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的姐姐为什么会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童年篇 III)
(接上篇)
姐姐的童年篇发了两集, 赚了不少美眉的眼泪。 一个美眉甚至用“打到这样的母亲”来表达自己的不平。
89我可以让大家放心地说, 你们的反应都不过分。 中国文化里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远不是这里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我姐姐三十多年前一个小孩子, 其实早就无师自通地明白了今天中国心理学家刚刚敢对大家公布的东西。
不过今天写姐姐童年的故事,不是为了声讨自私的父母。 我写这个童年篇的目的, 是想通过回顾姐姐童年的经历,了解她后天性格的形成, 以及她为什么后来会在婚姻爱情的关系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有的美眉也许会想, 姐姐小时候受苦了。 其实还真不是。 人是很奇怪的。一个小孩子, 除非有吃不饱饭, 没衣穿, 夜里受冻这样生存方面的痛苦, 心理方面的很多东西很多是要到成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的。
89我以前读过一个心理学的例子, 说的是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和他妈妈一起被他父亲抛弃。他妈妈多年以泪洗面, 小男孩从来不觉得这事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男孩子成长到三十多岁, 结了婚, 有了自己的儿子。 等到他自己的儿子长到四五岁, 哇啦, 突然有一天这个年轻的父亲就不行了。 从他四五岁时起被父亲抛弃, 心里积累的所有问题都在这个时候浮出水面。 这个男人不能handle他和自己儿子之间的关系。
当然这个例子和姐姐的故事没关系。借来只想说明一件事:小孩子的生命力是极强的。 无忧无虑是天性。 只要有可能, 小孩子会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无意识地压抑掉许多对他成长不利的东西。
姐姐小的时候, 家里的家境不错。 父母双职工, 在那个时代属于收入较高的一类。 姐姐小时候做班干部, 每到新学期时收学杂费, 就知道有不少家境贫困的同学。七十年代的中国, 有不少低收入的家庭, 人均收入少于八块钱人民币。 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要申请免缴学杂费。 有这样的对比, 姐姐知道自己其实是很幸运的。 姐姐小的时候在学校里唱歌跳舞, 打球比赛,顺利的上完高中, 考上大学, 出国深造, 一路走到今天, 不能说与父母从小给自己提供的优越环境没关系。 从这点上说, 姐姐对自己的父母是感恩的。
话扯远了。言归正传。
姐姐心理方面的问题浮出水面, 其实是从她的第一个婚姻开始的。姐姐和她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人一样, 二十三岁那年和她的初恋男友结了婚。姐姐和她前夫的故事在这里不多讲。 简单说, 这个婚姻到了五六年的时候姐姐就觉得过不下去, 最终在七年整的时候划了句号。
多年后姐姐审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鸡毛蒜皮的矛盾不用说, 姐姐意识到, 其实造成婚姻破裂的一个主因, 可能是自己那时没有家庭观念。
这话怎讲?
今天走入婚姻的大多数人可能都能骄傲地说: 我的婚姻家庭对我最重要。可姐姐在她二十多岁的年龄里, 一心追求的是她个人在学业和将来职业上的发展。 在和前夫婚姻的最后一年, 俩人争吵, 前夫说:你结了婚,就应该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前夫的这句话离婚后在姐姐的脑子里萦绕了多年。 姐姐最终承认, 如果按照常人对家庭的定义,自己确实没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从来就没有。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母亲的苛求, 强求, 不满, 和没完没了的抱怨,姐姐那时在心里幻想的最多的就是:这个家不是我的家, 等我长大了, 我要出去, 有一个自己的地方。家? 什么是家? 家就是自己那颗心在的地方。
阴错阳差, 姐姐和前夫的婚姻没几年就又重复了这个模式。 姐姐的前夫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很优秀。 但诚实地说, 他那时有和很多优秀的国哥哥一样的一个缺点:dominate。
姐姐在婚姻里的后几年, 经常受到前夫的讽刺和挖苦。 姐姐对付这种东西早有武器: 你说你的, 我没听见! 一条河水表面上静静的,底下的暗流看不见。 一个女人在这样的婚姻里, 自信心越来越弱, 心离的越来越远。 她心里那个熟悉的念头又隐隐出现, 幻想着从这个婚姻里冲出去。 有一个自己的生活。
这一冲不要紧。 姐姐一下子就在外面流浪了十七年。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