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过一篇佛陀的小传,从降生到悟道的故事,在此分享一下:

来源: 2021-01-18 09:34:4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注】这是我以前写的旧文,是其中一部分,从佛陀降生到悟道这一段落。看大家有提到高僧胖瘦,过去的高僧,多是苦行者,还要乞食者,想胖都难。佛陀悟道之前,把自己折磨得够呛,看文中的图片就知道了。

此外,佛陀悟道时才35岁,所以不要低估年轻人。年轻人可能soul比较老。佛陀出家之前,也是结过婚的,有老婆的,老婆还是个大美女。是有性体验的,还生了个儿子。他和他父亲关系一直不好,因为他是独子,一定要出家,老爸怎么也不理解。他一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是小姨带大的,小姨也是自己的妈妈。他还有一个恨他,一生想压过他、弄死他的堂哥提婆达多,还有一个一生敬重爱戴他的堂弟阿难。

最后,他们一家子人,除了他爹以外,其他几乎都跟着他出家了。佛陀是阔过的,生下来就是太子,为了众生,却抛弃了荣华富贵,遍访名师学道,又做了六年的苦行,吃了那么多苦,一开悟,就毫无保留拿出来分享,所以,他应该是我们最敬重的人之一,至少是我最敬重的人之一。

他们释迦族,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正文:

 

(1)降生

在老子出生以后,孔子出生以前,在今天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有一个雅利安城邦国家,叫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是释迦族人建立的,他们的祖先是著名的乔达摩仙人,所以释迦族人都很骄傲,认为自己血统纯贵、十分高尚。

国王净饭王,骁勇善战,仁爱宽厚,深受释迦族人爱戴,偏偏人到中年,一直没有子嗣。在邀请婆罗门仙人火祭之后,摩耶夫人梦见六牙白象,踏空而来,进入腹中,不久就有了身孕。

净饭王喜极而泣,对夫人呵护备至。按照释迦族的习俗,摩耶夫人要回娘家天臂城养胎。在走到途中的蓝毗尼园时,因感景色优美,顶着大肚子下来休息。

突然胎动,摩耶夫人用手抓住一颗无忧树的枝干,就在树下生下一子。他就是悉达多王子,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摩耶夫人产下太子,仅仅七天,就去世了。太子由摩耶夫人的妹妹,同样嫁给净饭王的王后波阇波提抚养。

悉达多太子满月的时候,释迦族以预言准确而闻名的阿私陀仙人赶来,将悉达多太子抱着手中仔细端详,发现他就像祖先乔达摩仙人一样,具足三十二相,于是断言:太子将来必定出家成为伟大的弃绝者。

净饭王乐极生悲。


(2)争斗

从此,净饭王以执念,发誓一定要把悉达多太子培养成一名伟大的刹帝利,将来征战四方,做雅利安诸国的转轮圣王。因为担心阿私陀仙人的预言成真,净饭王听从婆罗门国师的建议,让悉达多太子,从小远离生老病死等各种悲伤。

为此,净饭王将国中老弱病残,悉数迁往城外。悉达多太子在宫中长大,除了请最好的老师教育吠陀经典、刹帝利正法及武艺外,每日都是锦衣玉食,连一草一木凋零、一鸟一宠死伤,都不让悉达多太子看到。

即便如此,悉达多太子,小小年纪,却不断展现常人难有的慈悯。他精通圣典、刹帝利正法、武艺高强,他日将继承王位,却感觉这一切无法解释心中的疑惑,并不会带给自己平静和快乐。

净饭王的弟弟斛饭王的儿子,提波达多,比悉达多年长,是释迦族众王子的长兄。他生性好强,一心想以兄长之尊,盖过悉达多太子的风头,甚至希望有一天,在净饭王驾崩之后,夺取迦毗罗卫国的王位。

虽然悉达多太子,从小在锦衣玉食的王宫中长大,在王城的臣民拥戴下长大,却也常常置身在长兄提婆达多的明争暗斗之中。


(3)娶亲

好不容易王子成人,到了婚丧嫁娶的年纪,净饭王为了彻底锁定悉达多王子,与天臂城善觉王亲上加亲,让悉达多娶了天臂城美丽的公主耶输陀罗。

为什么说是亲上加亲呢?天臂城也是属于释迦族的,净饭王的两个王后摩耶夫人(悉达多太子生母)、波阇波提是一对姐妹,是天臂城善觉王的妹妹,而净饭王的妹妹,又嫁给了善觉王,生下了耶输陀罗。

耶输陀罗又和悉达多太子成为夫妻。两家人多么亲近,不用说了吧?

悉达多太子和耶输陀罗,是宿世的夫妻,两人心心相印。但悉达多太子,无心依恋王位和家室,对寻求真理和解脱之道,充满了无限的兴趣。巍峨的王宫,和繁华的王城,对他来说,无异于樊笼。

王子在人生中,也第一次接触了死亡,知道死为何物,人皆有死。已经成年并成婚的王子,向父王请命,要求走出王城,巡视国土,否则拒绝登上王位。无奈之下,净饭王同意太子出城。

这,对净饭王,无异人生中最大的灾难降临。太子出城,也成为悉达多命运的转折点。


(4)出家

太子出城,看到的人间疾苦、生老病死、战争的创伤、种姓制度的歧视、贱民的可怜,心中无尽地哀伤。他难以抑制心中的痛苦,也感觉众生皆苦,希望能找到解脱之道,也为众生寻求一条解脱之道。

而登上释迦王位,做一名刹帝利国王,乃至征战四方成为转轮圣王,并不能带来这些。有一天,悉达多太子在森林,遇到一位弃绝者,见他在树下打坐,无比安详,上前交谈之后,他心中无比喜悦释然,似乎找到了未来的人生之道。

悉达多太子心中暗暗决定,出家修行。但如何面对对自己期望如此之高的父王,如何面对深爱自己的美丽妻子耶输陀罗呢?

耶输陀罗有了身孕。在悉达多太子29岁那年,产生一子,取名罗睺罗。罗睺本来是障碍的意思,罗睺罗则是清除一切障碍的意思。宫中沉浸在无比欢愉之中,净饭王不仅有王储,还增添了长孙,以为自己后继有人,江山永固,可深深懂得夫君的耶输陀罗,却陷入忧伤之中。

果然,就在生下罗睺罗不久的一个夜晚,悉达多太子带着他的车夫车匿,骑着白马悄悄出城了。一气奔跑到国土边境,悉达多太子脱下一身金玉,让车匿回去转交给父王,从此告别国王、告别妻子、告别释迦臣民,越过国界,进入森林,开始一名弃绝者的修行之路。

他发愿,一定要证得真理,为世人寻求解脱之道,解除众生悲苦。

他日回到释迦,必然已是觉者。


(5)学道

悉达多的修行之路,始于穿衲衣行乞。对于修行者,行乞,除了是不事生产,让自己全身心用于修行外,也为了让自己放下傲慢与自大,接受众生的施舍,并以无分别心对待施主。

当时恒河中下游,最强盛的国家是摩揭陀国,他的国都王舍城,是个繁华的大城市。悉达多来到这里,在街上衲衣行乞,他庄严的外表,引起宫人注意,报告了频婆娑罗国王。频婆娑罗国王,相当于印度十六列国时代的霸主,他深感悉达多太子,大异于常人,将来必定修成一个伟大的圣者,于是隆重接待了悉达多太子,并和他建立深厚友谊。

悉达多答应国王,他日修成正果,必然首先回到摩揭陀国王舍城,将自己证得的智慧,与国王分享。

与频婆娑罗国王分别的悉达多,决定寻访名师,聆听教诲,找到众生痛苦的根源。当时,婆罗门教虽然是印度主流,但是印度社会已经爆发了沙门思潮,有不少弃绝者,选择通过禅定、瑜伽、苦行修行。

经人指点,悉达多到了跋耆国的首都毘舍離附近,找到了数论大师阿罗逻修习数论哲学、数论瑜伽和禅定。仅仅几个月,他就达到了和老师一样的高度。阿罗逻邀请悉达多接管自己的净修林,但悉达多感觉自己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继续寻访名师,找到了瑜伽、禅定名师郁陀迦。

很快,悉达多又达到了和老师郁陀迦一样高的禅定境界,在当时的印度,几乎已经是最高的禅定境界。可是悉达多仍然认为没有找到解脱之道,当没有禅定之时,他依然会有悲伤、喜悦和痛苦,也就是仍然没有最终得道。可此时,他的水平之高,已经找不到老师了。

悉达多毅然决定,自己独自修行,去探索真理。这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


(6)苦行

悉达多决定,尝试当时许多弃绝者的苦行之路,到森林里去,通过禁欲和折磨肉体,让精神脱离,亲证真理。远在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担心太子下落,选了五个王族子弟,去寻找悉达多。但是他们留在了森林,和悉达多一同苦行。

这一苦行,就是六年时间。悉达多已经亲身试验了当时的各种苦行方式,到最后几乎不饮不食,身如枯枝,摇摇欲坠。五个苦行者,都对太子深感敬佩。可是一天,太子奄奄一息,昏倒在河边。来取水的牧女苏迦陀,救醒了悉达多。牧女奉上乳糜,被悉达多拒绝。牧女的一句话,让悉达多石破天惊。

牧女说:人是要吃饭的,如果你连身体都没有了,人都死了,又怎么去追求真理呢?悉达多如醍醐灌顶,就此得到中道观。欲乐与苦行,是两个极端,都不能把人带上真理之路。要获得真理,应走中道,就如道家之守中。

悉达多太子接受了牧女乳糜的供养,却把五个同行看呆了,他们认为太子已经放弃修道,愤然离去。悉达多却认为自己从此开始走上大道,前途一片光明。

 


(7) 悟道

悉达多太子,以慈感受到众生之苦,希望寻求解脱之道,在修习了禅定和苦行,都没有找到痛苦的根源后,牧女的供奉,让他找到了中道。为什么中道如此重要呢?

首先,悉达多太子在远离悲伤的王宫长大,已经享尽了人生快乐,但这些感官上的快乐都是短暂的,他仍然脱离不了痛苦。出家后禅定修习到了最上层,心中的焦虑、烦恼和痛苦,也只是暂时离开而已。六年的苦行,他已经做到了极致,试了所有的苦行办法,都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烦恼和焦虑,既然他都做不到了,估计其他人都做不到了。也就是苦行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剩下的,就是中道,远离娱乐和苦行这样两个极端。成佛后,佛陀举了两个例子。从上游飘下一根根木材,送到下游的目的地。这些木材一定要在河流的中间走才好,如果走到河水的两边,就容易打转和搁浅,只有走在中间才最顺畅,可以一泻千里。另一个例子是,美妙的乐师弹琴,不会把弦调得太紧也不会太松,太紧了琴弦容易断,太松了,弹不出美妙的音符。所以只有不紧不松,刚刚好,才会最美。

老子在批评君王政令烦苛时,也举了这么一个例子,认为就像风箱拉开后,风力满满,你推到尽头,反而就越来越没有风力了。所以把拉杆拉到中间的位置并前后拉动最好。

 

有了中道观后,悉达多豁然开朗。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他在摩揭陀国的菩提伽耶,找了一颗菩提树,在树下打坐七天七夜,大彻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佛陀。佛陀,是摩揭陀语,就是圣人、智者、得道者的意思。

这七天七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从七天后,佛陀去迦尸国鹿野苑,找到之前离开他的五位苦行者,初转法轮,讲四圣谛,就知道了。

佛陀觉悟后,心中不再有喜乐悲伤,而是圆满寂静。他已经了知世间一切,并且愿意把这真理和通往真理之路,与众生分享。所以他首先去寻找曾弃他而去的五位同修。五人见他走来,本来想回避,但不知不觉间,被佛陀的庄严肃穆深深吸引。佛陀向他们解释了中道、四圣谛,五人都是精通吠陀的大师级人物,加上这么多年苦行,立即拜服,剃度成为佛门弟子。

这就是历史上最初的五个和尚,叫做五比丘(都证得阿罗汉果)。从此,佛(觉醒及觉者)、法(中道、四圣谛、八正道)、僧(五比丘)三宝俱全,佛教就登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