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地产要走下神坛
作者:邱立本
香港房地产是一种宗教。它的教义就是「只要你相信就可以得救」。香港人的幸福来源就是从买一层楼开始。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以楼来判断。爱到最高点,心中有房地产。社会上总是流行着「不老的传说」——很多穷人因为含辛茹苦地买了楼价不断高升的房子,就可以从此脱贫脱困。
很多香港人就在这样的神话氛围中,从思想到利益都被绑架了,成为地产教的虔诚信徒。
但他们很多人没想到,有些教主会欺骗信徒。在香港的地产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往往存在一种「信息结构不对称」的关系。那些卖房子的宣传物品,有大量的虚假的信息,房子的尺寸大小会「灌水」,巧立名目,偷梁换柱,甚至连楼宇的层数,可以出现「三级跳」,跳到一个「虚拟」的八十八楼。这是只有科幻小说才可以出现的现象,但却是香港「自由市场」中赤裸裸的事实,也是地产商信誓旦旦宣称没有任何违法的商业行为。
这都因为这宗教不需要「政教分离」。恰恰相反,这是「政教合一」的操作。香港政府的财政支出,逾四分之一是来自与房地产有关的收入。地价越高,政府的收入越高。房地产集团和港府当局成为一种共犯结构,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刍狗,陷香港人于不义。
而这样的宗教还向中国大陆延伸,要将神州大地也归顺为地产教的禁脔。北京的高官来香港访问,也都会和地产集团的老板会面,言谈甚欢。尤其是地方政府,他们和香港地产集团的关系千丝万缕,彼此的利益也捆绑在一起。「香港模式」的地产暴利,在中国大陆被不断复制,也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也当然创造了大量的贪污腐败的机会。
中国电视剧《蜗居》就刻划出地方政府和香港财团合谋拆迁的情节,引发了巨大的民怨。难怪中国网民讥讽说「China」的谐音就是「拆啦」,而GDP的谐音就是汉语拼音「刮地皮」的简称。
反击地产教的霸权,首先就要走出地产炒卖致富的迷思,重新回到「居者有其屋」的基本面,要还以重视「居住品质」的人性面。为什么新加坡的中产阶级,四口之家一般可以住在一千平方英尺的居住环境,而香港的四口之家中产阶级往往要住在不到六百尺、但又昂贵、窘迫的楼房里?
而香港人的悲歌就是被地产的神话不断牵着鼻子走。一辈子的心血,陷在房子的操作上。按揭(抵押贷款)的年限,现在会延到三十年。但如果期间失业了,利息飙升了,就会被逼到生命的死角,甚至因此要跳楼了。难怪按揭二字被戏谑地解读为「按」在地上,「揭」开了一层皮。
但关键就是要揭开地产教的画皮,挥别地产崇拜,要改变政商合谋的共犯结构,要剔除民众的心魔,请房地产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