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让我们纠结的邻居。
转载:[日本,让我们纠结的邻居]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因为我们的GDP超越了日本,国内有很多的人,特 别是一些年轻人,就想当然地认为我们不论在哪些方面都已经超过日本 了。特别是日本经历了大地震和大海啸的重创,经历了核泄漏的沉重打 击,就天真地认为日本真的已经风光不再了。
这当然是一个严重的误判。确切地说,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日本。与我们 对日本的了解相比,我们了解的日本只是表面的,甚至只是片面的、敌 意的一面;而我们在日本面前,却是透明的,人家对我们了如指掌。看 看最近我们国内电视台的各个频道里放映的电视剧就能够知道,我们眼 睛里的日本,依然是65年以前那个对我们烧杀抢掠的日本,那个只是知 道用战争和征服说话的日本,而近60多年以来日本做了什么,我们却知 之甚少。
长期以来,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对中国的研究和考察。日本人来华 修学旅行,在研究方法上崇尚客观实证,重视文献解析和实地踏查,与 此伴生的还有缜密的谍报活动,因此对中国了解得十分详尽,事无巨细 而且相当深入深刻。
他们更注重培养通晓中国的人才。近50年以来,在北京的日本记者,每 人都被轮流派驻香港、台湾、上海等地工作,以便全面了解中国。他们 经过在中国几个地方的工作和生活,都成为十分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 文化地理的中国通,有些人成为很有建树的中国问题专家,回国以后就 进入了国会和政府的研究机构。
1975年的春天,作为对郭沫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访日的回访,日本文 化代表团访华。日本代表团团长吉川幸次郎站在大雁塔上,俯瞰繁华不 再、荒芜遍地的西安,像一个精通西安地理和历史的导游一样讲述当年 长安的历史和建筑,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令中国陪同人员折服。
吉川幸次郎是文学博士,东方学会会长,日本中国学会评议员兼专门委 员,日本外务省中国问题顾问,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文学和历史研 究家。他认为,中国的日本研究仅相当于中学水平,“这样,真正的日中 文化交流不可能,也构不成真正意义的中日友好关系”。
钱钟书先生曾经去日本讲学,回来以后,他对于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了 解感慨万端:“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 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很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 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
著名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王锦思先生在其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 中,痛彻心扉地呼吁国人,要直面现实,真正深入地了解我们这个邻 居。他说:日本虽小,却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被许多人涂黑或不愿意 观看,结果看不清日本也看不清自己。日本人对中国了解得甚多、甚 深、甚细,而中国人对日本则了解得较少、较浅、较粗。这种在国民层 次相互了解方面的不平衡,可能比贸易收支的不平衡更令人担忧。
在书籍出版上,旅日学者毛丹青认为,相对于日本的“中国热”,中国 是“日本冷”,“我们恐怕难以做到知彼,最终甚至连知己的本领也会丢 掉,这实在值得警惕”。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日本就会发现,日本内阁府发布的2010年日本名义G DP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被中国超越而排名全球第三。但是,在人均 GDP方面,日本仍然是中国的10倍多。
日本目前还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还没有任何理由蔑视这个已经 把我们研究透,并从我们的身上吸取了无穷智慧的邻居。
我们要做的,不是永远停留在回忆痛苦中,而是像他们研究我们那样研 究日本,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把他们的长处变成我们的智慧和动 力。
一个箭在弦上的民族我曾经有一个机会到日本去,尽管旅程短暂,但所 经历的许多事情,一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这个民族的一举一动,他们 的忧患和警醒意识,他们那种时刻都箭在弦上的生存态度,让人想起就 不寒而栗。
下关是个港口城市,有几条航线可以直达我国的上海、青岛、大连等城 市。我们入住的宾馆就在港口附近,透过宾馆的窗口,可清晰地看到港 口繁忙的景象。傍晚,我们到港口散步,看到出出进进的船只依然很 多,有不少是来自中国的货船。这些船运来的大多是山西和东北的优质 煤。已经来日本几年的朋友大卫告诉我们,其实,他们进口我们的煤现 在并不用,而是用巨大的混凝土盒子,把运来的煤装进去密封起来存放 到大海里。大卫说,据日本的朋友讲,他们这些年存放起来的煤,已经 相当于一个中等煤田了。
这还不是最令我们震惊的。日本煤田很少,他们买了煤存放起来慢慢用 可以理解,但是,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几个国 家之一,比我国高好几倍。而且,木材不像煤,用完了就没有了,它可 以再生,伐一些,再栽上,几年过去又成材了。但日本人不这样想,他 们严厉禁止砍伐森林,却大量从我国进口木材。几天以后到北海道的札 幌。札幌的港口同下关一样繁忙,看到有很多船是从大连来的,装的都 是我们东北的原木。而站在札幌的一个制高点上极目远眺,我们看到的 是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甚至就在港口卸木材的岸边,那些比运来的原 木还要粗的大树毫发无损地站立着,一车车木材从那一排排茂盛的大树 边上通过,运到他们的城市里。
在酒店吃饭的时候,大卫看着我们一个个沉思不语的脸说,日本人用我 们的木材不说,你们知道中国那些进口的成品木浆是怎么来的吗?他指 着我们每个人手里拿的一次性方便筷说,他们用我们的原木做成方便 筷、牙签,用完了再回收,做成木浆出口给我们,一进一出,净挣我们 一倍的钱。
我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日本人心机狡诈如此!
最后一站是东京。我们要去访一位汉学家,引见的是一位日本朋友小 林。小林说,东京的车多,坐地铁最快最方便。上车之前,我还真担心 地铁会拥挤。我们上的是始发车,车上的座位都空着。我还想着先上车 给老年人占个座,但奇怪的是那些日本人上了车以后没有找座的,都在 那里站着。直到车开动了,他们才看看身边的座位,确认座位空着没人 坐才坐下。一路经过十几个站,我看到他们都是这样,上车不找座;坐 着的,一看有老年人或残疾人上来,立刻起身让座。小林告诉我,这在 日本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要离开东京了,我到邮局往家里发一个邮件。一进门就有一位小姐给 鞠了一个90度躬。到了柜台前,恰好我的前面有一个人,我想就排在那 人后面吧,不料门口的小姐立刻几步跑到我的面前,一个深鞠躬说:对 不起,耽误您的时间了,请您到那个柜台。小姐领我到另一个柜台,但 我发现这个柜台的职能没有我要办的业务。我正在犹豫,里面的小姐已 经站起来,问清了我的业务,马上办了起来。这时候,门口的小姐一直 没有离开我的身边,一再说,真对不起,耽误您的时间了。也就是两三 分钟,业务就办完了,里面的小姐也站起来说:很对不起,耽误您的时 间了。直到离开邮局,我一直在琢磨,我一点也没有被怠慢,一点也没 有耽误时间呀。
在日本时间不长,但这个民族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自觉、自醒精神,那 使命般的忧患意识,每每想起,都令我不寒而栗。我相信,这个在经济 上创造了世界奇迹的民族,迟早会在所有的领域也创造出世界奇迹。他 们不会永远安于太平洋中那样的一小片岛屿,他们不会甘心于永远做一 个总是为历史道歉的角色。总有一天,他们必定会卷土重来!
我们的文化精髓成为日本智慧
当一个中国旅游团到日本的时候,日本人最喜欢谈论中国文化。他们引 经据典,说古论今,仿佛是在得意地炫耀自己祖宗的辉煌成就。在日本 这次大地震之前,就有一个旅游团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日本的接地导游 看到名单上有一个人姓卫,她立即兴致勃勃地谈起汉代的卫青和卫皇后 来。结果,看到我们这位姓卫的团员一脸的茫然,她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事情。她很失望地说:自己有这样骄傲的祖宗,怎么能够轻易地忘记 呢?
国学大师辜鸿铭赴日讲学的时候,看到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发扬光大,十 分震惊,他说:“实际上日本人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应该说,今日的日 本人是唐代的中国人,那时中国的精神今天在日本继承着,而在中国都 已经大部分失传了。真正得到中国文化的精华,只有今天的日本。”
日本的历史短,也谈不上有什么古代的文化,但是,现代的日本人,却 把我们的文化融会贯通到了精妙绝伦的地步,无论是《孙子兵法》,还 是《论语》,还是《三国演义》,他们都驾轻就熟地应用到了所有的领 域。
二战时,日本研究《孙子兵法》成风。战败后,《孙子兵法》广泛应用 于日本的外交、商业和文化体育领域,有关著作达到上千种,研究者近 百万人。日本的《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曾经将其撰著的《新编<孙子 十三篇>》全五卷呈献毛泽东的服部千春这样说:“今日跻身于世界先进 企业之列的日本企业家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孙子兵法》。”
大桥武夫侵华时学习到了《孙子兵法》,作为兵法经营学派的首创者, 他使东洋精密工业企业起死回生不断壮大。而日本的软件巨头孙正义学 习了《孙子兵法》之后,用“智信仁勇”创立的“一流攻击群”方法,把自 己的企业引领到行业的最前沿。
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是运用中国文化经营企业的典范。他一手拿 算盘,一手拿《论语》,成为日本企业争相效仿的偶像。他认为,《论 语》是“工商之本”、“商业圣经”,忠、孝、仁、义的儒家学说与在商求 利的算盘并不矛盾,关键是做到“见利思义”,他根据自己对《论语》的 理解,提出了著名的“士魂商才”的观点,打破了官尊商卑的陋习,创立 了500多家企业,并成为日本儒商的旗帜。
而本田公司的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则信奉儒家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处处运用儒家的观点,知人善任,尽早隐退, 亲属也不能进公司,成为世界企业界的佳话。
《三国演义》在日本影响深远,诸葛亮以其智慧、神秘和计谋最受日本 人的膜拜。日本有数以百计的三国迷俱乐部,有关的读本和电视剧层出 不穷。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十分推崇儒学和《三国演义》,他提出把“合 作、报恩、报国”作为企业的基本精神,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至诚无 欺,学习“吴越同舟”精神,危机期间不解雇工人,效法刘备三顾茅庐的 用人之道,启用只有高中学历的山下俊彦为总经理,使企业走出困境。
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应用,千百年以来没有一刻中断过。日本的 国学大师内藤湖南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衣服,他说:“虽说是从中国借来 的衣服,但当中国人脱得精光时,日本人身上总还有一件穿在身上没有 脱下。”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访问中国的时候,面对浩瀚的中国文明感概万千:“中 国是日本的文化源头和日本的精神故乡,今天,我们日本人所以一听到 丝绸之路、敦煌、长安这些词就激动不已,就是因为这种文化至今仍然 强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
我们的文化在日本生根发芽,帮助日本事业发展壮大的事例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面对这个对我们的文化好学不倦,从我们的文化中得到无穷 智慧的邻居,我们除了对祖宗的伟大感到骄傲之外,更多的还要有几分 警醒和深思。不然就真如当年徐悲鸿先生的预言了:“日本文化还将兴 起,中国如不振作,取而代之者将是吾敌国之日本人代表东方艺术,倘 不幸如是,我们将有何颜面以对祖宗。”
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悠久的灵魂和最后一道防线。是的,这道防 线我们必须永远坚守。
日本人的严谨和认真
最近我们国内发生的很多事故,高铁事故,矿难事故,楼房事故,校车 事故等等,毫无疑问都是因为我们做事最缺少严谨认真的态度,缺少负 责到底的责任心,面对生死攸关的事情,总是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 了。
鲁迅先生是最了解我们民族的弱点的,他曾经针对我们中很多人对自身 缺点麻木不仁,不知道自我反省的现象这样说:“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 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 祸哉。”
相比日本,我们有很多的不足。2008年5月胡J涛访问日本的时候,曾经 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这样说:“明治维新以后,日 本人民努力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逐步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 化国家,日本人民以有限的国土资源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日本 在制造业、信息、金融、物流等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拥有世界一流的节 能环保技术,这是日本人民的骄傲,也值得中国人民学习。”
抗战结束之后,日本与我们基本处于同一个起点上,国内经济甚至比我 们还要差,为什么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其中 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就是日本人做事的严 谨和认真。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民族的弱点。
甲午战争即将开始之前,自以为是的北洋舰队访问日本。他们以为自己 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早已经超越了日本,日本的舰队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 了。日本海军司令官东乡代表日本海军上舰参观。上舰之后,看到的现 象,让这位日本海军将领啼笑皆非。他看到,北洋舰队的士兵把洗的衣 服晾在炮管上,栏杆的扶手布满了灰尘,士兵列队也很不整齐,杂物很 不规矩地乱放在甲板上。东乡向日军统帅部这样报告:“清朝海军舰队虽 然吨位高,但不堪一击。他们的纪律如此松懈,做事这样不严谨,怎么 能够打仗?”
这位日本将领一语道破了我们与日本的不同,我们在很多时候,最缺少 严谨认真的态度,而日本则凡事讲究严谨和认真。
鲁迅在留学日本的时候,最深切地体会到这种不同。他曾经这样回忆藤 野先生:“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涂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 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鲁迅痛彻心扉地这样写道:“中国的四 亿人于今都害有病,马马虎虎病,这种病如果不医好,中国是很难得救 的,想找一找医这种病的药,却发现在日本人那里有,这就是日本人的 认真。”
面对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的发问,今天的我们不禁惭愧,先生已经作古 七十多年,被先生痛恨的疾病,我们今天依然没有医治好。
在沈阳,曾经传出过一个日本音乐家教育中国学生认真的佳话:1994 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回到出生地沈阳,他决定指挥辽宁交响乐团上 演《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一天,在排练完第四乐章后,小泽的脸 色骤然沉了下来,紧皱眉头,低沉地自语道:“怎么会这样?这样的乐团 怎么去演出?”忽然,他将指挥棒重重地敲了一下乐谱架后说:“从明天 起,我们进行个人演奏过关训练。”这等于在说,每个人需要从基本功训 练做起——这绝不是大师级指挥家做的事。但是此后,这位享誉世界的 指挥家小泽征尔,每天坚持上训练课6个钟头,小泽一次次仔细认真地 纠正每一个乐手,俨然是一位教音乐课的小学音乐教师。
到了第三天下午,小泽实在太疲劳了。他先是蹲在地板上指挥,后来, 干脆就跪在地板上指挥。脸上的汗水挥洒在乐谱和地板上。尤其是第一 小提琴手,尽管他一次次地纠正,可还是难以让他满意。望着大师被汗 水浸透了的头发,一脸的疲惫,第一小提琴手心中难受极了,先是流 泪、抽泣,后是失声哭了起来:“大师,对不起,您另选他人吧,我不 行。”在场的人都以为大师会发火。不料他却十分平静和悦地说:“你 行,只差一点点,请再来一次。”当她拉完一遍,大师捋起头发:“谢 谢,请再来一次好吗?”就这样,当第一小提琴手的演奏达到满意的时 候,她自己已经泣不成声。大师大口喘息着接过毛巾笑着说:“你们都 行,谁也没有理由泄气……”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所有参加了那一次演出的乐团乐手,都犹如接受 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洗礼。不仅仅是在音乐方面,而是明白了一个乐手之 所以成为大师的秘密所在,也领教了日本人得严谨与认真。
鲁迅的朋友内山完造先生曾经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日本和中国人做事态 度的不同:“日本人是彻底的,而中国人则是适可而止的。”
面对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自问: 我们还要为了这个病症付出多少代价?我们每一个人是否都要自省?
日本不接受赞美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沃格尔教授出版 了一本名为《日本第一》的研究专著,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成为当年 度美国最畅销书之一。从一般的美国市民、学者到国会议员、政府官员 乃至五角大楼的军人都争相阅读,美国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大肆炒作。
沃格尔在书中写道:日本地少人多,资源匮乏,二次大战中被美国击败 且被美国军事托管,但战后日本却创造了一个经济神话,在许多方面已 超过一直以世界老大自居的美国,虽然日本的军事战争没有打败美国, 但通过经济战争却成功战胜了美国。
这件事,在日本引起了更大的反响。这个反响,不是对美国说自己已经 达到世界第一的骄傲和自豪,而是引起了一场全民族的警觉和自省。影 视界和出版界接连推出了一系列的忧患反省之作《日本沉没》《日本即 将崩溃》《日本的危机》《日本的挑战》《日本的劣势》等等。
他们的媒体公开这样质疑:我们没有那么好,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美国 人为什么不讲我们的缺点?美国人这样麻痹我们,背后有什么阴谋?
人家本来是一个教授写的一本学术研究著作,日本立刻上升到国家层 面,对于人家发自内心的赞美产生了深刻的质疑。如果我们,我相信, 如果有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这样的赞美我们的专著,我们的媒体和国人 会高兴地接受,而且会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是一个国际友人的善意。
可是,日本却不,这个民族不接受赞美。他们从来都是把自己放在暗 处,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用很低调的声音说话的。
他们深谙“枪打出头鸟”的哲学,他们吸取了过去咄咄逼人而招致暗算和 打击的教训,精心“化妆”自己,有意地弱化自己,努力改变国际上流行 的“日本第一”的国际形象。
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常因缺乏透明度和具有暗箱操作性常常受到西方学 者的批评和指责,但日本政府照样的我行我素,照样能通过“作假”的手 法,始终将自己打扮成一个日益走向萧条的国家,将自己定位在“危 险”和“萧条”的边缘。日本的学术界也不断地进行历史总结和“学术创 新”,毫无愧色地说过去的十年是“失去的十年”,而且还追加说,弄得不 好还将再失去一个十年。惹得海内外舆论一起跟着唉声叹气。
在很多领域,日本竭力以低调和不事张扬的面貌出现,无论是在制造 业、科技领域还是金融业,主动放弃了许多世界第一的称号,以弱者的 姿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让人们觉得日本是个正在衰落的国家,从而放 松对日本的警惕。
但是常去日本的学者和专家,到了日本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什么萧条。即 使经历了大地震和大海啸,经历了金融危机,日本人的日子照样过得有 滋有味。
毫无疑问,正是日本这种全国之“同仇敌忾”、“发愤图强”、“卧薪尝 胆”的民族素养,让这个民族能够迅速从灾难中奋起,始终屹立于世界强 国之林。
面对这样的一个民族,我们还能够对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仅仅乐 道吗?
我们的胸襟与气度
我们与日本这个民族有着太多的恩恩怨怨,始终是有好有殆,有唐隋时 代蜜月一样的交流,更有清末和民国时期你死我活的战争。尤其是1937 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彻骨之痛。因此,提起日 本,我们中很多的人,尤其是一代代的青年人,至今充满了敌意和仇 视,对于日本很多优秀的东西也本能地排斥和拒绝。甚至,近几年以 来,这种仇视和敌意越来越深。
这实际上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误读。日本侵略中国,他们在我 们的国土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但是,一个伟大的 民族,应该具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要勇于向对手学习,学习我们不如 人家的地方,把人家优秀的东西拿来。鲁迅先生对日本非常了解,对日 本文化也推崇有加,他曾经针对国民对日本先进文明的麻木和排斥痛心 地说:“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 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尽管现在的世界GDP排名中,日本已经被中国超越排名第三,但是,联 合国根据国民教育、饮食营养、健康卫生、权利平等以及环境因素等指 标进行的排名,日本是世界第一,而中国的名次非常靠后。多年以来, 世界公认日本的现代化程度位居世界首位。近15年以来,联合国始终把 日本排在最适宜居住的国家首位。而全球宽带环境排行榜显示,在通信 速度、容量等指标中,日本始终是世界第一。美国《时代周刊》在2007 年3月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做过一个调查,让大家就自己认为的国家形象 对世界上12个主要国家进行排名。结果是这样的:日本国家形象世界第 一,中国国家形象世界第五。
日本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但是其工业却在世界上独占鳌头,日本产品 取得了无与伦比的世界奇迹。目前的世界500强中,日本企业占据相当 大的份额。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援助国、贷款国、资本输出国、海外资 产国,在汽车、造船、钢铁、家电、照相机、机器人等领域,其产品都 占据全球的一半以上。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认为,日本成功主要依靠国民的创造力开发。而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近20年以来,始终认为日本是最具革新性的国家。一个数 字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每万名劳动人口中,研究人员数量,日本居于全 球之首。世界上获得专利最多的10家公司中,有7家日本公司。
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我 们中国还没有一个人获奖,而日本已经有十几个科学家和文学家问鼎。
2008年5月,胡J涛访问日本,他在早稻田大学的演讲中说:“日本人民 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勤劳智慧、奋发向上。远在1400多年前,日本就 先后20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 令,引入佛教、汉字、技术,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 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民努力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逐步发 展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日本人民以有限的国土资源创造出举世 瞩目的发展成就,日本在制造业、信息、金融、物流等领域位居世界前 列,拥有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技术。这是日本人民的骄傲,也值得中国 人民学习。”
我们不是妄自菲薄,但也不能夜郎自大,我们在肯定自己的优势,发扬 自己的传统的同时,要有学习对手的勇气,这才是一个伟大民族应有的 胸襟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