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去游览了杜甫草堂,还借阅了一百多册杜甫的诗集。它们中的一些珍本善本还留有宋、元、明、清历朝对杜诗的注解。这些珍本善本杜诗归还杜甫草堂时,里面增加了一些新的毛的圈点痕迹,毛以后,再大的官也不敢在国家级博物馆的藏品上涂涂写写了吧。
毛主席仔细读完了这些诗集以后,丢下了四字评语:是政治诗。当时大跃进高歌猛进,好大喜功杀鸡取卵的毛当然很烦为民请命的杜甫。在成都会议的谈话中,毛就直率地表示不喜欢“哭哭啼啼“的杜甫。
早在1942年,回答严文井的问题:“主席喜欢古典诗歌。您喜欢李白,还是杜甫?“,毛答:“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 1957年他臧克家等文人面前,也毫不掩饰对杜甫的诗“不甚喜爱”的态度。
网上有人说,毛扬李抑杜,只是因为在艺术风格上的个人偏好,浪漫主义vs现实主义。我认为这是用审美观的不同掩饰毛施政理念的不仁。
其实,才华横溢的毛是懂并认同杜的艺术成就的。比如,在苏联汉学家费德林面前,毛就高度评价杜甫。他自己的诗作中,很多就有杜诗的影子:
“峥嵘岁月稠” ~ 杜甫《敬赠郑谏议》中“旅食岁峥嵘”;
“飒爽英姿” ~ 杜甫《丹青引曹将军霸》里“英姿飒爽来酣战”;
“绿水青山枉自多” ~ 杜甫《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落花时节读华章”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里“落花时节又逢君”;
“横扫千军如卷席” ~ 杜甫《醉歌行》里的“笔阵横扫千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