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的强烈反应:
-
时任英国首相的克莱门特·艾德礼对此深感担忧。他甚至为此紧急飞赴华盛顿与杜鲁门总统进行会谈(1951年12月)。
-
英国担心,在朝鲜使用原子弹不仅会造成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更会激怒苏联,可能导致战争升级为全球性的核战争,而欧洲将成为美苏核交锋的第一战场。
-
英国认为,这会让美国在欧洲的盟友失去公众支持,严重破坏西方联盟的团结。英国国会和媒体也出现了强烈的反对声音。
-
最终,杜鲁门向艾德礼保证未经协商不会在朝鲜使用核武器,这才暂时安抚了英国。
-
-
法国的担忧:
-
法国同样对此表示深切忧虑。法国政府担心,远东的冲突升级会削弱美国对欧洲防务(尤其是北约)的投入,而当时欧洲正面对苏联的军事压力。
-
法国也害怕战争扩大化会把自己卷入与中苏的直接对抗中,这是战后虚弱的法国极力希望避免的。
-
因此,法国也通过外交渠道向美国表达了反对意见,支持通过谈判而非核升级来解决问题。
-
结论与影响
-
美国的核威胁最终未能奏效。中国的坚决态度和盟友的强烈反对,使得美国决策层意识到使用原子弹在政治和战略上的代价远远高于其军事收益。
-
这一事件凸显了核武器作为政治讹诈工具的局限性,尤其是面对一个意志坚定的对手时。
-
它也暴露了西方联盟内部的巨大分歧,欧洲盟友不愿意被美国在亚洲的决策拖入一场全球核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