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美食

来源: 2020-02-17 14:44:30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小时候,父亲喜欢领着我们一家上餐馆,并且每次上餐馆都有一个主题,吃某种特定的美食。

今天就说说记忆里最深刻的二次上餐馆的经历吧。

有次父亲带着我们一家去了汉口的芙蓉餐馆。芙蓉餐馆,应该是湖南菜,也可能是川菜,成都菜也未可知。据父亲说那家餐馆的豆瓣鲫鱼烧得好吃,那天的主菜就是豆瓣鲫鱼。那家餐馆有名头的菜还有一款鱼香肉丝,主食是白米饭,最后来一大碗芙蓉抄手。当年的我很小,吃不多,但记得豆瓣鲫鱼的味道,咸鲜微辣,鲫鱼身上铺满了烧得香软的葱。

芙蓉餐馆的抄手也就是混沌,芙蓉餐馆的抄手皮,薄得如丝绸一般,口感柔嫩滑软。滑软的皮包着一小坨猪肉。最让人惊艳的是那滑软的抄手皮,还有猪骨牛骨鸡骨熬制的高汤,那汤熬了很久,极为鲜美,可能汤里还放了味精胡椒,汤上面漂大片的油花和十几粒葱花。我不喜欢吃葱花,每次吃芙蓉抄手时都要小心择出葱花,然后吹着滚烫的抄手和汤,一口口慢慢地享受着抄手皮的滑嫩和汤的鲜美。

记忆中最有趣的是吃四季美汤包。那时去餐馆的人多了起来,我们吃汤包时要跟人拼桌,不认识的两家人坐在一起吃汤包。我们吃汤包时,后面站满了等桌子的人,我们吃着汤包;他们站在我们身后伸着脖子看着我们吃。吃完走出餐馆,父亲摇着头说:吃顿饭都不让人消停。

四季美汤包,皮很薄,肉馅用皮冻搅拌,蒸笼里放满了松针,汤包放在棕色的松针上,松针被浸泡得油滋滋地发亮。汤包蒸熟后肉冻化成了汤,因此得名为汤包。

四季美汤包很有名,很多外地人去武汉要吃四季美汤包,因此排队吃汤包的人很多。每次排队太久都觉得自己很饿,每次都点不少汤包,但一般人一次能吃四两汤包就算很有本事了。为什么最多只能吃四两汤包呢?因为汤包很油腻,吃汤包时要配以姜丝和陈醋,即使吃了陈醋泡的姜丝,那汤包还是太油腻了,一般人顶多吃四两就被腻得吃不下去了。

武汉有各类餐馆,比如小桃园,是专门售卖一罐罐鸡汤、排骨汤、牛肉汤、羊肉汤,主打汤类的餐馆。

还有老通城豆皮,主打豆皮。什么是豆皮呢?就是用去皮绿豆磨成浆,加面粉,搅成糊状。摊成薄饼,饼上摊鸡蛋浆,翻面之后铺上煮熟的糯米,瘦肉丁,笋丁,豆腐丁,咸菜丁。。。一次摊一大锅,摊豆皮的大婶用一把铲子将摊好的豆皮切成一块块。然后在每个盘子里放四五块豆皮,我们把票交给大婶,之后自己拿一盘豆皮,找个位置坐着慢慢地吃。。。品味着豆皮里不同食材的鲜美不同食材的口感。

有广东餐馆冠生园。长大后看了小说寒夜,想起男女主人公坐在冠生园里吃饭的场景。走进武汉冠生园餐馆,四下望去,那一对小说里的苦命鸳鸯则是不见了踪影。眼里看到的只是餐馆门口橱窗里挂着的广味烧鸭和叉烧肉。

还有五芳斋,主打江浙沪美食。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五芳斋买粽子。只是文革后,他们家的粽子,糯米不粘还有很多砂子,吃得人很倒胃口,那粽子已经完全不是少时记忆里的味道了。

还有大中华,专门吃鱼的餐馆:吃武昌鱼,吃红烧鱼唇,吃清蒸白刀鱼。

不同的季节,去吃不同的鱼,不同的菜。。。而店家,总是客气地招呼着父亲母亲和我们的到来。

记忆中,父亲领着我们,走在宽敞整洁的林荫道上,去一家家餐馆。。。那时的父亲,年轻英俊,富有朝气,那时的我以为父亲会永远是那么年轻而富有朝气。

是父亲,教会我欣赏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