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海军学堂史话(组图)

本帖于 2016-08-29 18:18:26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烟台海军学堂旧址纪念广场

    2016423日,恰逢人民海军“海军节”,位于烟台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举行了一个隆重仪式,宣示了“烟台海军学堂旧址广场”的落成。这个长17米、宽17米,面积约290平方米的小广场由白色大理石铺砌而成,广场以一面“卷轴”造型的镌刻有“烟台海军学堂”历史剪影的文化墙为背景,广场内摆放着铸铜舵盘、海军学堂旧址碑和文化石,营造出“庄重、简约、自然、和谐”的历史文化氛围。
 
    其实,在晚清民初海军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烟台海军学堂”早在1928年的一场莫名大火中荡然无存,历经近九十年的风云变迁后,再也无法寻觅到任何的痕迹。根据史料记载以及名人回忆录,其旧址的大致位置只知道是在如今烟台芝罘区的金沟寨一带。而恰好坐落于此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出于“挖掘海军历史事实、丰富学校历史底蕴、创造军事文化氛围”的目的,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确定在学院第二教学楼北侧、环山路与学兵大队交叉口处建设了这座纪念广场。从此,已经飘落百年的“烟台海军学堂”终于可以“魂归故里”!
 
一、建校为雪甲午耻
 
    烟台,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名城,历史上,烟台曾三易其名:春秋时期称“转附”,秦时谓“芝罘”,明时为防倭寇侵扰,在城北海边的山上筑狼烟墩台,得名烟台至今。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是“俯临渤海,镇齐接燕”的战略要地,也是京津海上门户。同时,因地形复杂,自古就是屯兵用兵之地,是名符其实的海防军事重镇。
 
    1861年烟台开埠,成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共有包括英、美、法、俄在内的十六个国家在烟台设立领事馆,这在烟台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中国其它城市是不多见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烟台在我国近代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876913日中英之间签订的《烟台条约》,更把烟台与中国近代史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烟台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战争从1894725日丰岛海战爆发为开端,至1895417日《马关条约》签字基本结束。在这场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一败涂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当时发生的两个事件,也让烟台成为了一座见证中国“甲午之耻”的特殊城市。其一,18952月,北洋海军统帅丁汝昌等六位主要将领在刘公岛失守后自戕,他们的遗体最先就是由“康济”号练习舰运抵烟台后再各归其乡的;其二,18955月,中日之间进行的《马关条约》换约仪式也是在烟台举行的。
 
自甲午战争结束至1912年民国建立期间的十六年,清政府虽然已是苟延残喘,但在朝野上下一片改革声中,还是采取了一些“重振海军、重建海防”的措施。1896年,清政府决定重建北洋海军,由总理衙门负责海军建设,后来又在陆军部中设立海军处。之后的几年中,陆续从国外购买各种舰艇近30艘。然而与之配套的海军人才却有很大缺口。这是因为在甲午战败后,幸存的北洋水师官兵尽被清政府革职遣返,因此重新为北洋海军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
 
北洋水师曾经先后开办过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旅顺海军枪炮学堂等几所海军学堂,但都因毁于中日甲午战争和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而相继停办。到1900年之后,北洋海军已经没有培养海军人才的专门机构。当时,曾作为北洋海军基地的天津、旅顺、青岛、威海等港口已经相继被列强瓜分,仍在清政府控制下的北洋港口中,烟台的各种条件最好,于是选择烟台作为北洋海军新建学堂驻地顺理成章。而创办的重任则历史性地落在了三位经历过甲午战火的海军军官身上,他们就是:叶祖珪、萨镇冰、谢葆璋。后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他们三人未辱使命,在很短时间内果真创办出晚清历史上又一所著名的海军学堂。这其中有何蹊跷呢?今天,我们从三个人简历中仔细揣摩,似乎可以推测出他们在创办烟台海军学堂过程中的某些默契。

三位创始人:叶祖珪、萨镇冰、谢葆璋(自左向右)

叶祖珪(18521905),字桐侯,福建闽侯人。18717月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驾驶班。1877年,曾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之一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在1894917日的黄海海战中,叶祖珪是“靖远”舰管带(舰长),他率领靖远舰与日舰拼死战斗,并在旗舰受损无法指挥的情况下升起司令旗,堪称英勇!在18952月的威海卫保卫战中,“靖远”舰遭重创后自沉。当时,叶祖珪和同在“靖远”舰上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18361895)原打算与舰共沉,后被水兵救上小船得以幸免。北洋水师覆灭后,叶祖珪被革职,待罪于天津。1899年,清廷重建北洋水师,叶祖珪被撤销革职处分,授为北洋水师统领,担负起重振北洋水师的大任。
 
萨镇冰(18591952),字鼎铭,出生于福建闽侯。1872年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第二期驾驶班。1877年,也曾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之一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他曾任多艘军舰管带,光绪二十年(1894年)5月,萨镇冰晋升副将衔实授“精练左营游击”职,所以他未能直接指挥军舰参加黄海海战。但在后来的威海卫之战中,萨镇冰奉命驻守日岛。在日舰强大的炮火轰击下,萨镇冰始终沉着指挥反击,英勇抵抗了十一天,最后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刘公岛。1899年,清廷重建北洋水师,萨镇冰被任命为水师帮统兼任“海圻”舰管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叶祖珪调驻天津,萨镇冰开始统领全部北洋海军舰艇,并成立了负责培训士兵的海军练营。海军练营设在东炮台附近,“正当海边,且内有余屋”。萨镇冰认为,这些旧营房稍加整修,就可以用作海军学堂的校舍。
 
谢葆璋(18651940),字镜如,福建闽侯人。188411月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海军“来远”舰驾驶二副。在1894917日的黄海海战中,“来远”舰遭敌重创,燃起大火。谢葆璋奉命驾舰冲出日舰包围,灭火自救边继续战斗,一直坚持到敌舰先行撤出而未沉,并带伤艰难返港。在威海卫保卫战中,来远最终被日军偷袭的鱼雷艇发射鱼雷炸沉,谢葆璋凭借良好的水性才得以泅渡脱身。1899年,清廷重建北洋水师,与萨镇冰有着师生之谊的谢葆璋被任命为“海圻”舰帮带(副舰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谢葆璋出任烟台海军练营管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大女儿谢婉莹,即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冰心(19001999)来到烟台父亲身边,度过了让她终身难忘的八年幼时生活。
 
就是这样的三个福建闽侯老乡,同为清末海军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其中有两位是同学,有两位是师生),又同在甲午战争中与倭寇拼死搏杀过的中国海军前辈,在重建北洋海军,创办海军学堂的过程中同仇敌忾,相互协同,留下了难得的佳话。他们当时协同办学的具体情况如今虽然不得详知,但是怀着一种为甲午雪耻的心路历程投入建校的激情则是可以想见的!这种戏剧化的情节从一开始就似乎为这所学堂的历史带来些许悲壮的色彩!
 
二、励精图治创佳绩
 
1903年冬天,时任南北洋海军统领的叶祖珪命令萨镇冰在烟台筹办水师学堂。于是,萨镇冰首先在金沟寨北面“嵩武军左营”的北洋海军练营(水兵训练中心)内附设了水师学堂,俗称“旧学堂”。萨镇冰亲自为学校制订了“开办水师学堂章程”,学堂的具体组织(堂务)则由练营管带谢葆璋兼管。为适应快出人才的需要,学堂在办学思路上进行了大胆革新,把学制从以往水师学堂的五年缩短为三年,而且只保留驾驶专业,集中精力专门培养海军舰船指挥军官。首批招收了20名来自烟台毓才学堂、益文学堂、实益学馆的肄业生,次年春又招收20名,与首批生合为一届。于是,烟台水师学堂的雏形就此形成。
 

新校舍落成(旧照)
 
1905年,叶祖珪病故于任上,职务由萨镇冰继任,统领南北洋海军。他以“原址狭隘,不敷应用”为由,呈报清政府相关机构请求新建海军学堂,1906年经批准在金沟寨南面的“嵩武军右营”旧址兴建新校舍。新校舍占地约90余亩(约6公顷),建有教室、宿舍、办公楼和操场等,至19073月工程落成,共用银4.2万两(白银),俗称“新学堂”。整个新学堂的建筑和堂务皆由谢葆璋负责。据说,新校落成之际,萨镇冰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才储作楫”四个字,寄托对学校的厚望。后来,这四个字被制成匾额,悬挂在学校的显眼之处。
 
新学堂建成后,以旧学堂师为基础扩充编制,增加名额。首先在上海招收学生百余名,连同旧生共计192名,编成八个班,以“孝、悌、忠、信,仁、义、礼、智”为班名。学堂设监督(校长)一人、教务长一人、庶务长一人、斋务长一人,正副教习六人、协教习一人、操教习一人,其余还有文案、支应、医官、书识、号手、夫役、勇丁等若干名。在今天仅见的一张摄于这个时期的全校师生合影老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辨认出192名学生和17名教职员。在黄龙旗的背景下,师生服装鲜明,队形严整,反映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学生上课(旧照)
 
在学堂的教育管理方面,学堂监督谢葆璋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有回忆称,谢葆璋治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他明确提出“学堂以德育为贵”、“品必先于学”的思想。建议由海军部设立“端品勋章”,专门颁发给品行端正的学生。同时,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发给“优学勋章”。他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
 
鉴于游泳对于海军军人的重要性,谢葆璋十分强调在校学生的游泳训练。他认为,海军会游泳,如同陆军会骑马一样,是必备的技能。为此,他制订严格的规定:学生不放暑假,在校进行游泳训练,凡游泳课不及格的学生,即使其他课程都及格,也不能毕业。如此重视游泳训练,在其他海军学校是没有的。而这或许是由他在甲午战争中泅水逃生的经历所致。
由于谢葆璋的出色领导,烟台海军学堂发展迅速。从资料分析,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八年时间里,烟台海军学堂共培养学生七届,毕业生达到181人。另外还曾派出若干留学生赴日本和美国学习。总之,能在很短时间内内培养出一大批海军急需的专门人才,这与当初叶祖珪、萨镇冰等人建校的初衷是完全吻合的。

全校师生合影(教职员17人学生192人)
 
然而,处在清末“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变局中,烟台海军学堂不可能置之度外。学堂的学生也开始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中国海军的衰败状况日益不满。他们中有人订阅了清政府明令禁止的同盟会报刊,并开始逐步同情和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个别学生甚至与同盟会建立秘密联系。对这些情况,谢葆璋不可能一概不知,但是并未采取管教措施。正因为这样,烟台海军学堂中的各种进步活动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京城的一些官员甚至指责谢葆璋是“乱党”。于是,朝中的个别开明人士劝谢葆璋赶快辞职,退身避祸,免得落个撤职查办的下场。在这种情况下,谢葆璋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已不抱幻想,毅然在1909年辞去监督职务,带着家人离开他倾注了八年心血的海军学堂,返回福州老家。
 
三、乱世海校书传奇
 
191110月,辛亥革命爆发。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尚存的几所海军学堂大都被民国政府海军部进行了重新调整,但是办学资历最浅的烟台海军学堂却被基本保留了下来,只是名称改为“烟台海军学校”而已。这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这所学堂在很短时间内就在海军建立起来的良好口碑。因为改朝换代没有对学校的存在造成较大冲击,因此烟台海军学校在民国初期基本保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12年,海军部重新制定了《烟台海军学校章程》,改“监督”为“校长”,设总教官一名,佐理官一名,学监二名,正教官三名,副教官五名,国文教官二名,教官一名,书记一名,军医二名,军需一名,其它司书、号兵、夫役、炊事各有名额。学生名额仍为192名。
 
学生入学年龄规定在十三岁至十六岁,学制原定三年,后改为五年,毕业后登舰学习船课,六个月后合格有缺即补为初级军官。从1914年起,烟台海军学校将在校修完普通课程的学生移送吴淞海军学校续习海军专门课目两年。之后,共有五届学生毕业于吴淞海军学校。1920年吴淞海军学校停办,未学完课程的学生又返回烟台继续完成学业。
 
这个时期的烟台海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仿效英国,课目有数学、化学、物理、英文、磁学、船艺、航海、天文等主科,主科课本采用英文原版,另设历史、地理、修身、国文等次科,其余还有风流、气象、操演船阵、鱼雷施放等技术均要求在上船实习时掌握。每年夏季延续当年谢葆璋做出的“不放暑假”规定,学生在海边练习游泳,操纵风帆、舟楫。每学期考试平均分在八十分以上者给与奖励,不及六十分者退学处理。游泳一门不及格者,即使其余功课皆好,也要退学。1917年开始,学校又增设轮机和电学课程,规定所有学员必须掌握船舶机电知识。以备紧急时充当轮机员职务。
 
烟台海军学校的教员很多来自各个海军学校获得第一名的毕业生,因此教学质量得到极大保证。学生的基本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海军校级军官保送的子侄辈,而正常投考的平民子弟则较少。此外,还在1912年接收过江南水师学堂停办后未毕业的部分学生插班,1920年接收过吴淞海军学校停办后未毕业的学生。学校的航海科教学设备十分齐备,包括测量仪、经纬仪、方位仪、磁罗经等航海仪器,但是其它理化学科的教学仪器则很简陋。
 
但是,随着北洋军阀势力的不断扩充,民国政治局势出现极大混乱,烟台海军学校的教学也开始受到政局影响。特别是到了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南北两大政治集团对立日趋严重。烟台地处海滨,消息灵通,新思想的传播极为迅速。此时,在烟台海军学校内也出现了“新海军社”的学生组织,这主要是由第十六届学生郭寿生和第十七届学生曾万里等在其中组织,他们阅读进步刊物,编印《新海军》刊物,进而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这些行动虽然被时任校长所制止,但也被当局查觉并意图镇压。
 
在之后的几年内,烟台海军学校内部不断出现两种势力的争斗。及至1927年,时任北洋政府海军总司令杨树庄(18821934)率领闽系海军舰队投靠南方国民革命军,南北两大政治集团对立到了生死对决的地步。而此时烟台海军学校处在奉系军阀张宗昌(18811935)的管辖之下,他对倾向于南方势力的海校学生恨之入骨。于是在1928年春天某日,突然派重兵包围学校,将在校学生全部看押,视如囚犯。数日后将林祥光等八名学生解往济南,交军法处审问,最后投入监狱,直到北伐军攻克济南后才得以解脱。之后学校被北洋政府勒令限期解散,经学校当局再三请求,方发给路费,遣散师生,部分师生遂乘船抵达上海。因这些学生都是第十八期学员,并且行将毕业,因此被杨树庄派人接到福州,转入马尾海军学校继续学习,于19288月毕业。烟台海军学校由此退出历史舞台。
 
据统计资料,烟台海军学校前后开办25年,共培养了十八届航海科毕业生,总计547名,这在清末民初各个海军学校航海科毕业学生中是数量最多的。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后来都成为了民国海军的中坚力量,这不仅创造了近代海军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同时也孕育了海军发展的更多传奇。在他们中间,第三届的王助赴美留学归国后参与设计监造了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第六届的李世甲在抗战胜利后作为专员赴台湾接受日本海军投降;第八届的萨师俊指挥中山舰参加抗日战争以身殉国;第十三届的曾国晟在抗战时期主持研制新式水雷;第十四届的邓兆祥曾率领“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后任人民海军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十八届的林遵在抗战胜利后率舰队收复我国南海诸岛。还有更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能一一述之。这些记录也将永久地载入中国海军发展的史册。
 
更为具有传奇色彩的是,烟台海军学校还可以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内进步力量的发源地,因为这里不仅出现了近代海军中第一位共产党员郭寿生(19011967),而且组建了胶东地区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这些红色史实不仅对中国近代海军乃至中国近代革命史都产生过一定影响!
 
烟台海军学校的历史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是它曾经培育的一代中国近代海军人才的传奇事迹和奋斗精神,却在今天重新被人们所关注,并且将其化为一种正能量,激励新一代中国海军军人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的斗争中勇往直前,不辱使命!这正是:
 
甲午之耻永难忘,励精图治办学堂;
书写传奇在烟台,千锤百炼造栋梁。
健儿驰骋斗巨浪,赤胆忠心卫海疆;
红色基因育后人,薪火相传又起航!
 
 
                                             2016.07.14
 
附:
一、烟台海军学校历任校长(监督)名单
1.谢葆璋(19031909
2.郑汝成(19101911
3.蒋  拯(19111913
4.郑祖彝(19131914
5.曾瑞祺(19151919
6.佘振兴(19201921
7.林继荫(19221923
8.江忠清(19241925
9.许秉贤(19261928
 
二、烟台海军学校历届毕业生名单(总计十八届共547名)
 
1. 第一届计24名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毕业]
林希曾 陈石英 郑 衡 饶鸣銮 陈永钦 陈文会 戚本恕 林焕铭 郑畴纲 罗忠冕 刘永诰 佘振兴 郑耀庚 刘永谦 温树德 叶葆骏 叶芳哲 任光宇 李君武 杨树韩 龚庆霖 张建勋 张洪基 邬宝祥 
 
2. 第二届计19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毕业]
许秉贤 陈子明 刘道源 黄忠瑄 金轶伦 戴钟麟 严寿华 林培熙 曾以鼎 叶鹏超 萨福畴 谢为仪 俞俊伟 俞俊杰 蒋 斌 欧阳勣 张秉兖 任积慎 路振坤
 
3. 第三届计14名 [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毕业]
李申之 王大焜 田士捷 陈永昱 严以庄 朱天昌 翁 螽 刘安国 孟秀椿 陈 拔 陈 龙 毛镇才 林榘藩 沈作人
 
4. 第四届计13名 [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毕业]
陈 志 丁士彦 陈式藩 吴熹炤 袁方乔 黄忠璟 唐 筹 张衍学 于庆霱 吴绅礼 梁文松 罗志敏 萨福锵
 
5. 第五届计17名 [宣统二年1910年)十一月毕业]
李赓熙 褚凤章 蒋启麟 林其湘 张运陶 田炳章 田焕章 刘勋达 唐德煌 黄开烈 杨占鳌 程耀枢 黄硕藩 云惟祐 陈秉清 周文炳 王定中
 
6. 第六届计83名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毕业]
冯 涛 邵 钟 杨廷纲 王世英 常光球 章焕文 张镜清 齐植规 郑贞檭 齐兆霖 任光海 曾冠瀛 雷日楠 杨砥中 刘德浦 赵梯崑 丁士芬 戴熙经 杜功新 谢世恩 卢景贤 杨绍震 邵 新 林 郢 刘承谟 王世宇 林自新 邓则勋 马宾兴 王夏鼐 陆 拯 周希文 倪则烺 李宜和 冯昌模 许清渠 郑耀枢 叶鹏翔 许资时 陈君涛 沈彝懋 刘勋铭 阳 明 陈培坚 万绍先 谢为良 吴同章 林骏声 赵竞昌 陈 瑜 张其铣 齐粹英 林振华 林培堃 欧 济 刘 樾 郭治铿 钟星耀 郑世璋 陈先启 谢渭清 刘焕乾 蒋元基 何传滋 庄蔚菁 王 钧 曾 伟 陈汝昌 翁敬萱 尹祖荫 吴应辉 戴文骏 刘瑞祺 沈春祥 许世廉 蒋 英 詹寿光 黄 勋 胡文溶 郑 沅 郑耀恭 盛建绩 李世甲
 
7. 第七届计11名 [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毕业]
李宝瑛 林 均 李葆祁 潘福基 原 炳 王俊宗 陈与煊 赵 镇 潘文絢 冯彦图 沈敏清
 
8. 第八届计32名 [民国二年1913年)七月毕业]
汪积慈 卢文祥 张锡杰 陈绍基 孙 新 熊 兆 陈承辉 李国圭 沈德燮 孟慕庄 丁延龄 陈泰植 胡宗渊 萧翊新 卢 淦 王北辰 郑畴芳 萨师俊 严 陵 陈作梅 张 佺 魏朱英 郭昶荣 沈麟金 潘士椿 黄 振 王兆麟 陈泰培 蒋 瑜 曹明志 蒋元俊 朱崇筠
 
9. 第九届计24名 [民国四年1915年)九月吴淞海军学校毕业]
张鸿逵 程嵋贤 陈泰炳 陈 勋 孙起潜 吴 寅 李思沆 伊里布 邹 毅 林赓藩 华国良 杨 昭 张仁民 吕 琳 叶可松 于寿彭 徐 沛 吴 鉷 杨光炘 唐 虞 朱树勋 黄道炳 曹 杰 叶进勤
 
10. 第十届计49 [民国五年1916年)十二月吴淞海军学校毕业]
陈嘉榞 周宪章 金 谷 陈立芬 欧阳格 刘世桢 欧阳璋 王伦钦 苏搏云 胡筱溪 何天宇 吴煦泉 王 载 蔡道铤 秦福钧 刘震海 林景濂 刘孝鋆 胡 凌 杨道钊 秦庆钧 傅亚魁 董沐曾 陈文裕 徐世端 孙道直 樊锡九 韦庭鲲 张知乐 江绍荣 王福曜 葛世平 顾维翰 李毓藩 张德亨 毕载时 陈天骏 陈甡欢 张寿堃 李申荣 许演新 丛树梅 饶琪昌 江泽澍 林 浩 汪正第 盛延祺 徐秉钧 傅藜青
 
11. 第十一届计22 [民国六年1917年)十二月吴淞海军学校毕业]
梁同怡 谢镜波 王连俊 曾以苌 林叔同 叶裕和 陈长卿 陈耀宗 郑大澄 薛家声 王 杰 吴际贤 叶登瀛 罗嘉惠 赵启中 苏 民 钟滋沅 叶 时 陈长熇 蒋金钟 王孝铣 林植津
 
12. 第十二届计60 [民国九年1920年)六月吴淞海军学校毕业]
傅 成 甘礼经 王致光 翁寿椿 郭友亨 沈树铭 郑震谦 林良缪 曾万青 王希哲 林建生 赖汝梅 林恭蔚 梁熙斗 叶水源 吴 侃 何尔亮 贾 珂 林聪如 郭汉章 钟子舟 王 经 彭祖宣 严传经 杨峻天 高鹏举 王履中 翁 筹 颜锡仪 陈长栋 杜功迈 严 智 赵文溶 林康藩 张秉燊 蒋质庄 方济猛 彭景铿 郑翊汉 陈挺刚 张鹏霄 李廷琨 高 秸 陈懋贤 何传永 陈 锟 陈 迪 刘学枢 倪华銮 郑祖瑾 卢 诚 陈光缓 於鲁峰 林 峰 刘公彦 谷源达 陈兆璜 李维伦 杨希颜 饶毓昌
 
13. 第十三届计54 [民国十年1921年)三月吴淞海军学校毕业]
冯家琪 吴建彝 滕士标 聂锡禹 严以梅 冯 风 曾国奇 林 奇 承纪曾 林秉来 戚天禧 薛才燊 孙兆麟 黄 锈 周应骢 林溥良 沈有璂 顾树荣 陈时晖 李光邺 许 沁 陈绍弓 潘子腾 王 健 梁聿麟 章仲樵 梁磐瑞 安其邦 高 澍 郑家玉 刘炳炎 倪奇才 韩国桢 李世锐 严又彬 叶永熊 方 均 王 挺 林 霞 程裕生 叶森章 蒋亨湜 朱邦本 许汝升 林际春 曾国晟 陈 桐 林崇鸿 欧瑞荣 常 旭 邱昌松 韩廷枫 钟树楠 梁毓骏
 
14. 第十四届计8 [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月毕业]
吴 敏 邓兆祥 陈祖达 黄文田 许汉元 周济民 郑建邹 江国桢
 
15. 第十五届计39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八月毕业]
冉鸿翮 任 毅 姚汝钰 陈启鹏 林百昌 姜炎钟 方联奎 王之烈 曹树芝 李信侯 何典燧 宋乐韶 杨保康 陈香圃 郑体和 谢崇坚 金荫民 程景周 苏 武 邹振鸿 刘 赓 田乃宣 黄海琛 翁纪清 徐锡鬯 邹镇澜 梁康年 张鹏霄 卫启贤 宋 锷 娄相卿 张介石 俞 健 马步祥 马云龙 孟宪愚 刘 栋 赵宗汉 吕桐阳
 
16. 第十六届计26 [民国十三年1924年)冬毕业]
王燕猛 刘 铠 王 浣 晏治平 高光佑 刘 璞 陈兆庭 温焱森 李之龙 杨茂林 杨建辰 马崇贤 王立勋 吴支甫 郝培芸 周耀仁 郭寿生 严怀珍 杨熙焘 郑贻凫 时修文 陈嘉谟 陈体贞 曾国暹 韩延杰 赵秉献
 
17. 第十七届计22 [民国十四年1925年)夏毕业]
林宝哲 曾万里 梁序昭 吴徴椿 李向刚 刘大丞 林赓尧 欧阳宝 陈 澍 陈祖政 姚 玙 陈大贤 郭鸿久 许仁镐 叶可钰 梁 忻 林家炎 何希琨 谢宗元 张国威 郑国荣 何 惠
 
18. 第十八届计30 [民国十七年1928年)于马尾海军学校毕业]
陈赞汤 林祥光 林 溁 林 夔 林 遵 程法侃 高如峰 孟汉鼎 廖德棪 王廷谟 魏应麟 张大澄 李世鲁 张天浤 陈训滢 李慧济 翁政衡 陈寿庄 林克中 江 涵 杜功治 程豫贤 陈嘉桪 沈德镛 郎鑑澄 谢为森 薛 臻 吴芝钦 江家騶 刘崇平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