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对儿童的情感虐待 (4)代代相传的“魔咒”
第二章 认识对儿童的情感虐待 (4)代代相传的“魔咒”
有一个叫朱珠的女孩在网上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朱珠的妈妈还是少女的时候生下朱珠,迫不得已将刚出生的朱珠弃之在医院里。朱珠被一对好心的聋哑夫妇收养。十六年以后,长成美少女的朱珠,用自己“随意的爱情,酿就了一杯从此跟随她一生的苦酒,重演了妈妈的悲剧。”朱珠感言:这是怎样的生命轮回!我的孩子以后怎么办啊?
用句佛教的话,这当然是生命一次沉重的轮回。这个概念在心理学和神学里,被称作“世代相传”;大卫斯尼德医生(Dr. David Sneed)把它叫做“家庭化学”;乔尔寇茨医生(Dr. Joel Covitz)称它为“家庭诅咒”;美国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y)叫它“家庭精神基因缺陷”;中国人则用“烙印”二字来表达同一个概念;现代有一句流行的语叫“魔咒”。虽然名称不同,意思都指的是家庭关系的模式,即家庭生活的内容,包括关系模式、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沟通方式、情感特征,以及信仰、价值观、态度等等都传给下一代。
希伯来圣经里创世纪中的亚伯拉罕一家,展现了家庭遗传的一个画卷:
撒谎的习惯:亚伯拉罕在面对可能遇到的危险时,曾经为保护自己的安全两次撒谎,宣称他的妻子是他的妹妹。这样的情形在他的儿子以撒身上重演。以撒的儿子雅各更是一个撒谎专家。到了第四代,雅各的十个儿子把小弟弟约瑟夫卖了之后,共同向父亲撒谎。
对子女偏爱:亚伯拉罕偏爱小妾生的长子以实玛利;亚伯拉罕和正室生的儿子以撒娶妻生子之后,偏爱长子以扫;第三代人雅各又偏爱小儿子约瑟夫。
家庭不和:兄弟之间的竞争和关系紧张与破裂在亚伯拉罕家族中持续了三代人。亚伯拉罕的长子以实玛利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以撒老死不相往来;以撒的儿子以扫在弟弟雅各骗走了属于自己的祝福之后,和雅各公开成为敌人;最后,雅各的儿子约瑟夫被哥哥们卖到埃及,大部分的成年生活与哥哥们没有联系。
在以色列人刚刚形成一个民族的时候,上帝就告诫他们:“耶和华,是有怜悯的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记:34:7)上帝告诫做父母的,选择怎样的生活非常重要,他们的罪会殃及后代。但人却听不进去。大卫王在圣经被称为是一位对上帝忠心不二的人。他也是以色列民族最杰出的领袖之一,一生写了许多的诗篇,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他在中年时曾与长相漂亮的拔士巴通奸,并且谋害了拔士巴的丈夫乌利亚。他还用自己的权力,掩盖自己的行为。圣经记载“大卫所行的这事,耶和华甚不喜悦。”(撒11:27)此后的若干年间,大卫的家庭乃至整个以色列国都受到牵连,最终导致一个曾经强大的王国覆灭 (撒下13:26-30;18:14,15; 列王记上2.23-25)。
在精神追求上,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王虽然为上帝建造了一所雄伟的宫殿,但他对上帝不再像他父亲那样忠心,他既敬拜上帝,也敬拜其他文化的神;大卫的孙子耶罗波安完全置上帝于脑后,转向参拜周围文化的神。
在性取向上,大卫王妻妾成群,还忍不住霸占士兵的美貌妻子。他的长子暗嫩强奸了与他同父异母的妹妹他玛;小儿子所罗门拥有七百位妻子和三百名妾。所罗门的儿子耶罗波安也不甘落后,拥有众多美女。
在家庭关系上,兄弟间的竞争与不合一代比一代恶劣。大卫的儿子押沙龙谋杀了强奸自己亲妹妹的兄弟暗嫩;从此大卫家族四分五裂。后来,押沙龙反叛,一堵占领耶路撒冷,还试图谋杀自己的父亲,导致内战爆发,两万多人丧生。所罗门的儿子耶罗波安更是离谱,最终导致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分为南北两大阵营。
很多时候,当人们想到“代代相传”这个词的时候,会想到一代人继承上一代人某些疾病的基因。事实上,人的基因与一个人的健康的确有关系。医生给病人做检查的时候,总是先要查清家族病史。人生理和基因的元素不仅与高血压、癌症等疾病有关,研究人员还发现孩子会继承父母的性格。成年人对待负面情感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往往与父母同出一撤。对孩子的需要不敏感、没有回应的父母,会发现他们的父母对待自己也是如何。正如美国医生卡尔荣(Karl Jung)说讲的:我们的身后连着父母,前面连着我们的孩子;通过孩子的孩子,连接着我们看不见的—但却必须在意的未来。
这个“必须在意的未来”,正是因为一时看不见,造就了无数的家庭悲剧。许多年前,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先生有了外遇,但是他留守在家的妻子和六个孩子都一直被蒙在鼓里。后来“二奶”要求转正,这位先生为了保住饭碗和他的社会地位,用假离婚的方式,算是给“二奶”一个交代。不过好景不长,他的家人还是发现了他的秘密;而已经“转正”的二奶也不甘示弱,对他严加防范,使他没有机会与家人联系。
他对妻子和家人的背叛,不仅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也欺骗了他们对他的信任。同时,因为父亲的行为,街坊邻里对他们指指点点,让他们不得不加倍承受心理和情感上的重担。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这人的孩子们都已长大。他也在郁郁寡欢中过世。但是他种下的背叛和仇恨的毒瘤,却在他的后人中蔓延开来,形成了一个分崩离析、充满了纷争的家庭环境。
在这个家庭中,三代人之间在几个方面呈现出相同性:
(1)关系模式:子女之间没有信任,互不关心,无法形成和保持亲密的关系。彼此几乎没有正常来往,并为此在暗中较劲。
(2)情感模式:怒气、仇恨、恐惧、忧郁、焦虑、放纵、苦毒、幼稚等都透过他们的婚姻关系和家庭中体现出来。但是他们自己识别不出,也表达不了情感。
(3)沟通模式:互相之间妒忌、猜疑、批评、指责、羞辱、隐瞒。他们还将这种模式带到各自的婚姻关系中,造成婚姻的不幸,也意识不到对各自配偶的伤害。
(4)生活模式:六个子女中,有半数因为背叛配偶,或者遭配偶背叛离婚。没有离婚的三个子女,患有忧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幸福。
这人的儿孙辈们,就这样演绎着父辈悲剧式的生活。
这种悲剧式的家庭关系遗传模式,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与发现。家庭系统学就是研究家族史对于人的健康、行为、关系的影响,近年来这一学科的理论被介绍到中国。
家庭系统学的发展向人们展现出,人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以及对待金钱、成功、健康、人际关系、人生态度等理念,都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从虐待儿童到酗酒,从自私到贪婪,从自恋到边缘性人格障碍,从家庭分裂到兄妹较劲,从离婚到婚姻失和,父母可能感觉不到自己的罪孽,但是他们的罪却会在日后刺痛他们的软肋---他们的孩子和孙子,罪的可怕的后果一代传一代。
“酒鬼家里出酒鬼”这句话原本来自对生活的观察,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家庭组合、双胞胎、收养家庭的研究发现,基因在酗酒的遗传作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孩子不仅难以抵制酒精的诱惑,自己也成为酒鬼;很多时候因为酒精损害了婴儿的大脑神经发育,造成各种各样的生理缺陷。神学家艾伦怀特(Allen White)在她的《时代的冲突》系列丛书中写到:“父母不仅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以及变态的欲望负责,更要对成千上万聋哑、盲孩、病孩以及呆痴孩子负责。”
研究人员还发现,爱赌博的父母,尤其是又爱赌博、又爱喝酒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在赌博、酗酒、抽烟、吸毒等方面,比其他家庭长大的孩子有更高的比率。
成瘾是家庭遗传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根据AFWI对于儿童期的研究报告,在压力之下成长的孩子,成人以后在应对困难、焦虑以及情绪方面有极大的困难。这个成人孩子于是便会用成瘾的方法来让自己好过一点。美国Maaatricht大学托马斯朵门(Thomas J. Dohmen)教授和他的同行发现,父母对待风险的看法、对待世界的看法,比如信任,都会传给孩子。
保罗阿默(Amoto Paul R)根据离婚与婚姻失和的统计数据分析,认为父母离婚会增加子女离婚的比率,婚姻失和的其他类型也同样增加后代表现出相同的行为,影响保持亲密关系。
许多研究发现,童年时期被虐待过的人,成为父母之后,往往会以同样的方式虐待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所以往往把自己压抑的情感发泄在孩子身上。门宁格医生写到: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通常会像他们的父母许多年前对待过自己的方式。父母从而报复了曾经受到的侮辱与痛苦。不过,这样的父母识别不出他们行为中的仇恨。他们用最受尊敬的理性来解释和维护自己的立场。
寇茨医生发现,家庭关系模式的恶性循环始于孩子得不到爱,或者得不到正确的爱,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变得沮丧、愤怒或者忧郁;同时,孩子会试图赢得父母的关爱和认同。孩子在情感上的压抑会以不同的症状表现出来,比如自恋型人格、“我先要”的人际关系态度等。这种思维和行为就传给了后代。下一代接着发展相同的模式—对孩子的需求没有回应、缺乏敏感;产生相同的模式应对负面的情感、压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在《人性:神学与心理学的观点》一书中,美国教育学教授爱德华帕森斯(Howard L. Parsons)谈到人需要扎根在爱中才能成长。他写到: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具创造性的环境,并非因为父母生来就很恶毒,而是因为他们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早已在一个敌对的环境中,为了自我防御而消耗完了。所以他们不成熟,他们的防御机能养成了习惯,传给了第三代和第四代人。
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模范。爱体罚的父母最终会养一个具有进攻性的孩子。因为孩子学会了这种回应的模式。例如,人对愤怒的回应大多来自童年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式样。如果一个男孩的父亲经常对男孩的母亲发脾气,这个男孩从小就会认为,男人应该对女人发火。如果做妈妈的经常对孩子的爸爸发火,他们的女儿就学到了,这就是女人表达怨恨的合法方式。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知道,“发火”不好,他就会一言不发,绝不承认自己在生气。有些人发誓绝不像父母那样发脾气,结果刚好相反。比如有些人,小时候看到父亲殴打母亲,便发誓说,我将来娶了老婆一定会善待她!真的等到他娶妻以后,他却忍不住想父亲一样殴打自己的妻子。有些女性小时候看不惯父亲酗酒,便发誓说,我长大了,一定更不会嫁给爱沾酒杯的男人。可她的愿望往往与实际生活正相反:她嫁给一个爱喝酒的人。有的人小时候看到父亲背叛母亲,或者母亲背叛父亲,心里很难过,他们下了决定将来要忠于自己的配偶;但往往事与愿违,在他们身上,也同样不知不觉地发生外遇。
奇怪吗?他们都不知不觉地走进他们曾经熟悉的生活环境。
乔治博伊德(George A. Boyd)在他写的“当你在不健康的家庭里长大”一文中写到,当一个人没有必需的亲子关系,没有预备他成人的重要的东西,比如被迫承担父母的责任,他就从父母的行为、言语、态度中经历了心理创伤和痛苦。一个人会因为这些心理创伤而改变,他会跟其他正常的孩子不同。有些人会在酒精或毒品里寻求解脱;有些人则在自己孩子或者配偶身上重复着他们自己受过的虐待。有些人感觉到自己内在的焦虑或者愤怒,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法官痛恨小偷。他在判决一名小偷坐牢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让小偷铭记在心:“贼的孩子还是贼。”后来那贼出狱后,偷走了法官的儿子拉兹。拉兹在贼的养育下长大,真的成为一个盗贼,又落到法官手里。这部电影让人看见:贼的孩子所以成为贼,是因为从小就生活在贼的身边,每天耳听目染,模仿大人的式样,渐渐地成为孩子生活的习惯,不知不觉地便会将大人的生活模式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斯尼德医生写到:“没有明确的界限显示自然在哪里终止,养育在哪里开始。”
对于代代相传的魔咒,中国虽然没有像西方那样,做了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但在中国文化中早有相同的说法。比如,“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爹生不出狗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这些民间的俗语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对家庭因素与孩子的身心发育,以及性格朔造关系的认识。但在对待家庭魔咒的态度上,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一个很多的区别:西方人爱说,我的父亲爱喝酒,所以我才成了酒鬼;我的母亲是个赌徒,所以我今天也迷上赌博。这样讲把责任都推得干干净净,完全一副受害人的姿态。中国人刚好相反,中国文化教导“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谁敢说父母一个“不”字,那将会被人们视作大逆不道。所以中国人很难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家庭成长背景,宁愿把所有的事情自己扛,带着负罪感仰天长叹:活得好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