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人”的误区
第三章 父母之爱的误区 (5)“小大人”的误区
“小大人”指的是角色反转:孩子接受做父母的角色,父母做孩子的角色。中国文化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称赞因父母的能力不足,被迫担当家庭责任的“小大人”。
在中国,“小大人”被认为是一个“好孩子”、“懂事的孩子”。比如,一个小女孩帮妈妈擦眼泪,被媒体宣传为“懂事”;小男孩安慰母亲说:“我长大了,一定保护你。”这个男孩子会被大众称赞为“小男子汉”。“四岁孩子学会照顾生病父亲”、“九岁孩子撑起家庭重担”等等,都是在中国常见的正面新闻报道。“小大人” 是父母的骄傲,是民众和媒体赞赏的榜样。有些民间和地方政府还会经常给这些“小大人”封一个听起来很伟大的称号。比如,“十佳儿童”、“感动中国儿童”、“十大孝子”等等。
“我就是不给小梦怡负担,她自己也会自觉地背上这个负担。”她的母亲这样说道。小梦怡在学会走路之前,就已经懂得了一个道理:“假如哥哥身体好端端的,我就没有出生的资格了。”从两岁起,她就学习给哥哥喂饭、按摩、倒便盆等。四岁的时候,她便开始用自己的才艺挣钱给哥哥看病。有一次她为了拍一个广告,不顾寒冷彻骨的海风吹得她瑟瑟发抖。虽然要在外拍戏,拍广告,但小梦怡还要求自己每次考试都要满分。“我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连剧本都看不懂,根本没办法演戏,更别提给哥哥挣钱看病了。”她曾这样在妈妈怀抱中哭着说。
小梦怡渐渐地发现了妈妈的“偏心”,可她从不点破。直到有一天,妈妈买了三块巧克力,给了她一块,给了哥哥两块。梦怡对妈妈抱怨说:“你对我好像有点不公平。”但是,当妈妈要她不要抱怨时,她也就乖乖地回答:“好。”
梦怡写的儿歌是这样的:
“我的责任可不一般/全家的希望/全部的重担/都有我人承担/我会撑起一把大伞/为爸爸挡风/为妈妈遮雨/照顾哥哥到永远。”
显然,做妈妈的小女儿身上得到了满足。首先,她一生下来就已经被赋予重大使命;她早早就学会了照顾哥哥,讨母亲的喜欢。而她需要像其他孩子一样的正常生活的愿望,却被剥夺了。同时,她自己情感的愿望也被忽视了。美国《问题儿童经历研究》的报告指出,一个人在小时候因为家境困难,被迫承担起父母的责任,他学会了牺牲自己,换取父母的认同。成人以后,他常常在家里或者工作当中,扮演起“照顾者”的角色。他忽视自己的需要,装着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总是在想着别人的需要。这样的照顾者常常自己生病,而且他们的慢性病还很难治愈。
像梦怡这样承担父母的责任这种角色反转,说来还是比较容易识别和理解的。但是,角色反转的现象更多的是不明显的、很难认识的情况。那就是让孩子承担父母犯的错误:
“我没有再婚,都是为了你…”
“我放弃了事业,为的是让你得到更好的照顾…”
“为了你有一个完整的家,我宁愿忍受你父亲对我的折磨…”
“为了孩子,我再大的委屈也能忍受。”
大众媒体也经常渲染这样的文字:
“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完整的家,这位母亲忍受名存实亡的婚姻,也不离婚。”“为了孩子不受委屈,她一直没有再婚。”
屯尼尔医生解释,孩子接收这种信息的后果,是孩子本能的感觉到,母亲想在那里找到她不幸福的情感补偿。这样一来,孩子根本无法自由地回应母亲的爱,而是伴随着角色反转,慢慢地踏上了“负疚之旅”。
米勒博士强调,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学到把自己的责任,和母亲的责任分开来,而是培养了在无意识中对别人的需要产生一种特别的敏感。在对儿童情感虐待问题做了二十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之后,埃瓦尼论述到:“孩子自身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话,孩子就会被置身于一个无助的、令人失望的位置,打开了受害的大门。到了青少年或者青年,他/她会自信心低,把自己的配偶理想化,是一个有强迫意念的照顾别人的人。女性青少年怀孕的比率很高。”
一个署名叫彭思龙的作者,在网上发表题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家继续做穷人”的文章。这篇文章观察到,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虽然早早就有独立的能力,但是,在做科研的时候,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谨小慎微,和小富即安的精神,极大地阻碍了科研的进步。他们努力奋斗的精神并不是来源于主观上的认识高度,而是求生的本能。所以,他们身上往往发映出几个问题:第一,并不真心喜爱自己的科研工作,当基本的物质水平提高以后,他们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第二,在科研当中,他们不愿意挑战自己,而是被迫地接受别人的领导和指挥。第三,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他们更注重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在情感上对于别人的看法过于敏感;过度放大自己成功的经验。
所有的孩子在不同年龄段,都想要讨得父母的欢心,想要照顾爸爸妈妈。孩子的身心发育过程提醒人们,那些对孩子极端的、经常性的、不现实的期望对一个正在发育中的孩子,十分有害。没有享受过童年的孩子,也没有办法进入成年。如果孩子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或者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够正常地像孩子一样生活和成长,那是悲剧。孩子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社区和社会各界实实在在的帮助;孩子的“小大人”举动绝对没有什么值得赞美、或者炫耀的。把被迫承担角色反转的孩子,当做美德的典范,大加宣传和推广,是对孩子身心进一步的摧残。使用孩子分担父母的责任是对孩子灵魂的谋杀,是在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