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一下“寂寞的烟花”,有关文化的讨论

来源: 2020-10-17 14:59:42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什么是文化?

下面烟花的帖子里,引述阿城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一种关系”.

文化,英文是culture.  Culture,引述一下Wikipedia的定义 “is an umbrella term which encompasses the social behavior and norms found in human societies, as well as the knowledge, beliefs, arts, laws, customs,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of the individuals in these groups.”(from Wikipedia)

 

学习生物的同学都知道,culture在生物学研究,指的是培养基。在社会学领域,culture有类似的涵义, 指影响,限制人类行为的各种氛围及行为准则。

 

2. 在这个更为广泛的定义下,阿城对文化的定义,就显得比较狭窄了。

2.1.阿城说“文化是一种关系”。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理解,因为一个社会在某个时期的状态,都是过去至今,长久发展的结果。而对于社会状态的描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描述。

但社会某一时期的“态”仅仅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果”,此外,还有推动这个“果”得以出现的原动力。“文化”的意义包含这两方面。既有某一时期表现为各种关系对行为的限制,又有促使这种关系形成的原始推动(等下,我会在第三,四点中进一步提到这点)

2.2.关于“武”与“文”的对比:
简单地讲,阿城的“武”文化,与“文”(确切地讲是“礼”)都是广义下的“文化”, 是两套不同的行为准则,在不同的历史状态下适用。

 

2.3. 文化 vs 知识

阿城说:“文化不等同于知识。现在我们说个人“有文化”,常常是指他有知识。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文化不是一种知识,它是如何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是处理成“文”,还是处理“武”。”

文化不等同于知识,这句当今比较为大众认可,网上鸡汤文里,出现的比例也很高。基本上可以被肯定。

 

但是,这种对比的出现,多少是因为延用的对“文化”的定义本身就比较狭义。如果参照上面更为广义的理解,则可以看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构成的一个小小的部分。所以,有知识自然不能等同于有文化。

 

这里,我在关注一下:是否可以把“有知识”,“有文化”相互隔离,对应起来呢?我个人觉得,这种理解也是走向了另一种偏颇。

(阿城:“老太太说:“我虽然不识字,但我可以堂堂正正做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没有知识,但我待人处事是“文”的关系,堂堂正正做人,按照规定做。”)

简单地评论一下,这里涉及的,是对“知识”与“文化”的进一步理解。更确切地讲,是“知识”的多领域,与“文化”的多方法与层次。知识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人作为个体,通常也只能是在限定的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很难会对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都深知。所以,你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一个学理工的博士,你说他有知识。

但同样是这个人,一方面,他在艺术与社会学领域,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他就是“没有相关的知识”(没知识);另一方面,少与人接触,更不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往往行为笨拙或甚至违背公德。这种情况,就更多地与文化联系上了(没文化)。

和老太太的例子对照来谈,这里涉及到的是社会的一个时期,对待人接物这些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常规(i.e. norms)。 但对这些norms的认知,既可以是从实践中学来的,也可能是从书本领会;可以说潜意识的,也可以是明确的。个人领悟也不同。所以,会出现不识字的老太太,貌似很有文化(因为懂礼仪),因为她可以从小就在生活中学到了这些规范).而那个理工博士,因为笨拙或没有顾及他人,而显得没文化。

 

深究一下,这个没文化,既可能是不懂规范(或者即便懂,但因为少实践,也显得不合场景),也可能是不在乎规范。说一个人没文化,这两种涵义可能都存在。阿城说的没文化,偏重于那种有意地忽视行为的规范。但很多“没文化”的表现,是与缺乏相应的知识联系一起的。

 

3. 关于文化运动

“为什么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到五四运动,我们这么多的前辈质疑、力图否定甚至消灭中国自己的文化?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要以“武”对武。”

阿城这个对文化运动的理解,片面扭曲得有些离谱。因为:文化运动是以新文化,替代旧文化。但绝对不是要招魂丛林文化,以“武”替代“文”.  而是要以更文明,更合乎人性的行为准则去替代那些非人性的,制控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礼仪。

4.关于人的进攻性
烟花是引述了阿城的另两个观点:

---““武”和“文”的关系,就是很简单的生物“本能”和“约束本能”的关系。”

---“我们要怎么去处理它(指攻击性),使我们既不丧失创造性,又不用武力伤害他人。”

关于这两个观点,我觉着之所以出现,并成为论点,是因为1)作者混淆了人的个体属性vs 社会属性。2)另外就是阿城在一开始对“文化”的理解的局限性造成的(上面1有提到).  因为文化本身,不仅是一定时期的各种社会关系,其意义更是包含了推动这种关系的原动力:个人在社会与环境下的互动与发展。不再继续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