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一则#父母供不起孩子上班#的帖子突然火了。四川一位家长吐槽,儿子大学时每月给1500生活费就够了,如今毕业工作后,反而要倒贴2500才够花。广东家长也附和,女儿上班第一个月工资没捂热,自己已经贴了5000多。这事儿说来荒唐——上学省钱,上班烧钱,爹妈成了孩子的"职场提款机"。

细算这笔账还真让人哭笑不得。大学生住宿舍吃食堂,1500能过得挺滋润;可一上班,房租1500起步,通勤、外卖、置装、社交,哪样不烧钱?杭州一位姑娘月薪5000,她妈每月还得支援3000。

评论区有人自嘲:"上一天班净赚2块钱,不如去捡瓶子"。最扎心的是,孩子要换手机、租房子、谈恋爱,开口就是"临时周转",爹妈明知道是坑,转账的手却停不下来——谁舍得看自家孩子在城市里饿肚子?


老一辈说现在年轻人"没福硬享",年轻人却觉得自己是"没苦硬吃"。但双方都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当3000块工资覆盖不了基本生存,是该骂孩子不够拼,还是该问问为啥工资追不上物价?有家长咬牙坚持补贴,怕孩子一灰心就躺平;也有网友直接建议"不如回老家",可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又摆在那儿。这事就像个死循环——父母累,孩子愧,但谁都没法彻底打破僵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