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老衬亭”,香港还有“老衬”么?

本帖于 2011-02-16 20:33:0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江上一郎 编辑

1974年到香港之前,我在上海接待过香港的大学生,所以,到了香港,还没毕业、被我接待过的学生,很自然地尽地主之谊,请我到香港最著名、最高的风景区----太平山顶去观光。

同行的还有两位大学生,因为对国内的知青有点兴趣吧,也当了我的导游。

文革时期,全国上下忙于内争内讧内斗,对外事务几乎是封闭的。但是,对港澳同胞,还网开一面,不过,在香港申请到国内来旅游—是不行的,一定要说来探亲---至于怎样的亲戚,倒没有实际的追究,反正是“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嘛。于是,有段日子,派出所知道,我家在香港有好多“表亲”,而且,清一色是男女大学生。

到太平山顶,有专线巴士,绕着山,旋转到山顶,沿途可以看看香港岛的环山景色。但是,一般的游客,都喜欢搭百年前建成的缆车。那晚,为了让来自大陆的土同胞开开眼界,他们请我试试搭缆车的滋味。

在七层楼为最高的小地方住了四年,我刚过了罗湖边境,在香港新界郊区大埔停了一会,先吃点东西,密密麻麻的高楼(其实才不过20层),令我头昏眼花,晕呼呼的--我爸爸笑着说—你还没进市区呢,那里有52层高的楼(康乐大厦),还是建在海上的(填海)。。。我听了就头晕,可想而知,我搭缆车徐徐上山顶,回头看山脚下维多利亚海港两岸层层叠叠神话般的高楼—是如何心惊胆颤,两脚发软。

70年代,是香港经济起飞的好时代。于是,在山顶的缆车站,两座山之间建了座现代化的观光厅:“炉峰塔”,顶层有西餐厅,下层为咖啡室,底层是中菜餐。

问香港人“炉峰塔”—他们往往会笑着说:奥,“老衬亭”呀。。。

何谓“老衬”?

有几个说法:

比方说:受骗上当了,就是当了一次“老衬”。像上海人说的“洋盘”或者是“憨大”—国语“傻瓜”的意思吧?但是,“百度”直接说是“愚笨”好像不太合适,因为聪明人和蠢人—都可能成为“老衬”—现在,来说说为何“开”字形、现代化建筑的雅号“炉峰塔”被人遗忘了,几乎个个叫它为“老衬亭”?

那就由我第一次作“老衬”说起吧。

同学们带我到了山顶,主要是让我看看九龙和香港维多利亚海港的夜景,就一个上海住了十几年、安徽耕了四年地的知青来说,这香港的夜景是够辉煌、够震撼的了。不过,对于他们来说,不外如是吧,于是,有人提议请我去“老衬亭”喝杯咖啡。还说,我们大家一起请,还是请得起吧?为了欢迎大陆同胞,就做一次“老衬”吧。说完,他们三个会心哈哈一笑。我有点莫名其妙,他们说,上去,一会你就知道了。

哇!优雅的灯光,悦耳的音乐,斯文的客人,超亲善的接待。。。

25块一杯咖啡?还有10%服务费?

岂不是小白领一天的工资?这些学生,可是没收入的呀,难怪刚才他们好像开了个小会。。。

坐了一会,突然发现,落地大玻璃外,山下的辉煌灯火都不见了,只见黑压压的树林和鬼火般的零星灯光呢?学生们告诉我,鬼火般灯光是山顶森林里的别墅;不见了辉煌的山下夜景,是因为这餐厅在转。。。呀—难怪了,我头有点晕呼呼,还以为自己乡下人有畏高症呢---不是么,又看到辉煌的夜景了。。。

旋转咖啡厅---听都没听过,价钱自然不一般了,难怪,学生们笑着说做一次“老衬“啦。。。

在山顶“老衬亭”看下去,来来往往的人们,有哪个能说,没当过“老衬”的呢。。。所以香港人都笑这说:“老衬亭”上看:“老衬亭”世界本来就系梗(本来就这样)。

也许,那晚不是我出钱,我没有当“老衬”的感觉,只觉得大开眼界;而学生们,为了我,明知要当一次“老衬”,也咬咬牙关、心甘情愿地一笑置之,他们的热心和善意,叫我至今难忘。

香港回归之前,“老衬亭”拆了,97年新建的“凌霄阁”,建筑和名称都是崭新的,可是,来自世界、全国各地的“老衬”们—还是一如以往吧?

某日,上海老师十二岁的小孙女到访回归后的香港,晚间抵达“老衬亭”的新址“凌霄阁”,回头看下山去,大声喊道:啊呀,上海哪能好意思叫“不夜城”啊。。。。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