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牛仔裤。。。。
我们熟悉的“牛仔蓝”就来自于荀子笔下的“青”——靛蓝。
19世纪中叶,正值美国淘金热。一个叫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的小伙儿来到了美国旧金山,开了一家日用百货店,生意不错,但帐篷却总是卖不出去。聪明的李维发现当时工人们穿的棉布裤子很容易磨破,于是想到了把布帐篷裁剪成了裤子。这种帆布裤子很耐穿,工人们很喜欢,但感觉颜色不够亮眼,于是他又将布料用靛蓝进行染色,于是牛仔裤标志性的蓝色就这样诞生了。

李维?斯特劳斯就是牛仔裤鼻祖品牌李维斯的创始人 | Pixabay
由于靛蓝染色不够牢固的特性,牛仔裤经过一段时间的磨洗后会出现局部剥色的现象,呈现出蓝里透白的独特色彩。但是恰恰是这种褪色的特点成就了牛仔裤迷人的怀旧气质,于是做旧也成了牛仔裤生产的一道工序。
牛仔裤诞生的时代,正值纺织工业革命席卷全球。纺织业的高速发展促使全球染料需求量大幅增长,从植物中提取靛蓝根本无法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
1890年,德国的化学家霍依曼(K.Heumann)在前辈拜耳的基础上发明了以苯胺为初始原料的靛蓝合成法。从此,人工合成靛蓝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逐渐代替植物靛蓝占领市场。
所以今天风靡“牛仔蓝”,实际上来自人工合成的靛蓝。
“牛仔蓝”与绿水青山
合成靛蓝和天然靛蓝在化学结构上完全一致,染色原理也与传统染蓝大致相同——把靛蓝染料还原成可溶于水的靛蓝隐色体(一般为单钠隐色体上染纤维最好),然后上染纤维,通过空气或者氧化剂,氧化固着在纤维上,最后皂洗烘干。
但是古代靛蓝染色过程中,使用的材料都取自大自然,可到了现代,牛仔服装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环境极不友好。

牛仔服装产业繁荣的背后,我们正承受着巨大的污染之痛 | Pixabay
首先,人工合成靛蓝染料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化学试剂,产生的废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到了织物染色阶段,目前使用的还原剂“保险粉”不仅污染性高,且极易吸湿自燃,有巨大的安全隐患。最后,为了让牛仔裤看起来更时尚,牛仔裤制作完成后,生产厂家往往还会使用丙烯酸树脂、酚类化合物、高锰酸钾、次氯酸盐、纯碱、焦亚磷酸钠、草酸和双氧水等等化学试剂对牛仔裤进行做旧加工,使其产生褪色、褶皱、磨破效果。
不仅如此,牛仔裤生产环节耗水量极大,一条牛仔裤工艺需要耗费20升水,而每年全球生产消费大约7亿条以上的牛仔裤,产生的污水是惊人的。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抹牛仔蓝都在侵蚀着我们的绿水青山。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兼顾“牛仔蓝”和绿水青山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回溯人类社会与靛蓝因缘的起点,结合现代科技与古人的智慧,探寻兼顾牛仔蓝与绿水青山的方法。
两千多年前,先民发现了微生物发酵植物靛蓝的方法,今天的科学家同样从中获得灵感。他们分辨出能合成靛蓝的微生物种类,并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增强微生物生产靛蓝的效率,使这些可爱的小生物成为一个个生产靛蓝的迷你工厂,再结合大规模发酵技术,生物靛蓝又能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了。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