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味47年被冤杀 妻子78年才获知真相zt

来源: und 2011-07-19 18:53:2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951 bytes)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时在中央研究院工作的王实味,在《解放日报》上陆续发表了《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及《硬骨头和软骨头》等杂文,被当时中央社会部长康生上升为政治问题,随着又居心险恶地给王实味罗织捏造了“反党集团成员,国民党特务,反革命托派分子”的罪名,最后又由他口头发话,1947年1月,王实味在山西兴县被处决。


  隔绝


  王实味1906年生于河南省潢川县。4岁丧母,6岁上小学,13岁小学毕业(当时小学7年制),17岁中学毕业(中学四年制)。他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受父亲薰陶,古文功底较厚,他的老师曾夸他是“天上的玉麒麟下凡”。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院预科。


  年轻的王实味,爱憎分明,钦敬和追随中国共产党,并于1926年1月,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由于王实味个性强,脾气拗,敢直言,常和党支部书记闹意见,敢争吵,于是被党支部书记开除了党籍。后来又经过他再三努力,于1937年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给康生造下口实,说他是托派分子。


  刘莹,1906年生于长沙,1926年考进北大文院预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王实味同在一个支部。1930年,刘莹和王实味结婚,通过多年的了解,她深知实味是个坚信共产主义、是非分明的人。这期间,王实味在上海笔耕甚勤,发表许多评论文章和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小长儿和荔枝罐头》《杨五奶奶》和中篇小说《休息》,曾受到胡适和徐志摩的重视和赞许。当时王实味革命热情很高,焕发出极大的政治热情,经常与杜宏远等人在一起忙于救亡工作(杜原是北大党支部委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热浪席卷全国,王实味和妻子刘莹一致认为应该马上到延安去,因延安是他们向往已久的地方,那是革命的摇篮,是抗战的策源地。当他们决定去延安时,妻子刘莹已是孕妇,还要领着两个孩子,当时路途险恶如何去得延安?于是刘莹决定打胎。可吃了两服药都不见效,怎么办呢?经过商量,决定王实味先去延安,刘莹暂时回长沙娘家。在长沙设法住院或手术,那里有家人照顾,可以较好地休息,等身体恢复后再去延安。于是1937年9月,王实味送妻子和孩子到郑州,之后,由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到长沙,王实味于当年10月去了延安。


  王实味到了延安,不断给妻子写信,一是问打胎情况,二是问何时去延安。刘莹在长沙吃了几剂药仍不见效,情况异常。幸亏嫂子张罗,安排在德国一家医院做了手术,取出死胎,总算没丢掉性命,但身体十分虚弱。此时,日寇已渐向武汉推进,再经铁路去陕西已不可能,只好在长沙住下。


  1938年7月,日寇大举进攻武汉,长沙百姓也开始逃难,刘莹和姑母拖儿带女逃到了湖南桃源县。此时王实味的信由刘莹在湖南省立四师教书的同学余书云转交(省立四师也在桃源)。1938年10月,省立四师迁往湘西辰溪,刘莹又想去延安,结果仍未能成行,与余书云也失去联系。从此,刘莹与王实味断绝了音信。


  1940年,友人来信要刘莹经重庆去延安,并说到了重庆,孩子由她安置在保育院,并寄来130元钱当路费。刘莹带着孩子经水路到了常雅,但因宜昌失守,水路不通,只得又从陆路到了沅陵,此时她手中的钱所剩无几,无奈只好由在桃源居住的一个邻居介绍,来到了一所中学任教,直到1947年底才回到长沙。


  等待


  1948年开始,刘莹在长沙市郊云峰中学教书。1949年2月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担任了联络员。1949年8月,长沙解放了,女儿和儿子分别念高中和初中,看到解放军入城的队伍,全家人禁不住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解放了,孩子们以为很快就可以见到爸爸了,刘莹天天盼望着全家团聚的日子。


  长沙解放后,刘莹一面工作一面到处打听王实味的下落,但毫无结果,这使她焦急万分。她曾写信给中组部询问王实味在哪里?得到问答是:“王实味在敌人进攻延安时,要求到敌后工作,得到组织批准,从此失去联系。”


  后来,又有人说实味可能在东北,正好1950年4月,吉林省教育厅到湖南招聘教员,经十二兵团介绍,刘莹去了东北,到吉林后分配到吉林市女中教书。1951年暑期刘莹参加思想改造运动,才得知王实味在延安整风时犯了错误,但没有人告诉她详情。1954年春,刘莹被下放到蛟河一中工作,两年后,又从蛟河一中(县城)下放到蛟河二中(新站镇)工作,刘莹尽量不去想这一再调动的原因,甚至别人调工资她反而被降一级,她也不在乎。在蛟河二中工作时,她的工作态度和成绩终于赢得当地政府、学校党支部、老师和学生们高度评价,可有时一想到实味下落不明,她心里像压上一块石头。


  她女儿再次写信到中组部询问父亲下落。这次回答是:“王实味到台湾去了。”当时,她们还以为是被组织上派到台湾去做地下工作了呢。


  刘莹也曾怀疑得到的情况是否可靠,左思右想,最后责怪自己:“应该相信组织。”


  只有等待。


  1962年,刘莹到了退休年龄,但她又主动要求干了三年义务工作。后来学校要给她补发工资,她说捐图书室买毛主席著作吧。直到1965年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开始了真正的退休生活,户口迁到了长春,住在女儿家里。后来,为了照顾孙子,1970年她又将户口转到吉林伊通县儿子家;1981年,她又来到了湖北二汽,与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一起住在十堰。


  奔走


  直到1978年的一天,刘莹和全家一起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忽听到播音员说出了王实味的名字,她顿时紧张起来,屏住呼吸仔细听着:怎么说实味是暗藏的国民党特务?天哪!他竟被处决了!


  刘莹顿时昏了过去。


  待她清醒过来时,孩子们都守在她身边流泪。这年,刘莹已经72岁了,怎能经得住如此巨大的打击。后来得知王实味的罪名是:反党集团成员、国民党特务,还是反革命托派分子。她听后,万分气愤,凭着她对王实味为人极透彻的了解,她当即确定这些罪名是强加在他头上的。这是千古奇冤,可何时能昭雪呢?


  1979年冬,全国上下在批两个“凡是”。刘莹决定去北京为实味申诉,要求中央为王实味平反。从此,她开始为了王实味清白而奔走呼号。


  十多年间,她与女儿不断地给中央写申诉信,并多次到北京上访,她感到虽有党内外各方面人士的同情和支持,然而争取为实味平反的路毕竟是漫长而艰难的。


  但事情渐渐有了进展。


  1982年2月,中组部否定了“反党集团”的存在;1986年8月《毛泽东著作选读》出版,有关王实味的注释改写成:“关于他是暗藏的国民党探子、特务一事,据查不能成立”;1991年2月,公安部下达给王实味彻底平反的决定。


  1991年春,公安部的两位同志来到刘莹家,时年85岁的刘莹看到复查决定中王实味恢复了“同志”的称呼,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公安部同志将1万元慰问金送给她时,她坚决不要,把慰问金全部捐献给当地文联,作为青年文学奖励基金。


  此时,已是王实味被错误处决后的第44年了

所有跟帖: 

所以, 那个叫关露的在平反后就自杀了 -美洲狮- 给 美洲狮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20/2011 postreply 11:16:5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