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燕青传——战争与爱情: 第二十九章

来源: kawanonagare 2019-05-24 07:35:4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344 bytes)

浪子燕青传——战争与爱情

第二十九章  后记之二

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性爱,《水浒传》似乎认为性爱是可耻的,通篇几乎没有正面讲述这个问题。与之相反,《金瓶梅》则是大力渲染性爱,但是其中的描写缺乏爱情的成分,人似乎成了没有感情的动物,只有性而没有情。这两本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性爱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中国人的态度。我们认为性爱是人基本的情感之一,可以是美好的,也可能是丑恶的,取决于人怎样对待它。我们的小说细致地描写性活动,并且细腻地刻画性活动时的心理,试图突出性爱美好的一面。

异性爱

理想的性爱是双方基于自愿,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发生性关系。首先来谈爱,爱就是喜欢一个人,欣赏他身上具备的某些特质,比如外貌特征,某项才能,性格中的某些特质等。爱就是思念,和那个人不在一起时想念他。爱也是给予,愿意与那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愿意长期地关心照顾那个人,而不贪图回报。爱还包含了包容,明知对方身上有某些缺点——或者说有和自己不匹配的特质,仍然接受对方。爱还意味着改变自我,改变自己思维和行为方式中的某些特质,从而和对方和谐相处。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年轻时喜欢上一个人,就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和他或她共同走过人生。这个过程不仅包含了浪漫,也包含着矛盾、痛苦,还包含着反思、改变,最后的结果是自我的精神成长,人变得宽容、豁达、从容。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如果我们把爱情定义为年轻人之间强烈的、不切实际的情感,那么两个人进入婚姻后,他们的情感会逐渐变化,进入另一个阶段。相处多年的夫妻往往会产生另外一种爱情,不强烈却很深沉,不浪漫却很具体,爱情到了这个阶段具有它的特质。有人说这是亲情,有一定道理, 但是也不完全等同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仍然具有它的独特性,仍然是爱情,只是具有一定的亲情成分。

爱不应当过多考虑从对方那里索取物质利益,而应当着重于互相喜爱、欣赏与精神沟通。在我们的小说里,燕青与金梅相爱时,身份悬殊,公主明知心爱的男人是一个汉奴,也不在乎,而是主动追求。另一方面,燕青与公主相爱,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相反,他失去了很多,包括他珍视的民族身份、远离父母和故国。当然在现实生活中, 恐怕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不考虑对方的物质经济因素,因为人是生活在物质世界里的。但是如果重视精神层面越多,那么所得到的幸福感就越多。理想的爱情在于两个人共同努力,去获取想要的东西。大多数夫妻在年轻时都一无所有——除了青春和进取心,经过长期努力,到了中年都可以过上中产生活。

什么是性?如果说爱是一种情感,是心理层次的无形的东西,那么性是一项活动。怎样从事性活动?就是在相爱的前提下,双方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让对方愉悦,也让自己愉悦。在性活动过程中,男子尤其应当注意体贴女性,注意观察和体会,首先满足女性的需求,然后再满足自己的需求。男子在性活动中的温存也可以强化双方的爱情。当然,温存并不是性活动中唯一的内容,在某些情况下男子也可以粗暴一些,前提是女性同意。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女性可以接受、甚至希望什么成度、什么方式的粗暴,这需要男性观察体会女性的反应,通常需要先试探、观察,倾听,然后做出判断,要做好准备,随时停止。一个原则是,粗暴不是为了给女性施加痛苦,而是给予快乐。在某些具体情况下,适度的粗暴表现出男性粗野的一面,是男子爱情和温柔的延续,而不是否定。我们细致地描述燕青与几位女性的性活动,是想提供几个具体的例子,希望表达这样的思想:一个男子在性活动中的表现,体现出他思想和人格中最隐秘、最深层次的一些东西。

同性爱

小说也试图描写一段纯美的男子同性爱,即徽宗与燕青之间的情感。说这段感情是纯美的,是因为它不掺杂任何获取物质利益的动机,是两个男子之间的互相欣赏、依恋、和长久的思念。甚至不掺杂过多的性欲,唯一的性接触仅限于亲吻,而且是在两人即将分手的前夜,并且两人都为这次行为做出了忏悔。这样描写表明了我们的看法:一方面,同性爱和异性爱一样, 都是性爱的方式,两者之间虽然存在不同,但很难说哪种更好。另一方面,同性性行为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能象异性行为那样公开,同性恋人因而承受来自社会和自身的心理压力。

我们描写这段情感,是想探讨男子同性爱这个社会现象。在这一节里,我们的讨论主要依据英文文献,因为目前所见的中文文献非常有限。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没有这种现象,而是说公开的研究资料很少。了解同性爱,有助于我们了解异性爱,了解性爱本身。男子同性爱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首先,什么是同性爱?它是一种心理状态还是行为方式?有些男子——因为各种原因——与同性发生过性关系,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同性爱。与此相反,有些男子从未有过同性性关系,但是却认为自己是同性爱。有人提出,判断同性爱的标准应该是心理和情感,即一个男子对同性有性方面的好感、亲密感,感觉被同性吸引。

按照心里标准来衡量,大多数人——如果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同性恋倾向,都会被某一位或某几位同性吸引,感到非同寻常的愉悦。实际上,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有些研究显示,所有男性都有同性爱心理倾向。在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向一群参与实验的男子们展示一些英俊、健美的男性的裸体照片,同时测量瞳孔的变化,发现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对同性裸体表现出兴趣。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显示男子同性爱可能是一个普遍心理。其实我们不妨做一个自测,问问自己对同性是否感兴趣。我们的小说还隐晦地提到斡离不年轻时和燕容之间的情感,虽然没有明确写明,相信聪明的读者已经猜出来了。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同性爱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多数人选择掩饰自己的情感,只有少数人会表现出来,而选择发生性行为的人则更少。换句话说,多数人心理上的性取向是双性的,而性行为则是异性的,这是因为古今中外的道德观念普遍约束同性性活动,而鼓励异性间的性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没有必要嘲笑公开的同性恋人,因为我们在内心或多或少都是同性恋。

成因与道德规范

男子同性爱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对于某些年轻男子来说,同性爱是进行异性爱之前的一个尝试过程。这种尝试性行为有几个原因,首先,年轻男子对异性缺乏自信,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交往,担心不能得到异性的爱,怀有一定的焦虑和不安。 其次,异性爱最终意味着婚姻和家庭,以及与之相伴的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些都使得某些年轻男子感到压力。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能力和心理都得到提高,多数人都会超越这个阶段而选择异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年轻男子的同性爱心理是男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年轻男子也需要知晓,同性爱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最终的性取向,所以在年轻时对于同性关系要慎重。一旦走进同性关系,天长日久,习惯于这种行为方式后,最初虚假的性取向就演变成一种习惯,这时可能会误认为自己的性取向真的是同性,其实那只是自己的一种惯常行为。同时,同性关系会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对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在我们的小说中,斡离不曾经对燕荣有过一段情感,但是最终走出这一阶段,回归到异性爱,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最后以长辈的身份对待昔日同性恋人的孩子。

而徽宗与燕青之间的情感则有所不同,两人都有过异性爱的经历,为什么还会产生同性吸引呢?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想说明双性爱是一个常见现象,某些方面出色的男子,他们的行为即使通常表现出异性爱,但是内心仍然怀有对同性的好感,希望得到同性的关注和关心。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童年时缺乏父爱因而渴望得到男子的爱、内心仰慕某方面更出色的同性、或者通过同性关系来确认自己的性魅力等等。换句话说,可能没有任何男子是百分之百的异性爱,也没有人是完全的同性爱,而是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双性心理。

男子的性心理是复杂而微妙的,目前连科学家和心理学家都不能完全理解同性爱的成因。现在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生物学、医学观点,强调生理原因,二是心理学、社会学观点,强调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第一种观点包括多种理论:遗传基因、大脑结构、染色体之间的联系、母亲的染色体构成与儿子性取向的关系、母亲怀孕时免疫系统的变化、怀孕时荷尔蒙状况等。除此之外,还有人研究身体的某些特征与性取向的关系,迄今提出的观点有:阴茎的大小(同性爱男子较长、较粗),左手大拇指的指纹特征,四肢较短(仅限于白人),多数为左撇子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各种理论都没有提出令人完全信服的证据,目前还都只是假说。

同性爱男子的家庭、社会因素也包括很多,目前提出的理论有:童年时与父亲的关系不够亲密,与哥哥年龄相差较大,父母离婚,母亲年龄较大,父母两人年龄相差较大,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都市生活方式,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等。这里限于篇幅,不能详述。总之,普遍认为同性爱是生理与社会环境两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不能只看某一个原因。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同性爱表现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特点:既有利于繁衍后代,又有不利因素。进化论的基本观点认为适者生存,繁衍后代,保持物种延续。按照这种理论,同性爱男子与女性发生性行为的机会减少,因而不利于生育。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某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女性特点的男子,更容易得到女性的好感,从而增加发生性行为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虽然同性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个体繁衍后代,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群体(家族)繁衍后代的机会。一些研究表明,同性爱男子的女性亲属具有较高的生育率。研究人员猜测,这可能是因为携带“男子同性爱基因”的女性具有较高的生育能力。

以上简单回顾了目前存在的有关同性爱成因的理论,试图说明科学研究无法证明这种心理和行为是否异常。对同性爱应当避免两种极端看法:一是丑化,二是美化。同性爱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和行为,其本身与异性爱一样,并不美好或者丑陋,是社会规范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并且约束或者鼓励某些具体的性行为。不论同性爱还是异性爱,都是正常的性行为方式。在自然界,某些动物会发生同行行为。在人类历史上,某些民族、某些时期也允许、甚至鼓励同性爱,虽然古今中外长期以来把异性爱看作正常、把同性爱看作异常。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繁衍后代,保证种族延续。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生殖技术提高,生育已经不是性活动的基本目的,养育儿女也不是为了提供劳动力。生理的快感和心理的亲密感是我们今天从事性活动的基本目的,同性爱和异性爱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二者难分伯仲。当然,这不是说二者的内容、方式完全没有区别,而是说不应歧视或者推崇其中任何一种。

上文提到,有人发生过同性性关系却不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这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认为羞耻,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性取向。第二,有人发生性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方便地获得性满足,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甚至伴随性交易。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我们探讨心理层次的同性爱。

如果某些人因为某些原因进入同性关系,社会应该更加宽容,允许同性恋人存在,并且让他们享受某些给予夫妻的权利,比如继承权、医疗保险等。一个社会的宽容程度——不仅是性爱,也包括宗教、政治思想等——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但是我们也认为同性恋人关系不同于婚姻,因为这种关系的内容和夫妻关系有区别,因此不应当把同性关系称为婚姻。

性爱

性爱呈现出多样性。首先,性爱是绝大数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它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愉快,但是也有少数人对性爱不感兴趣。多数人选择异性爱,少数人进行同性性活动。对于多数人来说,性爱也意味着最终生育子女,但是也有少数人选择不繁衍后代。在选择生育的人中,有人只生育一个孩子,有人生育十几个孩子。有人在结婚后生育,也有人在婚前生育,并且生育后也不结婚。

性爱是建立在生理需求之上的心理、社会需求。性爱的基础是性满足,但这只是一个较低层次的部分,更高的层次是通过性活动——人类最隐秘的活动而实现的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理层次的亲密感。社会对性行为做出了规范,在这个意义上,性活动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受到道德规范约束。但有时违背道德的性爱可能带来更大欢愉。性爱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范畴的事,很难说哪一种行为是自然的、正确的,尽管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具体的道德规范来约束或鼓励某些行为。这些社会规范本身并非基于自然法则,而是人为的产物,反映了某一时期、某一群人的观念,它们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时间、空间而改变的,在不同时代、国家呈现多样性,因此不能把社会规范教条化、甚至神圣化。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