忆里, 是个大事频发的年成。 对生活和工作在北京燕山石化区的人们来说,比其它地区的人又有更多的事要面对, 其中一个是30万吨乙烯的建成和投产, 另一个是乙烯火炬头更换时发生的震惊全工区的直升飞机坠毁重大事故。

燕山石化的30万吨乙烯装置, 是我国自文革以来进口的最大的成套化工装置。 严格地说, 是整个一个工厂, 即石化总厂下的前进化工厂。 我当时工作的公司, 承担了该厂化工设备的主体安装。所以, 从74年底, 到75年全年, 我们是在乙烯工地上度过的。

1976年初投产后,经过半年多的运转,发现两个大问题, 一个是裂解炉的漏气, 酿成事故; 另一个是燃烧可燃废气大火炬塔上的燃烧头被烧毁,使火炬不能正常燃烧 。日方承认是设备的质量问题, 同意更换。 但怎样更换, 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乙烯的火炬塔120米高, 像是前进厂的旗杆; 燃烧的火炬,方圆十几公里, 远远都能看到。当初建厂时, 燃烧头是先被安装在火炬塔上后, 再整体吊装的。 可现在要把燃烧头拆下来, 怎么拆,谁都没主意。 火炬头重三吨,中国当时没有起重臂长达到120米高同时又能吊得起3吨重的可移动吊车。 据说开始时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是在火炬塔旁搭建120米高的起重钢架,方案二是把整个火炬塔放倒(是当年竖立的反过程)。但两个方案都是很耗工期, 很费材料,和当时急于完成检修的要求不相符合的。

这时, 参与运行和检修的日方人员, 提出了他们的意见: 说在日本, 这个工作是由可承载重物的直升飞机来完成的, 比建个起重钢架或放倒火炬简单多了。这无疑给中方打开了一扇窗口,日本人能做到的, 我们也应该能做。 那时, 中国刚好从法国进口了一架承载5吨的直升飞机, 性能不仅能起重, 还能按要求定点不动5、6 分钟, 足够安装火炬燃烧头的要求了。据说尽管这架飞机进口时是要用于民用的(当年西方对中国有军事禁运), 但中国已经把它交付给了海军使用。 所以最后是由国务院转到中央军委, 由当时主持军委的陈锡联特批, 才实现了中国第一次直升飞机吊装。

1976年8月28日, 星期六。 我记得非常清楚这个日子, 因为它是唐山大地震后的整整一个月。整个石化区万人空巷, 都围观在火炬塔周围, 观看奇迹。 新搭建的主席台上坐着各方面的领导人,北京市的, 石化部(燃化部)的, 海军的, 都来了。 飞机由一个姓王的副团长亲自驾驶, 副驾驶是飞行大队长,连报话和技师都是连级干部, 可见对这次飞行的重视程度和必胜的信心。我们公司由起重队负责吊装, 火炬顶上松开链接钢丝绳的最关键工作,由队长郭晓业(后来成为国家级的新长征突击手)和他的徒弟小刘(和我同年进厂的, 只能称他为刘师兄)负责。

第一步, 飞机飞到火炬塔正上方, 降下钢丝绳, 塔顶人员把预先固定在火炬头用于起升的钢丝绳与其链接好后, 飞机逐渐把下垂的钢丝绳收紧, 旧火炬头慢慢脱离开火炬塔, 升到天空。然后飞到料场, 降下旧火炬头, 换上新的后,又徐徐升起 。 这太简单了, 观看的人们放下了紧张的心, 脸上露出笑容, 喝彩欢笑。

飞机又飞回到大塔的上方, 开始缓慢下降。 当四根稳定钢丝绳降到火炬头安装平面时, 在那里等待的8个工人, 从四个角拉住这些钢丝绳(术语叫晃绳), 以确保火炬头的中心位置。 随着起吊主钢丝绳的下降, 火炬头落入了固定的位置。 在几个工人用螺母固定火炬头的同时, 站在郭晓业头顶的小刘, 开始松开直升飞机下垂的钢丝绳。 只要他完成这个步骤, 整个起吊过程就完美地结束了。说起来简单, 想想在实地工作的状况: 直升飞机的巨大噪音和风力, 庞然大物压顶的恐惧感, 靠别人抱住下身的无法自主平衡的艰难, 双手用来松开链接而无保护自己可能的危险, 加上半个手腕粗的钢丝绳的强大扭力。 这些困难是我们这些从未经历过的人,永生也无法想象的。

按他们的要求, 地面指挥要求飞机再多下降一点。 飞机就在一点点地下降, 以减少主钢丝绳上强大的扭力(俗话:别劲)。 从地面看, 直升飞机的机身, 好像已经降到与火炬头平齐的位置, 但钢丝绳依然链接着。据在火炬头平台的几个师兄弟后来讲, 他们已经感到极大的恐慌, 因为离飞机就几米远的距离!刘还在顽强地解着钢丝绳的链接。

大概就在他解开钢丝绳的瞬间(没有人能在准确地描述那个时间发生的事),飞机突然下降, 机身碰到钢塔, 发出了响亮的金属撞击声; 紧接着,传来 连续的金属撞击上和眼见的飞机从中部断开,尾翼转了90度, 和塔身相撞 然后下落。 机身机头从水平转为垂直, 直落在塔边的土地上, 升起一个火球, 传来一声巨响。

这一切, 仅仅发生在数秒之间。 在场的每个人都是极端惊愕和恐惧,直到如今,我的眼睛还能看到当时的场景, 终身难忘。

飞机上的四位军人, 全部殉职。 刘师兄被旋转的螺旋桨打中胸腔, 身体几乎打成两半。他在最后时刻解开了钢丝绳的链接, 不仅使中国第一次直升飞机吊装“成功”, 也制止了更多可能的伤害:假如钢丝绳依然链接着,飞机下坠时无论是拉倒火炬头或倒挂在钢塔上, 都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破坏。 他无愧为和平时期的真正英雄。

过往的历史, 永久的记忆。

 

         

所有跟帖: 

谢谢, 【口述 | 杨清雨(燕山石化原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6899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02:17:15

我们读书时候受的教育是那时候闭关锁国,啥呀傻呀。谢谢。 -海边居- 给 海边居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02:41:47

这些解决吃饭,穿衣的工程原本在60年代就要引进的,原来比中国落后不少的朝鲜当时已经走在前面了。 -金小蜂- 给 金小蜂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04:55:20

那是。49年前就解决岂不是更好? -401.king- 给 401.king 发送悄悄话 401.king 的博客首页 (56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07:56:30

文革后期,国家有几个大型引进项目, -吾道悠悠- 给 吾道悠悠 发送悄悄话 (94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08:17:35

"只做不说“就是遮遮掩掩地“促生产”的本意,怕毛左们干扰嘛,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145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08:37:45

引进西方设备更是犯忌讳的,一般号称一无图纸,而无设备,三五经验,土法上马,提前XX月完成任务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08:51:38

这个生产项目不是毛爷批的么?毛爷不懂生产,哈哈。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10:32:11

毛爷批准的,就是命令,左中右们可以反对,但是,只有执行。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10:38:13

史兄好文。专业,文字极其到位。拜读受益。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09:01:07

马后炮地说下技术/安全问题:直升机吊物作业最关键的环节应该是飞机与物体的脱钩操作,不知当时的预案是如何考虑的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09:38:04

日本人也许顺嘴1说,或许他们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实证案例。中国人有些急于求成了,是首次,可原谅。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10:03:50

要奋斗,就会有失误,有失败,有西生。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10:05:32

谢谢,当年只是听说有这么回事,没这么详细。 -走资派还在走- 给 走资派还在走 发送悄悄话 走资派还在走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18:50:59

你是北化建的?当时,所有的大领导们都溜了。这也是事实吧? -老瞎话- 给 老瞎话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08/2017 postreply 19:03:52

是的。您也是?当时只顾看现场和参与援助, 对大官们没留意:( -史迷- 给 史迷 发送悄悄话 史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9/2017 postreply 10:42:18

谢谢诸位赏读评论:) -史迷- 给 史迷 发送悄悄话 史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9/2017 postreply 10:40:23

几点补充 -hiccup- 给 hiccup 发送悄悄话 (197 bytes) () 04/11/2017 postreply 15:14:3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