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是个标准的骗子? ZT

来源: 小宁波♂ 2015-03-17 07:13:1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011 bytes)
于“公车上书”一事,欺世盗名。
按康有为自己的记载,“公车上书”事件前后,是朝廷与李鸿章商议与日本议和,被他得知消息后,命令梁启超鼓动广东、湖南举人,联合其他各地学子集体上书,痛斥此一卖国和约。
吾先知消息 ,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 ,并先鼓动粤中公车 ,上折拒和议 ,湖南人和之。于 二十八日粤楚同递 ,粤士八十余人 ,楚则全省矣。与卓如分托朝士鼓[动] ,各直省莫不发愤 ,连日并递 ,章满察院 ,衣冠塞途 ,围其长官之车。台湾举人 ,垂涕而请命 ,莫不哀之。时以士气可用 ,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 ,与名者千二百人 ,以一昼两夜草万言书 ,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康有为:《我史》)
结果朝廷害怕造成不良影响,动用强权连夜镇压,遂使运动失败。
初七夕 ,黄夜遍投各会馆 ,阻挠此举 ,妄造飞言恐吓 ,诸士多有震动 者。至八日 ,则街上遍贴飞书 ,诬攻无所不至 ,诸孝廉遂多退 缩 ,甚且有请除名者。(《我史》)
但经姜鸣、茅海建等学者爬梳故宫档案、作详细考证后指出事实真相:当时上书反对朝廷议和,指斥李鸿章卖国的主体,实为中央地方大小官员。他们上书反对者甚多,都察院也多数代奏,因此当时基本不存在“强权镇压反对议和声音”的政治气氛。
从二月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两个多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到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② 署台湾巡抚唐景崧的电报最多,一日数电 ,意思也大体相同 ,因此我 在上面仅录两电 ,其余各电也未记入统计数字在各省 ,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已过其半数 ;在京城 ,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 ;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 ,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 ;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 ,加入人数为135人次。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
经茅海建先生还原,“公车上书”的真相是:
1)当时上书反对议和的声音极多,几乎听不到支持议和的声音。而且举人们的上书也有许多经过都察院代奏传达到光绪面前的。
2)康有为号称自己主导的“公车上书”,实际上不是被镇压了,而是他根本没有去送。因为都察院根本没有收到他上书的记录。换言之,这完全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
3)“公车上书”的背后是一批坚定反对议和的官员,举子们的联名上书背后有来自中央的支持,这个支持他们的幕后人物最有可能就是翁同龢。
4)最终迫使慈禧和光绪下定决心,接受议和的原因是三国调停日本失败,清廷感到再度与日开战则北京不保,于是不得不接受屈辱和约。
康有为后来自己写回忆录,把自己塑造成这一事件中的领袖,后来许多史家因为他是第一当事人,采信了他的说法,广泛传播。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上)》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下)》


于“百日维新”一事,佞言卖国。

终光绪一朝,实际掌权人都是慈禧。百日维新中光绪公布的重大决定,慈禧基本都过目,因此她实际上掌控着整个变法进程。光绪最信任康有为,而慈禧并不信任这个大言炎炎的书生。百日维新中“军机四卿”林旭、刘光第、杨锐与谭嗣同都是四品军机章京(杨是张之洞的人,刘与杨相熟,谭父亲是湖广总督,林是康学生,但得到荣禄推荐),而康有为不过是六品章京上行走,这是光绪不敢让他在慈禧眼中太张扬。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让慈禧最终决定发动政变,中止变法?台湾大学雷家圣指出,这很可能是因为康有为当时在英国人李提摩太提议下,建议光绪聘请退休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为顾问,并且提出“中日合邦”大计,遭到保守派官员激烈反对。
据雷家圣考证,“合邦”一词始于1893年日本人森本藤吉的言论。当时他主张日朝合邦,后来这一主张得以通过武力实行。公车上书期间,康有为与日本公使矢野文雄之间已经有“中日合邦”的讨论。后来卸任后的伊藤博文来到中国,朝中有不少“借才”之论,主张应当聘请伊藤这样通西学的人士作为改革顾问。
“借才”之论出现后,朝中保守派感到警惕,随即上书当时在颐和园休养的慈禧。百日维新中,慈禧把帝国实际权力中枢军机处大部分事务还给光绪,光绪交给“军机四卿”处理。但听到“借才”议论后,她感到紧张,于是重新收回了检察军机处奏章的权力。
而急于推行新法的光绪对此感到惶惶不安,随即下密诏给杨锐,告诉维新派太后的态度变化。得知此事后,维新派实际上做了两手准备。
第一手准备是宫廷政变,就是谭嗣同与袁世凯联系,要求借袁的兵围困颐和园,逼慈禧还政光绪。袁世凯将此告密给荣禄,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
第二手准备则是联合英、日,谋求外国势力介入。这一手主要是康有为借当时英、日准备对俄宣战,暗中与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促成“中、英、日、美”大合邦一事,建立松散的邦联共同体。当时维新派官员宋伯鲁上书光绪,称:
又聞俄君在其彼得羅堡, 邀集德、法、英各國, 議分中國, 繪圖騰報. ······昨聞英國教士李提摩太來京, 往見工部主事康有為, 道其來意, 並出示分割圖.渠之來也, 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 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 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 別練兵若干營, 以資禦侮.······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 如大學士李鴻章者, 往見該 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 與之商酌辦法, 以工部主事康有為為參贊, 必 能轉禍為福, 以保我宗社。
实际上,稍有政治常识之人就能看出,所谓“合邦”不过是个幌子,其真实意图是英、日借中国“借才”之机,派出官员掌控中国内政外交一切大事,将其变为他们的傀儡国。此举虽然幼稚,但宫廷政变一旦成功,维新派真的向英、日要求进口变法人才,则中国之主权,不啻拱手让人。因此慈禧权衡利弊之下,先行发难,囚禁光绪。至于“合邦”一事,考虑到如果以此为由处理维新派,势必造成外交纠纷,于是慈禧随便找借口杀了一批维新派人士了事。
“中英日美”合邦论,正常人都知道不可能,但康有为实在不是正常人。他曾经提出过中国移民巴西,建立儒教新帝国的宏大设想,我们也只能感叹他想象力实在太丰富了。
这事还有一个余波:当时谭嗣同在狱中,赠诀别诗与梁启超,谓“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后来康、梁觉得末句嫌疑太大,改为“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雷家圣:《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变法时期的“合邦”论与戊戌政变的关系》)

于盗经一事,私德有亏。

民国后,康有为曾应军阀邀请去西安讲学。途径卧龙寺时,康有为看上该寺所藏《大藏经》。因寺中无钱,经书损毁甚多,于是康与住持师父提出购买。两家商谈后,同意康以北京内府佛藏经、哈同园藏经、商务印书馆续藏经各一部进行交换。谁知合同签订后,康马上派弟子领兵入寺搬经,不但没有交换,反而把其余几箱经书也一并搬走。此事见报后,西安士绅大哗。当时有对联称“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上联截取《左传》:“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下联截取《论语》:“老而不死是为贼”,上下两联末字“有为”,一时谓之绝骂。
=====
本文不是为慈禧洗白,而是还原康圣人真相。当国之危难,以大言不惭、异想天开的态度和幼稚的政治手腕,博得皇帝信任,踏入权力中枢后就开始排斥异己,这种人哪救得了国?对比一下李鸿章:《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曾想加入强学会,被康有为拒绝。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把李鸿章叫到面前,给他看一堆别人参他是康党的奏折。谁知李鸿章当面说:“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高下立判。
孔子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信哉斯言!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