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詔書揭示歷史真相,民主韓國正編造一個新世紀的全民洗腦謊話zt

来源: 清澈的江河 2010-04-10 06:35:2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688 bytes)
中韓高句麗爭議,唐太宗詔書揭示歷史真相,民主韓國正編造一個新世紀的全民洗腦謊話

安瑪中韓高句麗歷史爭議評論之一

韓國現正全國上下正憤怒譴責侵略'高句麗,企圖以此來凸現高句麗不是中國而是韓國的歷史,叫嚷”如果高句麗屬於中國,中國就不會打高句麗’雲雲,隨便遊覽韓網,就可看見大量的一幅幅巨型油畫詳細描述隋唐“侵略”高句麗的可惡細節。如此大規模的愚民洗腦簡直就是以偽造的歷史編造的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洗腦謊話,根本不堪一駁。
高句麗時代,韓國的國號叫新羅, 新羅與百濟位於半島的中南部,高句麗則佔據滿洲大陸的遼東和半島的北部。唐朝開國後,高句麗首先聯合百濟攻打唐朝在半島的盟友新羅,新羅向唐呼救,唐太宗派二人到高句麗講和,但高句麗反把二和平使者關起來,唐太宗大怒親自御駕親征攻打高句麗,遭到高的頑強抵抗戰事延長,唐軍因出兵緊急草糧不足而退兵。
班師回朝後,唐朝改變了策略,決心扶持與壯大新羅共同對付高句麗。公元660年,唐朝聯手新羅滅了百濟,在這之前百濟為了對付唐新聯盟,已從唐的朝貢國倒向日本成為了日本的朝貢國。公元663年日本打著百濟復國的旗號進攻朝鮮半島,但大敗於唐新聯軍,這就是史上有名的“白江村大戰”, 之後日本官方與民間開始了大規模的“遣唐史”。日本史學將此與二戰齊名,是日本國家史上兩次敗於敵國而轉型向敵國學習的轉擇點。
唐高宗三年(公元668)大唐軍百萬,新羅軍26萬共同毀滅了高句麗,大唐軍全盤接收了高句麗。
由這些已載入史冊的史實可見,全世界的人都有權指責唐朝“侵略”高句麗,唯獨韓國人沒有這種權利,因為唐朝大軍第一次“侵略”高句麗的始作俑者正是韓國;第二次“侵略”高句麗的罪惡幫兇更是韓國。今天的韓國學界以割裂歷史,不提前因後果,專門挑選唐太宗攻打高句麗,惡意隱瞞韓國本身在高句麗滅亡過程中始作俑者和罪惡幫兇的關鍵作用,不斷的煽動國內的民眾對中國“侵略”高句麗的所謂悲情,韓國的大中小學教師都捶胸頓足淚流滿面向學生發誓:“萬惡的中華帝國唐太宗赤膊上陣自古就侵略欺負韓民族,你們長大後一定要收回高句麗在滿洲的故土”,而台下的韓國學生無不個個都磨拳擦掌怒發沖冠。中國留學生開始還想和韓國人辯論,後來唯有不去課堂。留學生私下稱之為韓國版的小型“文革”,只是發生在被美前國務卿稱之為“韓國是亞洲高科技的成熟的民主國家”實在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感覺。

以下是唐太宗征高麗(高句麗)詔書, 從中可見今天的韓國人是如何歪曲唐朝攻打高句麗的歷史真相的。

唐太宗征高麗(高句麗)詔書
命張儉等征高麗詔

  百濟高麗,恃其僻遠,每動兵甲,侵逼新羅。新羅日蹙,百姓塗炭,遣使請援,道路相望。朕情深愍念,爰命使者,詔彼兩蕃,戢兵敦好。而高麗奸惑,攻擊未已,若不拯救,豈濟倒懸。宜令營州都督張儉、守左宗衛率高履行等,率幽、營二都督府兵馬,及契丹、奚、,往遼東問罪。 

  親征高麗手詔
  行師用兵,古之常道,取亂侮亡,先哲所貴。高麗莫離支蓋蘇文,弒逆其主,酷害其臣,竊據邊隅,肆其蜂蠆。朕以君臣之義,情何可忍。若不誅翦遐穢,無以肅中華。今欲巡幸幽薊,問罪遼碣,行止之宜,務存節儉,所過營頓,無勞精飾。食唯充飢,不須珍膳。水可涉度者,無假造橋;路可通行者,不勞修理。御營非近縣學生、老人等無煩迎謁。
 
  隋室淪亡,其源可睹,良繇智略乖於遠圖,兵士疲於屢戰,政令失度,上下離心,德澤不加於匹夫,刻薄彌窮於萬姓。當此時也,高麗之主,仁愛其人,故百姓仰之如父母;煬帝殘暴其下,故眾庶視之如仇讎。以思亂之軍,擊安樂之卒,務其功也,不亦難乎?何異入水而惡其濡,踐雪而求無跡?朕緬懷前載,撫躬內省:昔受鉞專征,提戈撥亂,師有經年之舉,食無盈月之儲至於賞罰之信,尚非自決,然猶所向風靡。前無橫陣,盪氛霧於五岳,翦虎狼於九野,定海內,拯蒼生。然則行軍用兵,皆億兆所見,豈煩言哉!及端拱巖廊,定策帷,身處九重之內,譀Q萬裡之外。北殄匈奴種落,有若摧枯,西滅吐谷渾、高昌,易於拾芥。包絕漠而為苑,跨流沙而為池,黃帝不服之人,唐堯不臣之域,並皆委質奉貢,歸風順軌。崇威啟化之道,此亦天下所共聞也。況今豐稔多年,家給人足,餘糧棲畝,積粟紅倉,雖足以為兵儲,猶恐勞於轉撸?识囹屌Q颍?猿滠娛场H藷o裹糧之費,眾有隨身之廩,如斯之事,豈不優於曩日?加以躬先七萃,親決六奇,使攻無所守,戰無所拒,略言必勝之道,蓋有五焉:一曰以我大而擊其小;二曰以我順而討其逆;三曰以我安而乘其亂;四曰以我逸而敵其勞;五曰以我悅而當其怨。何憂不克?何慮不摧?可布告元元,勿為疑懼耳。
 
  命將征高麗詔

  觀乎天道,鼓雷霆以肅萬物;求諸人事,陳金革以威四方。雖步驟殊時,質文異制,其放殘殺,禁暴虐,戮幹紀,討未賓,莫不扶義而申九伐,文德昭於率土,因時而董三令,武功成於止戈。
 
  朕祗膺寶歷,君臨宇縣,憑宗社之靈,藉卿士之力,神祗儲祉。夷夏宅心。故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高建武,夙披丹款,早奉朝化。忠義之節。克著於夷;職貢之典,不愆於王會。而其臣莫離支蓋蘇文,包藏兇慝,招集不逞。潛懷異計,奄行弒逆,冤酷纏於貊,痛悼徹於諸華。纂彼藩緒,權其國政,法令無章,賞罰失所,下陵上替,遠怨邇嗟。加以好亂滋甚,窮兵不息,率其群兇之徒,屢侵新羅之地。新羅喪土,憂危日深,遠請救援,行李相屬。朕愍其倒懸之急,爰命軒之使,備陳至理,喻以休兵,曾不知改,莫遵朝命。窺窬亭障。首鼠窟穴,完聚更切,賦斂尤繁。丁壯盡於鋒刃,羸老弊於版築,久廢耕桑,咸罹飢饉。生肉表異,顯其亡徵;雨血為妖,彰其數盡。比室愁苦,闔境哀惶,華發青衿,不勝苛政,延頸企踵,思沾王澤。
 
  昔有苗弗率,勞大禹之駕,葛伯仇餉;動成湯之師。況亂常巨寇,紊三綱而肆逆;滔天元惡,窮五刑而莫大者哉!朕所以宵衣興慮,日旰忘食,討罪之意,既深於投袂;救人之義,彌軫於納隍。類上帝而戒途,詔夏官而鞠旅。可先遣使持節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英國公,副總管江夏郡王道宗,士馬如雲,長驅遼左。奮夷岳之威,屠豕於險瀆;乘建瓴之勢。斬鯨鯢於鏤方。行軍總管執失思力、行軍總管契何力,率其種落,隨機進討。契丹蕃長於勾折、奚蕃長蘇支、燕州刺史李元正等,各率其眾,絕其走伏。使持節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副總管常何、總管左難當等,舟楫相繼,直指平壤。新羅王金善德,傾其城邑,竭其府藏,荷不貲之澤,復累葉之仇。出樂浪而沖腹心,臨沃沮而盪巢穴。百濟王扶餘義慈,早著丹款,深識時機。棄歷稔之公交,贏糧蓄銳,惟命是從。凡此諸軍,萬裡齊舉,頓天羅於海浦,橫地網於遼陽。朕然後經塗白狼之右,親巡元菟之城,執鼓而戒六軍,載太常而麾八陣。使流湯者魚爛,握炭者冰消,誅渠魁於惡稔,吊黎庶於厥角。其或擁眾立功,或行閑自拔,宜宏寬大,各復農其土。有勞者當加其,懷能者不滯其才。如其長惡莫悟,迷途遂往,斧鉞既下,必嬰喪元之悲;玉石一焚,徒軫噬臍之嘆。具宣朕旨,咸使知?。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