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黄埔军校源于日本 连叠军服都是学的

来源: 千里 2016-09-22 13:14:3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364 bytes)
[转帖]黄埔军校源于日本 连叠军服都是学的
 
    作者:佚名

    黄埔军校当初培养军官,也需要招募兵士,而且面向全国各地,但军阀势力蛮横,如来自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一带,如募兵到百余名,带到上海,一经发现,不是被迫加入卢永祥部队,甚至被齐燮元或张宗昌部队领回。当时最好士兵来源是徐州的农村子弟,然而有的人好斗成性,在码头殴斗,还要给黑社会付人头税。竹内实询问黄杰,这样的部队能打仗吗?黄杰说会打仗,因为黄埔出身的军官身先士卒,军令严格。

    

    竹内实认为,孙文高明之处,是具有全国性眼光,因为当时军阀林立,地方山头主义,割据一方,比如陈炯明说“惠州人的惠州”,“广东人的广东”,但孙文是要建立全国性的军校,从各地招生。当时创校情形甚为艰难,要避开军阀耳目,除广州外不得不采取秘密招生方式,还要防备邻近军阀杀将过来。图为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图为孙中山在开学典礼后检阅学员。

    竹内实乃出生于山东之日人,少年时知道革命军北伐,是为了对付当时横征暴虐的中国军阀,那些军阀各自割据,搞地方主义,与日本近现代史的“军阀”还不一样。他自述因为北伐,日本两次出兵至济南干涉,并惨杀革命军留下入医院的伤兵;但住在济南的日本居民,也受到伤害,这是竹内实目睹的“济南事变。”

    

    竹内实是在日本战后最早开展现代中国研究的代表性学者,被誉为日本“毛泽东学”的权威和“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主编有《毛泽东集》等,他曾经在60年代访问中国,亲历毛泽东接见,他说印象最深的是“毛说他原来的理想是当一名小学教师。”

    抗战时,“黄埔系”全面形成,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逐渐取代了北洋时期的军人 。代表有黄埔一期生杜聿明(时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以悍将著称的黄埔第三期王耀武(时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越跑越慢”的黄埔一期生郑洞国等。黄埔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11000多人,牺牲率高达95%。

    

    而杜聿明,廖耀湘,邱清泉等黄埔军校毕业生在桂南战役中以国军的装甲部队新五军200师和第22师等,与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钢军”

    在昆仑关展开血战,12月30日第五军第三次攻克昆仑关,歼灭第21旅团5000余人,击毙敌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中村正雄笔记本中写道"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只比俄国军队更顽强的军队。”下图为大陆80年代与《血战台儿庄》的导演杨光远拍摄之电影《铁血昆仑关》。

    竹内实认为黄埔军校与日本大有渊源,军校的操典内容翻译自日本军校,内务整理也可见端倪,据说“校内整理的非常整齐,就如同日本士官学校看到的一样,所有军服都叠成豆腐块,武器整理的有条不紊.....”竹内实说这可能与蒋校长以及其他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人有关。竹内实对“叠成豆腐块”的军服,颇感怀念,当时日本陆军也用细长的木板,将军服压制成豆腐块。他认为日本军事制度影响了黄埔军校。日本驻北平的武官佐佐木到创校不久的黄埔参观,与王柏龄来往,说“令我想起我的母校”。佐佐木感叹”革命军依靠思想与人民结合,应视为革命势力”,认为革命军不能简单以几挺枪,几座炮评价。

    

    但学者陈在俊说明,这位支那通佐佐木日后在南京大屠杀时,他担任日军中军纪最坏的第十六师团,并担任南京西区警备司令,却放纵寇兵肆虐,罪孽深重。陈在俊认为日本军阀的说话与做事,往往背道而驰;而日本文人则少有伪善诡诈的毛病,这应是日本军官一路受的军校教育造成,而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使得中国军人较之文人更为直爽。

    刘凤翰针对竹内实黄埔军校直接来源日本的观点,提出异议,他认为自满清时期,袁世凯即保送学生去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而阎锡山的晋军,张作霖的奉军,留日学生即比黄埔军校多,而北洋的皖系,直系中留日士官生也不少。而保定军校中留日学生教官则更多。

    

    关于步兵操典,刘凤翰说淮军原本用的是英式操典(戈登操典),后采用德式操典,用德国武器“毛瑟枪”但因中国人身形较小,故采用较为适合的日式操典。而日本式武器“金钩”式则装备了陆军第三镇,以及将三八式武器提供给段祺瑞军队。但日人将炮的某个零件取下,造成段在直皖战争被打败。左图为段祺瑞与保定陆军学校军官炮科学生合影,右图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百里。

    竹内实说上海事变时,即第一次淞沪事变,由主要是黄埔毕业生的第五军(第八十七师或第八十八师)在当时庙行镇进行英勇战斗,给日军造成了很大麻烦。当时据说有三名日本兵,扛着竹制炸药筒,准备爆破敌人铁丝网,可是炸弹突然爆炸,三人一起丧生。日本近代诗人与谢野铁干,还做了一首三勇士之歌“庙行镇敌营,我军已进攻,......”

    学者陈在俊则说明,1932年上海战争中,日本混成旅第二十四旅团有三名一等兵,炸毁中国军阵地铁丝网,自己牺牲了。日本报章登载三名士兵的照片,并称赞“世界无比壮烈的牺牲”,企图煽起狂热侵略气氛。但日本武官田中萨吉,三十余年后说“这炸弹三勇士并非决心牺牲,而是长官将引火线做短了,使得他们来不及跑回,就被炸死了。”

    刘凤翰说”美国军官以史迪威为典型,”对黄埔学生印象不好”,那是因为黄埔出身的学生只听蒋先生的,不听美国军官,而且史迪威跋扈骄纵,处处表现优越。但日本所有战史描述,日军打中国军,认为只要打败中央军(黄埔出身),国民政府就会垮台,因此上海一二八之役,长城古北口战役,以及八一三淞沪战役,以及台儿庄战役,均秉持此原则,但日本算错了,因为地方军也打得不错。

    

    竹内实认为黄埔军校教育,多受蒋先生所强调的死生观,仁民爱物,注重卫生,俄国革命的评价。蒋介石说“军人职分只有一个死字,除了死之外,反面说就是贪生怕死,如果偷生怕死,不能作军人,而且没有人格。”

    但实际上黄埔军校建于忧患,成于战乱,乃国民革命之战斗史,充分发挥校训“亲爱精诚”精神,建立彼此间犹如父子兄弟般深厚情感,越在艰难危险之际,越能团结牺牲负责,抱孤臣孽子,生聚教训之心。

    

    蒋介石在1929年4月25日在长沙演讲时,说“本党国民革命起源于爱,而动机起源于恨的革命,绝不适合中国的民族性”,当时苏联顾问鲍罗廷,虽然专断独行,但仍将资源倾斜于国民党,有人说鲍罗廷是为黄埔军校打工的。

    温应星1909年自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时,名列百余名学生中的第82位,陈廷甲则是最后一名。颁授文凭的美国战争部长迪金森,拍着他的肩膀安慰:“不要气馁,我国许多名将毕业时也是垫底的啊!”有位留级同学,则是后来的名将巴顿将军。同样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王庚,为名媛陆小曼的前夫,在一二八上海事变爆发,王赓原本率领税警总团参战,2月27日王前往美领馆拜访同学,途中遭日军伏击被俘,成为当时一大话题。

    

    温应星之子、弗吉尼亚军校1944届的毕业生温哈熊,曾在台/独分子企图行刺小蒋时,将其制服。而王赓1945年前往华盛顿途中因病逝世于开罗,葬于当地军人公墓,年仅47岁。西点军校在悼词中写到,“从军事角度而言,王赓的事业并不成功。王赓一生坦诚、正直、爱国。他是西点的光荣”。

    1928年夏天,孙立人回国,具备普渡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弗吉尼亚军校毕业文凭,却差点找不到军队工作,只能屈就国民党的中央-党校当学生队长。因北洋军阀连保定军校学生都不信任,何况留美军校生。

    

    弗吉尼亚军校对孙立人十分关心,曾声明称赞孙将军“品行上表现优异,军事学科成绩良好”,毕业后关怀学校,对兵变之事表示“难以置信”。

所有跟帖: 

樊映川《高等数学讲义》和习题集是苏联菲赫金哥尔茨写的 《数学分析原理》以及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的简写版。当然不能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249 bytes) () 09/22/2016 postreply 13:38:05

菲赫金哥尔茨写的 《数学分析原理》中译文本4册,(数学分析教程)8册,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4千多题. -jinjing- 给 jinjing 发送悄悄话 (120 bytes) () 09/22/2016 postreply 16:48:19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