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有机化学界什么时候开始用电子转移来描述反应机理?

来源: 2025-09-16 11:59:2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中国大陆有机化学界开始广泛使用"电子转移"来描述反应机理,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这一转变是逐渐演进的过程,与国际化学界的理论发展紧密相关。

为了帮你更清晰地了解这段发展历程,下面用一个表格来汇总关键信息:

 

 

时间阶段

发展特点

关键影响因素/事件

20世纪80年代前

反应机理描述侧重传统价键理论中间体稳定性立体化学

受苏联学派影响较深;经典有机电子理论(如共振论)有应用但非主流;国内科研与国际前沿存在一定隔阂。

20世纪80年代

引入和探索阶段:电子转移概念通过学术交流、文献引进逐渐被认识和应用

国际学术界电子转移理论(如R. A. Marcus理论获1992年诺贝尔奖)发展;中国学者出国访问、进修增多;国外经典教科书和论文引入。

20世纪90年代

逐步接受和广泛应用阶段:电子转移成为描述多种有机反应机理的常用语言之一

国际交流进一步加强;国内学者在光化学、电化学、自由基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深入;计算化学方法的兴起辅助了对电子过程的验证和描述。

21世纪以来

深化和成熟阶段:电子转移机理成为基础知识和常规工具,应用于诸多前沿领域

与国际研究完全接轨;单电子转移(SET)、分子间/内电子转移等机理成为标准内容;在有机光电材料、催化等领域的研究中尤为重要。

 重要补充:理论与实验的协同

"电子转移"概念的普及不仅依赖理论发展,也得益于实验技术的进步。各种光谱技术(如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电子自旋共振谱-ESR)和电化学方法的应用,为直接或间接检测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程、验证相关机理提供了可能。

 一个相关的研究案例

虽然搜索结果中的提到的一氧化碳氧化反应机理(2019年)主要属于无机催化物理化学范畴,但它清晰地展示了实验技术(团簇光谱)如何用于研究电子转移和原子迁移等微观过程。这种从微观层面深入研究反应机理的思路和范式,与有机化学中电子转移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是相通的。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大陆有机化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电子转移概念,至90年代逐渐广泛应用,并于21世纪趋于成熟和深化。这是一个顺应国际化学发展潮流、理论与实践研究共同推动的自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