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家族利用《烟台条约》攫取的巨额财富zt
(1)英国的经济盘算
芜湖自古就有“吴头楚尾”一说,它位于长江、青戈江汇合处,水陆交通便利。在安徽的经济发展史上,其芜湖的经济地位要比合肥更大。
安徽一省从南从北属于两种气候特征。而长江又自西向东绵长400多公里,与南、北各水河联结在一起,形成河、湖共主的形式。芜湖地势西南低、东北高,平原占95%,四季分明,农业较好。水稻、小米、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较多,由此,可以被称为“鱼米之乡”的芜湖的米粮产业基础本来就非常好。

只有米市、交通运输、金融业三者融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体化经营。而这些势必又要因为米市对其他粮食产业、相关行业有拓展关系,例如竹木,例如纺织染织业等自然地兴盛了起来,和互相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经济发展起来后,安徽早就知名的茶叶产业也必然会逐渐发展起来。所以说,芜湖米粮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了两个特点:其一与皖江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各城市间互相影响;其二,农村发展带动城市,城市最终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对农村起到广大影响。
由此,就可以全方位地发展起来。而米市就是关键,米市的发展主要就看一个家族的能力。
(2)李鸿章家族的能量
晚清时期,因为合肥、芜湖地区李鸿章家族的势力极为庞大,因为,李氏家族对米粮业的发展并不是某些人说的那样只是促进作用,而是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晚清的现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官员、权势家族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包括“洋务运动”在内的所有商业,如果没有清廷(也可以说是官员)的入股,你不可能会获得允许的。

李鸿章本家
在芜湖开埠之后,李鸿章家族的交通业务就开到了芜湖。李鸿章开的众多“洋务企业”中,最著名的就是轮船招商局。在当时的长江流域主要是英国轮船和轮船招商局,其实还有一家被后来一些人非常自得的企业——旗昌轮船公司,这是一家美资公司。然而,其实这主要是一家华人公司,以前的美国人早就不管事、离开了。
轮船招商局凭借清廷的诸如南粮北运这样的大宗垄断业务,和一些规章制度地制定,迅速地与英资公司展开竞争,并于1878年把旗昌这家美资华人公司吞并。很快,原有的旗昌轮船的芜湖公司开始有了更好地业务。
同时,李翰章、李鸿章兄弟前者是湖广总督、后者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安徽更是李家淮军的根据地。在合肥李鸿章的弟弟、子侄们更是多得很,他的部署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1882年,李鸿章的亲信张荫桓任芜湖关道。
李翰章让李鸿章把镇江米市迁至芜湖。张荫桓立刻前往镇江,给予米商大量好处、优惠希望米商前往芜湖。结果,江苏镇江许多米商迁移。
之后,李瀚章的十一个儿子、李鸿章的四个儿子,李鸿章其他四个兄弟的子侄们,就五分之一子侄们介入家里的营生,那就得几人?之后,上海、汉口、广州等地其他著名米商也有迁居来芜湖者。
由此,芜湖之前的米商本来就有一定规模,再加上全国各地的米商前来,芜湖的实力就更大了。比如1877年,芜湖海关共有稻米13万5229担、1878年为10万4467担、1879年为6万6336担。之后1880年有21万担、1881年为39万担、1882年为67万担、1883年为45万担、1884年为35万担。但是,1885年竟有120万担、1886年为232万担,如此等等,数量越来越多。

芜湖
综上所述:
综上所述,李鸿章等家族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晚清时期却是社会的必然。而且,李鸿章家族为芜湖乃至整个安徽的经济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米粮大宗商品的带动,芜湖乃至安徽的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安庆等地区的发展也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可以说,皖江地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萧条走向初步繁荣都离不开李鸿章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