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毛泽东眼中的国学

来源: 初心勿忘 2017-09-05 08:34:3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827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初心勿忘 ] 在 2017-09-05 08:38:24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开卷有益】毛泽东眼中的国学

毛泽东论国学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公元1893年12月26日,是中国农历癸巳年的十一月十九,毛泽东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的家庭。

1917年《新青年》在北京出版之后,毛泽东读书的兴趣就被该刊所倡导的新思潮吸引去了。但他并没有完全排斥古老的国学,仍认为要“略通国学大要”。

1917年8月23日,在致老师兼挚友黎锦熙先生的一封长信中,毛泽东说:
弟久思组织私塾,采古讲学与今学校二者之长,暂只以三年为期,课程则以略通国学大要为准。过此即便出洋求学,乃求西学大要,归仍返于私塾生活,以几其深。


显然,在青年毛泽东的眼里,“西学”和“国学”是同等重要的,但国学应为基础。

其实,在毛泽东求学的那个时代,并非西方学说和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国学在经历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在清末民初,便有复兴之势,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


在如此浓厚的研究国学的氛围中,毛泽东下定“略通国学大要”的决心是很自然的事了。


虽然青年毛泽东主张“略通国学大要”,但他对国学中所包含的糟粕是有着清醒认识,并深恶痛绝的。他主张大力“推陷廓清”,这其实是当毛泽东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主张对包括国学在内的旧思想、旧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批判地继承”的思想之端倪。


一方面,毛泽东主张要继承以国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认为要学习中国的历史遗产: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另一方面,毛泽东反复强调,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在著名政论文《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说: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批判地继承”是毛泽东对待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以贯之的原则和态度。正因为持此态度,使他能够古为今用,使古老的国学在他的“丹青妙手”上与时俱进,焕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智慧光芒和勃勃生机。


毛泽东治国学之法


毛泽东不仅重视国学的学习和研究,而且对如何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国学的效率,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方法。概括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首贵择书

毛泽东很推崇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中所选择和确定的治国学的书目,认为该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英。”


1916年2月29日致萧子升的一封信中,毛泽东开列了应阅览的经、史、子、集77种书目。


不难想见,毛泽东这77种书目,必定是综合了前人和师友的各种意见,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严格筛选过的,足以代表他对“国学大要”的见解。可惜的是,此信已经残缺,他所开列的书目没有保存下来。


其二,通其常识
如何才能尽快地获得国学的常识呢?毛泽东说:


为之之法,如《吕刑》一篇出自《书》,吾读此篇而及于《书》,乃加详究焉出于《书》者若干篇,吾遂及于《书》全体矣。他经亦然。《伯夷列传》一篇出于《史记》,吾读此篇而及于《史记》,加详究焉出于《史记》者若干篇,吾遂及于《史记》之全体矣。他史亦然。出于“子”者,自一“子”至他“子”。出于“集”者,自一“集”至他“集”。于是而国学常识罗于胸中矣。


他将这种办法称为“演绎法”——“察其曲以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又称为“中心统辖法”——“守其中而得其大者也,施于内而遍于外者也。”

 

其三,潜心致志

为了锻炼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和思考的本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有时只身到学校后山的妙高峰上自习,叫做“静中求学”。有时他又故意到人声嘈杂、车水马龙的长沙城门口去看书,叫做“闹中求静”,排除干扰,潜心读书。

 

其四,三复四温

毛泽东不仅在青年时期就熟读《资治通鉴》、《史记》、《汉书》等史籍名著,到了老年仍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读了一遍又一遍,常读常新。

 

毛泽东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上画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如今保留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的不少史书封面上,留下他读过两遍、三遍的圈记。有的书上还明确写着阅读的时间,如“某年某月阅,某年某月再阅”等。打开这些史书,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画批注纷呈,这是他在不同时期多次阅读后留下的鲜明印记。


毛泽东读国学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反复阅读,深入思考,从而获得真知灼见。


其五,勤动笔墨

毛泽东读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凡他读过的书,总要在空白处注上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所得。

 

对于有些句子和段落,加上浓密的圈点,批上“此论甚精”、“言之成理”或“此论甚合吾意”等。对于有些句子和段落,则划杠打叉,批上“不通”、“荒谬”或“陋儒之说也”等语,反映出他读书时独立思考、分析批判的精神。


翻阅毛泽东读过的古籍,可以看到其中许多篇章,毛泽东都做了标点、断句,加了着重线和各种不同的读书标记,写着批注。有的还改正了书中的错别字。


其六,争分夺秒
毛泽东身负党和国家重任,日理万机,但他和人们一样,一天只有24小时,他读那么多的书,时间是从哪里来的呢?


据他读书留下的种种迹象和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就是“挤”和“钻”两个字。


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提倡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之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读书的机会。


毛泽东最不喜欢有些人在业余时间把精力用在打麻将、打扑克、跳舞这些方面。他说:
我看不好。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

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夜幕沉沉,工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已入睡,而毛泽东却在通宵工作之后,把读书作为一种休息,迟迟不肯入睡,有时工作人员不得不强行关灯。但是人一走,他往往又把灯打开,继续阅读。毛泽东吃饭,经常是要工作人员一催再催,饭端上来了,他放不下正在读的书籍,饭凉了,只得端下去重热,往返数次是常有的事。

 

为晚年毛泽东治过病的一位医生回忆说:“我看到毛主席在病中依旧日日夜夜地工作和学习,常常持续10几个小时,有时竟连吃饭或量血压时,也要抓紧时间做些事。我每次给毛主席治疗,他老人家靠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总是手不释卷……”


其七,点滴积累

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把读书、做学问比喻成修筑百丈之台。他说:


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尔!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也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


毛泽东主张积微起纤,日积月累,才能构筑学问的殿堂;否则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会一无所树。

其八,虚心好问
毛泽东说:“学问学问,学与问是不可分的。真正好学的人,一定是虚心好问的人。”


毛泽东还通过杨昌济等介绍,和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的一些学士、名人、老师书信交往,质疑问难,拜学求教,受益匪浅。


当时,长沙城里有学问的人,或从外地来长沙讲学的名流学者,毛泽东探知消息和住址后,总是千方百计去拜访,当面聆教。


其九,读“无字书”

毛泽东十分赞赏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


1917年盛夏,他和朋友萧子升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漫游了宁乡等5个县,进行了农村调查,了解农民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及社会世态、风俗人情,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知识。


毛泽东将这种通过游历考察以增长见识和智慧的学习途径,称为“读无字书”,认为与读有字的书同等重要。


事实上,通过深入实地的考察和体验,读懂中国国情现状这部“无字天书”,是至关重要的“国学”,由于毛泽东对这门“国学”的造诣无人能及,所以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


当然,上面所概括的九条治学途径,不但是毛泽东学习国学的基本方法,也是他学习西方科学,特别是研读马列主义的基本方法。

 

毛泽东式的古为今用


毛泽东读国学的最大特点是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同中国社会现状相联系,为现实的革命斗争而服务。毛泽东很鄙视那些信而好古,钻到故纸堆里出不来的“书呆子”;当然也嘲笑那些“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一点也不懂或者懂得甚少的“书生”。


1954年冬,有一天,毛泽东与历史学家吴晗谈起整理、标点《资治通鉴》的问题时说:

 

《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此语很具有代表性,毛泽东反复阅读包括《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在内的国学典籍,根本的着眼点就是“古为今用”。


早在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长文《体育之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当时热衷于国学的研读和对国学运用的得心应手。这篇文章涉及《论语》、《礼记》、《中庸》、《孟子》、《庄子》、《史记》、韩愈文等,共引用典故、成语和诗文约20条,提到中国古代人物16位。

 

对国学的别出新意的运用,在《毛泽东选集》中有更充分的反映。


通观《毛泽东选集》,极少引用马、恩原著,列宁著作也仅限于哲学,引用斯大林著作有稍多几处。而对国学典籍则信手拈来,触目即是,出处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到诗词曲赋、古典小说、各家笔记等,能找到几百条成语典故。


有学者曾对《毛泽东选集》的前四卷作过一个粗略统计,其中的成语典故,有40条左右来自《左传》,有20至30条来自《论语》、《孟子》、《史记》、《汉书》、《朱子语类》等,其他的则来自《尚书》、《易经》、《诗经》、《大学》、《中庸》、《战国策》、《后汉书》、《三国志》、《老子》、《孙子兵法》、《晋书》、《国语》等。


在毛泽东的许多讲话和谈话中,引用的古籍就更多了。毛泽东能够随时自如地引用古书中的文章、诗句和典故,或者说明一个政治思想原则,或者阐述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或者论证一个军事策略,或者借鉴一个历史经验,给人以隽永丰富的启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任人唯贤”,“百家争鸣”,“多谋善断”……


这些言简意赅的古语,被毛泽东发掘出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有的成为共产党所遵循的思想路线,有些成为党内组织生活的原则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有些则是党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方针或者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
 

文字编辑:谜语人

 

http://mp.weixin.qq.com/s/fTafb9zirGyoAs5dCuLW-w

所有跟帖: 

撇开老毛的太祖头衔,作为个人而言他是个博学很有头脑的人,就这一点都足够让人敬佩。 -猫狗大战- 给 猫狗大战 发送悄悄话 猫狗大战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5/2017 postreply 11:27:45

博学,并能知行合一,才能成就那样的伟业。 -初心勿忘- 给 初心勿忘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5/2017 postreply 11:34:24

国学,华人文化之根。 -哈瑞- 给 哈瑞 发送悄悄话 哈瑞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5/2017 postreply 12:32:39

+赞毛泽东: "首贵择书, 通其常识, 潜心致志, 三复四温, 勤动笔墨, 争分夺秒, 点滴积累, 虚心好问, 读无字书, 古为 -saisai2008- 给 saisai2008 发送悄悄话 (190 bytes) () 09/05/2017 postreply 19:08:10

人不能不读书,但是书不能读的太多。书读得太多就容易两个极端, -走资派还在走- 给 走资派还在走 发送悄悄话 走资派还在走 的博客首页 (105 bytes) () 09/06/2017 postreply 06:45: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