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底金字 - 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 (一)

来源: 玉渊潭八一湖 2016-06-07 17:00:5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139 bytes)

连载: (一)

因为世道变得快,怀旧已升格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本书写到一半的时候,有家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网上民意调查,它显示,在十大时尚生活方式的排名榜上,怀旧列在了头一位。这也意味着,当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那些鸡零狗碎的事情,那些淡而无味的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分量,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意思和有意义了。

序 - 回忆过去的生活

一幅鸟瞰图

北京孩子没多大出息。

前两年,听说有个作家接受采访,被问到大学里北京同学与外地同学的异同,他答,毕业后,若北京同学和外地同学分到一个单位,不出几年,外地同学一定是北京同学的上司。作家以观察社会为己任,他的“观察”大体不错。不论挖沟要饭做小买卖,还是升官发财干大事业,北京的孩子都不行,不如外地过来的孩子。说得婉转点,北京孩子较少“于连性格”,说得直白点,是北京孩子散淡,缺乏进取精神,不经折腾,以至于多不成大器。不独作家,一些学者也就此下手,著书立说,对作家的观察所得进行刨根问底的分析,甚至追溯到了清朝,把它归咎于“八旗遗风”。

所幸,北京孩子再怎么不行,仍有一点可吃的老本。那个年代的很多事情,孩子无论外地的北京的,都经历过;但还有很多事情,外地孩子只是听说和向往,无缘亲历,它们属于北京孩子独占并赏玩不尽的收藏品。

中国有句老话,叫“好汉不提当年勇”。北京孩子既然普遍没什么出息,充不得好汉,因此也不必怀不遵古训之虞。倒是另一个叫余华的作家,在他的文字里几次提到古罗马时期有个叫马提亚尔的诗人的话:“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可以拿来当作北京孩子叹气之余,聊以自慰的招牌。

因为世道变得快,怀旧已升格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本书写到一半的时候,有家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网上民意调查,它显示,在十大时尚生活方式的排名榜上,怀旧列在了头一位。这也意味着,当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那些鸡零狗碎的事情,那些淡而无味的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分量,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意思和有意义了。

这本书取名“红底金字”(当年的红小兵臂章、红卫兵袖章、校旗、学生证乃至毕业证书,一概为红底金字),即是试图勾画成一种“回忆过去的生活”的色调。谁不想再活一次呢?

一幅鸟瞰图(1)

和今天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还是一座安详、清静、古典和缺少变化的城市。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样子。

王朔在小说《看上去很美》中,对西长安街西边的复兴路沿线,作了这样的描绘:

很多年前新北京一带还是典型的郊区景致。天空还没有被首都钢铁公司和八宝山火葬场污染。也不繁盛,没有沿街那些花俚狐骚的大笨楼和脏馆子。复兴路只是一条四车道的窄马路。两侧树木葱茏,有很宽的灌木带将非机动车道隔开。骑自行车或步行的人可一路受着林荫的遮蔽。随处可见菜田、果园、远山与河流。建筑物大都隐在围墙深处,多数高度在二层或四层,在林木环抱中露出错落有致的屋顶。仅有的标志性建筑是军事博物馆高大的金五星和海军办公的大屋顶黄楼。①

沿着王朔说的地段向东,渐有城市气象。过了木樨地,路南是“全总”(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的办公楼,它的大门上方挂着毛泽东题写的红底金字的横匾,能让有心人觉得出与众不同。2003年9月9日凌晨,这座有四十八年历史的九层灰色建筑被人工爆破,眨眼间化为乌有。当日上午,一位网友在帖子里写道:

这是一座和童年的记忆紧密联系的大楼。1960年至1966年,我们就在大楼南边的小学里(应该是复兴路小学,即今天的白云路小学——引者)读书,下学后偶尔放纵一把,在胆大同学的带领下,到大楼里坐电梯,上上下下几个来回,着实过了几把瘾。四十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

80年代以后,全总大楼渐渐湮没在拔地而起的高层楼群中。可是当年,不仅是附近地区,即使在整个北京市,它也称得上一座鹤立鸡群的建筑,站在它的顶层,几乎可以俯瞰半个京城。周围的孩子比着数十大建筑,常拿它充数。这座大楼爆破前一个月,它的同龄人祝东平教授开车和我一道来这里拍了几张照片,正巧碰见中学教过东平、如今已从全总机关退休并住在全总大楼隔壁一栋宿舍楼里的唐老师。唐老师说,50年代她上小学的时候,周围还是一片农田菜地,就有这座楼了。她还说,拆掉这座楼,一些“全总”的老人难以释怀,拆还是不拆,是有争议的。本来早就该爆破了,一直拖着,是为了让来开工会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再看一眼。言语间含着惜别之情。

从这里再向东,坐1路公共汽车(当年通称大1路)走三四站地,过了天安门,即进入东长安街。已故的学者邓云乡解放初期在燃料工业部工作,四十年后,他回忆说:

从南河沿、南池子南口对面说起,先是公安部北墙外盖起的一座三层楼,人叫“宋得贵大楼”,因为主持基建的是一个名宋得贵的干部,“三反”时因盖楼贪污被处决了。玉河桥东面直到邻近东单,这一大片长条地带,分给四个部盖办公大楼,由西往东,依次是纺织部、燃料工业部(后分煤、电、油三部)、劳动部、对外贸易部,后来这些部在“三反”前后,依次盖起了大楼,只有劳动部,虽然分到了王府井、长安街十字路口东南角那样重要的一块地皮,据说因为没有经费,一直闲置了许多年……当时我正在燃料部工作,参与建楼工作。初建主楼连地下五层,两翼四层,煤炭部时期,又加了两层,现在好像是国家旅游局……北京饭店西面五十年代所盖新楼,是1953年初开工的,当时我还在北京,办公室隔马路斜对其工地,常常过去看看,没有打桩,用的是沉箱法。②

这些三到五层高的“大楼”,就是解放初期,耸立在从天安门到东单沿途——北京市最核心也最热闹的地段——的建筑物。后来,尽管这些办公楼里的机构或机构的名称换来换去,而情景依然,直至六七十年代。

那时的北京,三四层高的楼房,即可享“大楼”之誉。大学毕业时,一位同学在通讯录上留下的地址是:朝阳区左家庄二区大楼二单元六号。我去过他家,是一幢建于50年代的四层红砖坡顶宿舍楼。多数机关、学校、部队院子里的主楼以及有名的饭店,也都在四五层上下,十层以上的建筑,还属于北京人心态上的一种奢望,十大建筑之外,大概仅京西宾馆而已。那时,除了王府井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和由董必武题名、70年代营业的西单百货商场,顾客逛闹市区的大商店(如东风市场、人民市场、西单商场),是用不着爬楼梯的;如今已不可或缺的滚动电梯,当年除了北京火车站和少数地铁车站,别处见不到;而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自动玻璃门,首次亮相是在北京饭店新楼建成的1973年,这座标志性饭店的栅栏外面,经常围着来逛王府井的外地人,翘首巴望客人出入,以观自动门“表演”。

1968年的冬春之交,北京市启动了一场 “改头换面”的轰轰烈烈的城市工程—拆城墙。此前,除德胜门、崇文门和西直门外,今天的地铁环线路上的十来个城门楼,自50年代起陆续被拆除,但城墙大体还在。当时不过十来岁的汪明,住在宣武门内国会街5号,与城墙隔窗而望。她经常陪父亲汪曾祺遛城墙,三十年后,也留下了孩时的记忆:

其实城墙上并没有什么好玩儿的,就是一幅凄凉败落的景象。城楼残破不堪,彩漆差不多都剥落光了,木头柱子裂着一条条大口子,满是尘土的木楼梯也都糟朽了。爸愿意走进城楼里东看看西看看,在有字画的地方多呆上一会儿。有时一高兴,在里面大声叫喊,惊得蝙蝠噼里啪啦地乱飞一气,空阔的城楼里充满了神秘的回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北京要是独立就好了,凭着故宫什么的办点旅游业懒散的过小康日子应该没问题,现在受外地人欺压太厉害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17:26:51

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北京人,只能算首都人。 -走资派还在走- 给 走资派还在走 发送悄悄话 走资派还在走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17:36:55

呵呵!那谁是北京人?只有老北京的八旗子弟了!满清之后北京城里的人口十之八九是旗人。 -沈成涵- 给 沈成涵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19:55:50

照他这说法,定都前的居民才算北京人。旗人只能算是首都人。北京猿人是北京人,但不是首都人。哈哈。 -TheHawk- 给 TheHawk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21:21:18

少点于连性格,大大咧咧,不虚伪算计,也不是什么坏事。 -Big.Eyes- 给 Big.Eyes 发送悄悄话 Big.Eye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18:10:20

作者和我一院儿的,住一个楼里,我附近镇上图书馆有这书,几年前看到,马上借来阅读,太亲切啦 -deideidee- 给 deideide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18:48:08

这书出了好多年了。你和作者很熟吗?从介绍看,这书好像是一群人一起攒的,作者是个主导的作用 -玉渊潭八一湖- 给 玉渊潭八一湖 发送悄悄话 玉渊潭八一湖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18:52:40

作者比我大点儿,不同性别,没太多接触,反倒他姐姐更熟悉些,原来小孩子们都院子里玩的 -deideidee- 给 deideidee 发送悄悄话 (14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18:59:31

那年月学校里有男女界线,院里儿里好一些,都在院儿里玩儿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掺和着也就划不清了 -玉渊潭八一湖- 给 玉渊潭八一湖 发送悄悄话 玉渊潭八一湖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19:13:43

我们小时候也干过那损事。我尽量把书贴全些,你可以接起来留下来。 -玉渊潭八一湖- 给 玉渊潭八一湖 发送悄悄话 玉渊潭八一湖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21:20:42

我认为“北京人”, 在六,七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指的是北京人这个总体。 -玉渊潭八一湖- 给 玉渊潭八一湖 发送悄悄话 玉渊潭八一湖 的博客首页 (371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21:17:25

五十年代“老北京人”几乎是低层市民的代名词。普遍工资低,住房条件差。“龙须沟”写得很真实。 -TheHawk- 给 TheHawk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21:28:12

加个老字意思有些不同 -玉渊潭八一湖- 给 玉渊潭八一湖 发送悄悄话 玉渊潭八一湖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21:30:34

后来工资高,住房条件好的一般是新北京人(1949年后住入的)。 -TheHawk- 给 TheHawk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21:38:29

现在老北京因为拆迁很多有好几套房子 -玉渊潭八一湖- 给 玉渊潭八一湖 发送悄悄话 玉渊潭八一湖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7/2016 postreply 21:54:11

大部分老北京的房子公私合营时文化大革命时被没收了。 -满儿- 给 满儿 发送悄悄话 满儿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8/2016 postreply 18:33:0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