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的安全性评估

来源: 2025-07-27 12:02:48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激光雷达的安全性评估

1. 国际安全标准

激光产品的安全性受国际标准约束,主要包括:

  • IEC 60825-1:国际电工委员会激光安全标准,将激光分为以下等级:
    • Class 1:对人眼安全,即使长时间直视也无害。
    • Class 1M:安全,但通过光学仪器(如望远镜)可能有害。
    • Class 2/3/4:不同程度的风险,需防护措施。
  • ANSI Z136:美国激光安全标准,类似IEC,强调最大允许暴露(MPE)限值。
  • FDA 21 CFR 1040: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激光产品的监管,要求商用LiDAR为Class 1。

现状:大多数商用激光雷达(如Hesai、Ouster、Aeva)设计为Class 1,通过以下措施确保安全性:

  • 低功率激光(<1 mW/cm²)。
  • 脉冲式发射(纳秒级),减少累积暴露。
  • 1550纳米波长,降低视网膜损伤风险。
  • 束发散设计,远距离降低能量密度。

2. 潜在危害分析

尽管商用LiDAR通常为Class 1,潜在危害仍需关注:

  • 905纳米LiDAR
    • 优点:成本低,技术成熟,广泛用于机器人、割草机等。
    • 风险:波长接近可见光,视网膜吸收率高。若功率密度超过MPE(约0.7 mW/cm²,IEC标准),可能引发轻微视网膜损伤,尤其在近距离(<1米)直视时。
  • 1550纳米LiDAR
    • 优点:安全性高,眼球前部吸收,视网膜损伤风险极低。适合高功率应用(如无人机、安防)。
    • 风险:高功率系统(如军用LiDAR)若设计不当,可能引发角膜或晶状体热损伤,但概率低。
  • 环境因素
    • 反射表面(如镜面、玻璃)可能聚焦激光束,增加局部功率密度。
    • 长期暴露(如交通管理中的路侧LiDAR)可能导致累积效应,需进一步研究。
  • 非预期故障:激光器故障或光学系统损坏可能导致功率超标,增加风险。

学术研究

  • 研究表明,Class 1 LiDAR在正常使用下对人眼无害(《Optics Express》,2020)。905纳米LiDAR在<0.5 mW/cm²功率密度下,暴露10秒内无损伤。
  • 1550纳米LiDAR的安全阈值更高(MPE约10 mW/cm²),适合高功率场景,但需验证长期暴露效应。
  • 儿童和老年人眼球更脆弱,需额外考虑敏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