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毛泽东在导弹核武器时代的决策

来源: 2024-03-16 18:51:0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毛泽东在严峻时刻敏锐地认为:必须抓好战略后方建设,以应对极端复杂而危险的安全形势。1964年3月,他要求总参谋部进行军事战略研判调查。5月,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提出了三线建设问题,指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要准备上山,上山总还要有个地方。6月8日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讲话,其中谈到每个省都要有一、二、三线。16日毛泽东在北京十三陵管理处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和各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十三陵会议)。他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地方抓军事,一个是培养接班人。关于地方抓军事,毛泽东强调各大区、各省要抓民兵、修械厂、军工厂等,不能全靠中央。

 

1964年8月6日,美国开始实施“北炸”翌日,毛泽东在审阅谴责美国战争行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时批示:“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毛泽东放弃了骑马沿黄河、长江进行考察的计划,准备应付可能的战争局面。在加强提防美国的同时,把防备苏联也提到了议程。

 

1964年4月,总参谋部作战部经过调研,提交了关于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指出国家经济建设防备大规模侵略战争的问题很突出:(1)工业过于集中,全国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集中在14个百万以上人口城市;(2)大城市人口多,而且这些大城市大都在沿海地区,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3)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一般多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4)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建议国务院组织专案小组,根据国家经济情况,研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这个报告引起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迅即研究所须采取的措施。6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搞三线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要快,并说“攀枝花搞不好睡不着觉”。以后,毛泽东又多次强调准备应付敌人的大规模入侵,一个是战略方向问题,一个是战略后方问题,各省要有自己的战略后方(小三线),国家要有全局战略后方(大三线),并称之为“靠山傍水扎大营”,搞好了,反侵略战争就有了可靠支撑。

 

毛泽东曾提出:要研究斯大林苏德战争的教训。斯大林一不做工事,二不搬厂,三不准备打游击战,只是仓促撤退。苏联在战前不重视后方建设,打起来才匆忙把大批工厂从西部搬到东部,造成战争初期的混乱和被动;要研究蒋介石在抗战时的教训,他没有搬,搬得很少。他是靠外国生活的,靠我们在敌后牵制住敌人,才保住重庆。蒋介石在抗战中从东南退到西南,只搬去很少一点工厂,大部分没有动,因为他完全指望外国援助。

 

从这段话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关于加强战略后方建设的战略考虑:第一,建设好战略后方,可以避免战争中的被动,并为持久抗敌提供物质技术和装备支持;第二,要用自己的力量打赢反侵略战争,要把民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必须建设强大的战略后方。第三,面对美苏两个帝国主义威胁,只能是充分准备好战争才能制止战争,真正的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这是化被动为主动。

 

从1964年开始,经毛主席提议,中共中央研究决定,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主要是把沿海的重要企业和技术人员迁移到大山沟里和大后方。中国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青海, 甘肃全境以及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区是中国的战略大后方。这些地区,距西面和北边的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五岭山脉、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理想的战略大后方。

 

在三线建设中,重点在东南沿海和“三北”方向加强护卫。东南沿海主要是防美帝和蒋军。西北、正北、东北的“三北”方向,主要是防苏联。

 

此项战略行动,用15年的时间先后建成了20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科研生产基地和30多个新兴工业城,修筑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焦柳铁路、襄渝铁路、川黔铁路、贵昆铁路,总长8000多公里,在使整个西北、西南地区自身连成交通网络之外,还使西南地区与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交通网络连为一体。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交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工业为基础,机械、电子、化工为先导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如:在国防工业建设方面,在重庆地区建成了常规兵器工业生产基地,在四川和贵州建成了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在四川和陕西建成了战略武器科研、生产基地,在贵州和陕西、鄂西地区建成了航空和航天工业生产基地,在长江上、中游地区建成了船舶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在西昌建成了卫星试验、发射中心。电子工业形成了生产门类齐全、元器件与整机配套、军民兼容、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体系。航天工业实现了地区配套,建成了完整的战略和战术导弹研制基地,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射中心;航空工业生产体系也在西部地区形成,建立了几个歼击机、运输机生产中心,生产能力占全国航空工业的三分之二。船舶工业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系统。较高水平的核工业科研生产系统几乎全部放在西部地区。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方面,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的工业体系。中、西部和南部少部分地区建新厂,基本上达到了将重要工业、科技及军工企业“一分为二”的目的。

 

人才、科学技术、兵工厂、先进设备、工业基地等,从沿海城市及平原搬到了大山里或地下洞道里,加强野战交通建设,使中国的国防安全和战备、作战实力、战争潜力及反击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说以“三防”标准建的三线工程,使中国军事实力练就了敌人打不了、打不跨的金刚之身。虽然此项工程历时18年,但从1964年始到1969年争取的五年,已经完成了大三线重要的工程,美苏两霸清楚地知道中国大后方的巨大战争潜力,使他们胆颤心惊,有效避免了美苏的军事冒险和突袭,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反战威慑力。加上中国携抗美援朝和对印度自卫反击战巨大胜利的雄风和英雄气概,美苏都对中国望而却步,不敢轻举妄动。正像朝鲜战争中败给中国的美国名将麦克阿瑟说的那样:“谁要和中国陆军开战,他的脑子一定是有病”。

 

除了三线建设以外,毛主席领导党中央还提前在全国人民中进行了全国性长时间的预防性动员和备战,把防大战、防核战提前在全民中进行布局。”(孙业修)

洪源 

#烽火问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