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小熊和寒号鸟?
(2019.9 悉尼)
如果有时间,随手写读书笔记是一件愉悦的事。对我这种感性思维的人来说,写“怎样才能教好/学好中文”这类技术贴其实很作难。而记录读书笔记,更轻松更有动力。
今年悉尼的冬天是真冷,从五月份开始降温,一直到九月还偶尔寒流侵袭。昨天白天30摄氏度,今天就只有16度,晚上索性降到5度,一天之内经历四季。冬天的夜晚正是亲子阅读的好机会。洗漱好了钻进被窝,哥俩紧紧地抱着我,把冰冷的脚丫贴到老妈身上取暖,一边说:“好冷好冷!我要暖和我要暖和!”
我从书堆里拿了一本《懒惰的小熊》给小羊读,这是《小鳄鱼克罗迪和他的朋友》系列之一。这套书是荷兰作家马克斯•维尔修思 (Max Velthuijs) 著作, 一共八本。
《懒惰的小熊》讲的是一头好吃懒做的小熊,平时舒舒服服过日子,不干活不储存食物;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只好去向勤劳的小猪要吃的。小猪教他干一些挑水劈柴铲雪做饭的家务活,然后给他食物吃。小猪呢,“坐在屋里,靠在温暖的火炉旁,享受着幸苦得来的安宁。”- 小兔常常引用这句话,以证明自己劳动之后需要休息。
小猪和小熊两人互相帮助,倒也其乐融融,度过了寒冷的冬天。春天来了,小熊又开始享受生活,什么都不干,而小猪又勤勤恳恳地开始工作。这显然是两个阶层,两种思维的代表。
小熊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等明天吧,从明天开始!”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语文课本上的《寒号鸟》,我就给哥俩讲这个故事,“有一只鸟叫寒号鸟,秋天时不筑窝预备过冬。冬天来了,白天暖和时就快乐地飞翔玩耍,到晚上冻得要命,就对自己说 ‘哆哆嗦,哆哆嗦,明天就筑窝’。但是第二天早上太阳一出来,它又不筑窝了,只顾享受温暖的阳光。到晚上又冻得发誓‘明天就筑窝’ …… 然后终于有一天晚上,它冻死了。”
哥俩马上把妈妈抱得更紧,夸张地说:“哆哆嗦,哆哆嗦,明天就筑窝!”
老妈忍不住讲那过去的故事:“妈妈小时候在乡下的学校,冬天非常冷,没有火炉,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寒风灌进来。我和同学们缩着脖子搓着手学寒号鸟‘哆哆嗦,哆哆嗦,明天就筑窝!’边说边笑。” 哥俩在被窝里钻进钻出,互相推挤,抱怨对方把热气弄没了。
我提示小兔小羊:“从这两个故事里,我们想一想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一头真正的小熊,它一定会在秋天本能地吃得胖胖的,然后冬天就去冬眠了。它确实不会储存食物,但是它也有自己的方式度过冬天。那寒号鸟呢?它需要一个窝来抵御寒冬吗?”
小兔想了想说:“大部分鸟类其实是不需要窝的,它们筑窝是为了生小宝宝,春天的时候才会筑窝孵蛋。” 我问:“那鸟类怎么度过冬天呢?”小兔说:“它们会迁徙,飞到暖和的地方去,然后春天再飞回来。”我说:“对的,怕冷的鸟会迁徙,不怕冷的鸟会留下来,比如乌鸦和麻雀。它们到冬天的时候,会长出厚厚的绒毛来保护自己。它们也没有窝,就站在树枝上睡觉。”
小兔说:“哦,这样啊。那故事里为什么说寒号鸟没有筑窝就冻死了呢?”我说:“这个故事就和《懒惰的小熊》一样,就是个比喻,比喻懒惰的人不勤快劳动,就会挨饿受冻。动物们凭借本能而生存,但是人类比较复杂,有的人辛勤劳动,有的人就不思进取不喜欢工作。”小兔说:“我知道,自从人类的始祖犯了罪,上帝咒诅人说‘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所以我们都需要努力干活才能得到食物和其它生活用品。地里的野草荆棘总是长得比我们的果树蔬菜更快。”
本来以为“寒号鸟”是小学课本杜撰出来的一种鸟。上网查了一下,没想到,还真的有这种东西,但不是鸟,是一种鼠类:“寒号鸟,一般指复齿鼯鼠,也叫橙足鼯鼠、黄足鼯鼠、寒号鸟、寒号虫、寒搭拉虫,是啮齿类动物。栖息于海拔1200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在高大乔木树上或陡峭岩壁裂隙石穴筑巢,为森林动物。”(百科图片)
我说: “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寒号鸟确实是需要一个窝来过冬,但它不是因为懒惰才不筑窝,而是根本就没有能力筑窝呢?就比如幼小的孩子,就像你和弟弟一样,没有能力给自己一个缓和的屋子,挣不到足够的食物,怎么生存?”小兔问:“哦,那怎么办呢?”
我说:“孩子的父母或是其他的成年人必须帮助他们,就像上帝帮助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走兽,总会给它们预备一个地方,比如树洞或是山洞。”小兔说:“我很高兴我们现在就有暖和的窝!你和爸爸努力干活,我们就能享受辛苦之后的安宁。我们真幸运啊!”
有的孩子们可真的不那么幸运,我心里想。我对小兔说:“我小时候没这么幸运,很冷的冬天也不得不出去干活。但是比起我的农村同学们,我的父母至少是给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还算可以了。有很多孩子,比如你在视频上看到的那些大山里的孤儿,还有你们学校捐助的非洲孩子们,经常不得不挨饿受冻。可是,你要知道,饥荒和缺乏,不一定只是发生在非洲和亚洲,有可能,将来会发生在澳洲呢。” 小兔说:“我知道。澳洲会受到咒诅,因为它的人民选择了邪恶的事。我们会遭遇越来越多的干旱,甚至饥荒。”
所以我不会对小兔小羊说你们比我们这上一代更幸福。他们有他们要面对的问题,他们必须要面对他们这一代人的苦难。现在澳洲通过了同婚法,安乐死,堕胎法,吸毒,淫乱,这些上帝厌恶的事都陆续合法化了,以后他们要对付的是一个更加堕落的世界。我拍拍小兔说:“但是你们也不要过于担心。常常祷告,警醒守望,不要犯罪,上帝必保守你们在祂翅膀的荫下。”
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的弟弟,早就听得不耐烦了,拿起另一本童书说:“妈妈,读书,读书!给我读吧!求你了求你了!”我们就读《总有办法的鸭子》,这是《小鳄鱼克罗迪和朋友们》系列的另外一本。这本书也是亮点多多。下面是四年前小兔读《总有办法的鸭子》的记录,蓝色字体是后来补充的。
第二篇:你要陪我结婚
(写于 2015.7 小兔四岁, 小羊刚出生不久)
有一星期没有发布小兔语录了。这一个星期的亮点来自于一本童书: 《总有办法的鸭子》, (荷兰) 马克斯•维尔修思 (Max Velthuijs) 著。这本书讲的是狐狸想吃鸭子,鸭子设计逃脱,还把狐狸弄陷阱里,后来又把狐狸救出来。
这本书更新了小兔这星期的话痨记录。
去幼儿园接小兔, 给他带了半个苹果在路上吃。小兔捧着苹果, 眉花眼笑地说:" 苹果你好呀, 我饿了, 我很想吃你呀。苹果说 ‘不行我今天不舒服, 明天吧'。可我觉得你很美味, 我现在就要吃! 啊呜, yummm•••••苹果哭了!" 咬了两口, 兴高采烈地举着苹果给我看:" 妈妈, 苹果像只蝴蝶。"
星期三不上幼儿园。小兔早起在我床上用手机打了一小时的字, 之后被兔爹带到楼下吃早餐。过一会儿上来了, 继续玩。兔爹上班去了。我伺弄完小羊, 对小兔说我们下楼去吃早饭吧。忽然想起他已经吃过了,就问他:“你刚才吃什么了? ” 小兔说:" 我什么都没吃。"
我说昨天我特意给你买了个麦当劳面包, 爸爸没给你吗? 小兔说:" 爸爸拿了个奇怪的像绳子一样的面包, 我说‘不吃', 爸爸就‘啊呜'一口把面包吃了。我又饿又冷, 发出凄惨的哀号声!" 我看他眉飞色舞的样子, 怎么也不像凄惨地哀号过
《总有办法的鸭子》最后一页, 狐狸说:“鸭子, 我太爱你了, 跟我结婚吧。” 小兔偎依在我怀里,说:" 妈妈我爱你, 你陪我结婚。弟弟也要跟我们结婚, 因为他很小, 需要照顾。” 我说不行, 妈妈已经跟爸爸结婚了。小兔立即痛哭起来:“爸爸再也不许跟你结婚了! 他跟北极熊结婚, 然后再跟我们结婚。 我们五个永远在一起。"
我说,“可是将来你要跟你的利百加结婚, 离开父母的家。” 小兔又哭了:" 不行! 我不要利百加, 我就要跟你结婚!" 我说:“那你的利百加和弟弟的利百加都到我们家来, 跟你们结婚。” 小兔说:" 可以。利百加可以到我们家来, 我们家就有七个人了。"
第二天,小兔给爸爸发微信 (口述, 让我打字): "爸爸,你要对妈妈说‘我爱你', 天天说, 像我这样。你不说的话, 警察叔叔会来抓你, 带你到医院去打预防针!"
晚饭后, 小兔很有节奏感地亲弟弟,亲了几十下, 说:" 我的弟弟脸色像荔枝一样粉红, 吃起来味道也像荔枝。我亲他的脸, 亲了一首歌。" 又说:“我的弟弟最可爱了,别人的弟弟一点点可爱。我不让别人摸我的弟弟,这是我的,只有我才能摸!” 小兔爱护弟弟,就像爱护一件只属于他的玩具, 一件独一无二, 有表情的玩具。
四年后的今天,我拿起《总有办法的鸭子》这本书给小羊读。小兔也窝在被窝里听。我告诉小兔四年前他听了这个故事后,除了唠叨了一星期如何吃苹果以及“凄惨地嚎叫”,还说要陪妈妈结婚,他大笑起来。弟弟赶紧蹭到妈妈怀里,说:“我也要跟你结婚!”哥哥说:“不行啊,我们不能跟自己的亲人结婚,我们要和我们的妻子结婚。”我们探讨了一会儿从亚当夏娃开始的婚姻制度演变。弟弟问:“妻子是什么?谁是我的妻子呢?”哥哥说:“我的妻子是利百加,你的妻子可能是妞妞妹妹。”小羊使劲想了想说:“妞妞妹妹?哦,我有一点喜欢她。”
马克斯•维尔修思 还有一套更著名的童书《青蛙弗洛格和朋友们》,适合更年幼的2岁 –5岁的孩子们。而《小鳄鱼克罗迪》成书时间是在《青蛙弗洛格》之前,比较适合4岁以后的孩子阅读。主角有点滑头,画风比较原始,有的故事在后来的《青蛙弗洛格》里重写了,比如这本《总有办法的鸭子》,在《青蛙》系列里是《机智的弗洛格》。几个月前我给小羊读过《青蛙》系列。今天小羊从一堆的书中找出来《机智的弗洛格》给我看,说:“这是小鸭和狐狸,另样的一本。” 他的记忆力还真是好!
第三篇:《墙外的青蛙》
(写于2014.9 ,小兔三岁)
青蛙,在中文里形象一般,所谓“井底之蛙”。它的堂哥癞蛤蟆,形象就更不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只能作为阶层固化的象征。不过月宫里的“蟾蜍”是个好东西,这个三只脚的癞蛤蟆,代表稀缺的财运。可我从小就很喜欢青蛙,我觉得青蛙好看,吃蚊子吃青虫,挺实用;端上桌又是一道美味。夏天的夜晚蛙声一片,是童年的记忆。
兔爹说要在我们房子旁边挖一个小鱼池,我就想引进一些小蝌蚪吃蚊子。我们这乡下的农舍,晚上经常有青蛙跳进来。小羊说我们养着它,让它变成王子。我说把它放出去吧,如果留在屋子里,它会干死。
在西方文学中,青蛙还算是可爱的,总是和王子公主连在一起。 不过,马克斯.维尔修思(M.Velthuijis),写的是一只很接地气的平民青蛙。
《青蛙弗洛格和朋友们》 (Frog and Friends), 这套书的适用年龄是在 2 - 5岁。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我买的是全套礼品装,一共32本。有6本是特意为三岁之前的幼儿写的,很简单的语言;其它26本的故事稍长,语句比较多,适合三岁以上的孩子。这真是一套好书啊,小兔爱不释手,从两岁半读起,读了有半年了,还是每天都要求:“妈妈,我要读弗洛格。”
中文翻译也挺不错,我可以照着读,不必改变里面的名称和某些细节。每本书后面还有提示问题,帮助妈妈和孩子一起复习这本书的情节和实例运用(比如:你会跟好朋友分享你心爱的东西吗?是谁拿来了锯子?),这有助于孩子注意观察细节和思考。还有些书配有拼音,这对我这个南方口音的妈妈来说非常重要!现在小兔会把“是”读成“shi", 而不是“si”,“说”就是“shuo”而不是“suo”,还多次纠正兔爹那口令人发憷的“虎纠”(福州)官话。
小兔最喜欢的是《弗洛格和大风》。每次读到“‘咔’,又是一声巨响,大风竟然把树枝塞进弗洛格的家里来了!”,小兔就笑得不得了,气都喘不上来。
我常弄不明白什么是小兔的笑点,有的我觉得好玩的,他没啥反应;某些语句再平常不过了,他却快活得很,可以乐很久。现在冬天了,家门前的树叶掉光了,开车回家时,小兔就学着弗洛格来感慨一番:“我那美丽的大树啊,一不小心,不见了!不过没关系,明天我们会再种一颗。”
《找到一个好朋友》也是小兔的最爱。最近拿着一个毛绒玩具就自言自语说:“它这么小,甚至还不会说话!妈妈,你会教它说话吗?”我说:“兔兔教,好吗?”他就教它说“苹果”“今天天气真不错”。早晨醒来,小兔把他最心爱的北极熊塞到我怀里,说:“一个小小的柔软的东西钻进被窝,挨着你躺下来。是谁啊?”然后自己也钻进我怀里,说:“是兔兔!我们永远是好朋友。我再也不会离开你了!”听得老妈感动不已,紧紧抱住他软软的小身子。
《爱的奇妙滋味》讲的是青蛙爱上了小鸭。这本书我最近一个月才给小兔读。今天早上,小兔赖在我怀里,忽然冒出一句:“我的心脏‘砰’‘砰’地跳,忽快忽慢。”我说:“哦,你恋爱了。你爱上了谁呀?”我想他肯定会说“豆豆妹妹”。小兔抬起头来:“我爱上了妈妈。”哦,老妈太荣幸了呀!
《鸟儿在歌唱》讲的是如何面对死亡。当年我很谨慎没有给两三岁的小兔读,我怕他悲伤,不想那么早让他面对沉重的话题,直到我自己克服了对死亡的畏惧,才开始放手跟他探讨这方面的内容。后来经历了弟媳的病重和死亡…… 小兔四岁半,舅母过世的第二天,他笑眯眯地看着天花板上的水光倒影,说:“我看见舅母在天堂里,她很快乐。”(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阻止他们,因为上帝的国属于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人若不像小孩子一样接受上帝的国,绝不能进去。”)
后来给小羊读书就没有那么精挑细选,基本上他拿了什么书我就给他读什么。读到这本《鸟儿在歌唱》,我对小羊说:“鸟儿死了。任何动物包括人,因为生病或是因为身体衰老,肉体就会死亡,归于尘土,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我们还有盼望,因为我们的灵魂不灭,和爱我们的耶稣永远在一起,在天上。”小羊很着急,他坚持说:“小鸟被埋了,但是它又活过来了。你看,这里又有一只小鸟。”
哦,好吧,等他情感上能接受的时候,他就会理解了。我家养过三只豚鼠,被狐狸或野猫吃了,每次看见前院那空空的笼子,小羊就说:“我们的小白小黄彩虹还活着,它们没有被狐狸吃掉,是被人偷走了。” 嗯嗯,这样想会让人感觉好受一点。
这套绘本的缺点是绘画细节有的地方不严谨,或者说,没有连续性。 比如,弗洛格和朋友们编一个木筏,木头就忽长忽短,数目忽多忽少;小猪的性别,早先是male, 后来又成了female。可爱的小鸭除了是个女性,是青蛙的女朋友,似乎啥都不会,连给青蛙织围巾都是小猪和野兔干的。
当然小兔小羊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而且这点小小的缺陷也只是跟其它精致的绘本书(比如日本的佐佐木洋子的《小熊宝宝》)相比才显得有点突兀。马尔克斯的整体绘画风格还是很让小兔喜欢,人物少而简单,颜色明亮而重点突出。
这套书拍成了动画片。刚开始我们在网上搜到的是荷兰语原版动画,配音不够精致,就俩人,一男一女,还是成年人,给所有角色配音。听着可爱的小鸭发出中年熟女的声音,总觉得不是滋味。后来在当当网买到了中文配音的DVD,制作还算精致。
***************************
今天小兔读到我以前的博客,看见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大笑不已:“还挺有趣的嘛!可是我一点儿都不记得这些事了!”他半岁时,我写下第一篇博客。我教他学中文的愿望之一就是他将来能看得懂我写的中文,但是心里不免暗暗想:只是个奢望吧!今天这愿望可就真的实现了。
(2019.9.25 于悉尼)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