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邶风 新台
邶风 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这是一首通过比拟燕子每年回来筑巢看见不同景观的视角,来感叹黄河中下游洪涝的严重性,和沿河先民们为了抗洪而做作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诗歌。第一阙描写黄河汛期前期,河水开始上涨的时候,第二阙描写黄河汛期巅峰末期,河水刚刚开始退却的时候,第三阙描写黄河汛期过后,河水完全退却之后。
诗歌透露了很多先民们与黄河搏斗的信息。
新台是黄河中下游的先民们为了抗洪而筑起的高台。这是一项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够完成的工程。而且在春天在黄河汛期之前,燕子回来筑巢的时候,新台刚刚建好,说明建台是有计划的活动。
为了长期在新台与黄河搏斗,先民们在高台用横杆架起渔网捕鱼。渔网之设的设字,说明了这些设备是在新台建设的计划之中。戚施,说明这和渔网设备相当有规模。这说明先民们熟练掌握在黄河边有规模渔猎的技术。
从芦苇生长的状态可以得知,当时黄河洪涝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考虑到燕子每年回来一次,当时当地的黄河洪涝期可能持续超过一年。这可能是因为下游淤塞,似是大禹治水疏通河道之前的水况,也似乎印证了《邶风新台》的下一首《邶风二子乘舟》疑与大禹治水有关。
当洪水退去的时候,从大雁鱼网之设旁飞,和燕子把鱼网的架子当成屋檐来筑巢的描写,可见先民们建设的新台的高度,和当时黄河泛滥时水位之高。
新台周围的水还是清澈的时候,黄河还在不断上涨。燕子来找地方筑巢,芦苇还没有长出嫩芽。
新台周围的水变成泥浆的时候,黄河正在慢慢退去。燕子来找地方筑巢,芦苇已经高大茂密。
新台边缘设置用来网鱼的横杆,大雁可以从旁飞过。燕子来找地方筑巢,正好可以落户在这些像屋檐一样密集的木橼之下。
新台有泚,泚是指水清澈,有泚指的是新台刚刚垒成,还没被泡成泥浆时候的状态。
河水弥弥,河水特指黄河之水。弥是指水涨,弥弥,不断上涨。
燕婉之求,燕子来找地方筑巢。
蘧篨不鲜,蘧篨是指芦苇,不鲜,没有嫩芽。因为刚刚垒起的新台是新土,土台上还没有任何植被,所以连一根芦苇的嫩芽都没有。
新台有洒,洒是指水浑浊,有洒指的是新台泡在水里已久,周围的水已经被泡成了泥浆的状态。
河水浼浼,浼字从水从免,免原意是脱帽和退下,浼是指水退,浼浼,水正在慢慢退去。
燕婉之求,同上。
蘧篨不殄,殄的原意是指断和残,不殄,没有断残,指芦苇非常茂盛。
鱼网之设,用网捕鱼的设备。
鸿则离之,则,应同侧,离,是指雁阵飞行的直线与新台的距离,即同一高度的侧旁。全句是指大雁从新台鱼设的侧旁飞过。
燕婉之求,同上。
得此,得到这里。
戚施,戚原指斧钺边缘,后来通指主体的边缘。如亲戚,亲为主亲,戚为旁亲。施是指横向的旗杆所挂的垂下的蕃旗。施字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象形文字的图案来验证这个解释。
戚施是指横杆很多,形成了一个像屋檐一样密集的边缘。
燕子是喜欢在屋檐底下筑巢的候鸟,得此戚施,指喜欢找屋檐筑巢的燕子得到这里由捕鱼的横杆形成的“屋檐”。
对诗经的解释首先应该尊重其形,即字面的意义,而且应该相信古人的审美水平和遣词用句的能力。毕竟能被传颂和最后被记录下来的诗是经过自然挑选的,应该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从诗歌选择的艺术的角度,以燕婉之求,燕子每年春天回来筑巢所见,来诉说新台在黄河汛期之前,汛期,和汛期之后的变化。两千多年之后,黄河在新台地区的燕子回巢还会催生出“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的儿歌(综合《小燕子》儿歌作者王路创作这首儿歌歌词的回忆记录),并且同样得到极大的共鸣。这说明今先民与今人在审美和感情上高度相通。
诗歌的用词,对静态和动态事物的描写精确细致,逻辑性强,匹配他们驾驭大规模工程的能力,说明这个地方的先民们在生产力,组织能力和文化上的先进性。
“设施”这个在今天还代表着生产力和组织能力的用词,学者们考证最早见于西汉的《淮南子》和东汉的《论衡》。他们之前又是从哪里获得这个词的?已经明摆在这首诗的最后一阙里边了。
诗经时代新台的建设首先应该跟黄河中下游的先民抗洪有关。卫宣公筑新台之事是很多年之后了。“刺时”派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把“蘧篨”不可折,“戚施”不可仰,来附会说是指蟾蜍,我认为是牵强附会,破坏了这首诗歌的美感,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