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aobao.com/zg/zg100307_012.shtml
北上大陆发展 港人 不再吃香
(2010-03-07)
● 戴庆成
香港通讯
图@尹路
香港去年的调查发现,北上工作的经理级或更高职管理层,年薪已由逾80万港元下降至逾60万港元,跌幅达25%。香港征聘公司顾问估计,北上港人数量未来仍会持续下降,而且会出现年龄愈来愈轻、薪金和职位要求愈来愈低的趋势。

香港文化人梁文道的2009年大约有150天是在中国大陆度过的。
过去一年,梁文道在大陆一口气出版了简体版的《常识》《噪音太多》《我执》和《读者》,成为大陆读者最熟悉的香港面孔,热销20万册的《常识》还入选“2009年度十大好书”,创下学术文化类图书叫好又叫座的出版奇迹。
此外,梁文道所到演讲之处,也都挤满大批久候的粉丝。曾亲眼目睹若干盛况的香港女作家尘翎忆述,梁文道的大陆粉丝多为年轻男女,“二三十岁上下,热血而具理想之辈,对世界潮流与知识充满好奇,发表欲强,但不乏独立思考能力,算得上是大陆知青界优良的种子。”
相比之下,梁文道在香港举办的讲座,能有四五十人出席,已算盛况了。
梁文道在大陆吃得开,只是近年大批北上发展的港人中,为数不多的成功例子。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去年公布的《第49号专题报告书》指出,在2008年,约有21万8000名港人北上大陆工作,占香港总就业人数的6%,数据对比上次调查(2005年)剧减了2万人。
“港人北上工作的主观意愿愈来愈强,但竞争优势愈来愈弱;北上的港人少了。”对于香港与大陆经济融合日渐增强,但近年到大陆工作的港人数目不升反降,香港合众人事顾问总经理苏伟忠一针见血点出个中原因。
第一批登陆港人大多赚钱
回顾大陆开放30年,香港人到大陆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伍淑清是第一代北上开拓商机的港人。1978年,这名当时30岁的香港美心集团“太子女”,在新华社的安排下,首次到大陆多个省市考察,找寻商机。
尽管伍淑清在行程中受到盛情的招待,但飞机上的冰凉食物,使她感触良多,回港后立即向父亲伍沾德建议投资成立中国首家航空食品公司。但由于当时大陆开放不久,商谈并非一帆风顺,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伍淑清笑说,那年头的她,胆大、喜欢挑战,见过邓小平后,批文未下已投资数百万港元购买机器,要做飞机餐,“现在回头看这件事,确实要有胆量才行!”
幸好从1979年6月一直谈到9月,终于将合同签定。1980年,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中国)国家工商管理局注册编号为001。
香港《信报》形容,伍淑清这一批于七八十年代捷足先登、北上的港人多是企业家,大部分都获利。伍淑清投资第一年便赚到钱。
回归初期 港人专业吃香
踏入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下,要求各地加快改革开放,北上掘金的港人也持续增加。1997年之后,北上港人的种类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会计、律师、测量等提供专业服务的人士数量剧增,在2003年CEPA实施之后尤为明显。莫康孙这名跨国广告公司中国区的高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80年代初,莫康孙还是麦肯香港广告公司的助理创意总监,当时他根本没有将广告和大陆联系到一起,直到1986年,已获擢升为麦肯新加坡创意总监的他,偶然间听到一两个关于中国广告的演讲,才萌发了对大陆市场的浓厚兴趣。
“我一直想将我的创意发挥在华人的地方,当时我发现,大陆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华人市场,这是香港、台湾、新加坡又或者北美华人圈无法比拟的,我感觉到大陆是我事业的另一个起点。”莫康孙早前接受香港传媒访问时说。
于是,当1994年麦肯亚太区总裁示意莫康孙将事业放在大陆进一步发展时,他欣然接受了公司的安排,开始了穿梭北京与上海之间的生活。
莫康孙承认,那一代港人多数是获高薪聘请北上,不过对他而言,待遇并不是选择工作地点的最重要因素,“机遇会制造更好的回报,这样的回报远远超过金钱。”
事实上,莫康孙在大陆工作的满足感,更多是精神上的回报。从1998年起,他在大陆26个城市巡回演讲广告专业课题,并在大陆各高等院校担任客座讲师及学术顾问,“学生虚心聆听我演讲一小时,比一小时众口纷纭的商业会议,更让我有成就感。”
到了今天,“香港十个专业领域中有五个,即建筑设计、会计、测量、城市规划及园境设计,在大陆的收入已超过香港的收入。”身兼行政会议召集人的香港专业联盟主席梁振英,去年在公开场合点出专业界近年北上发展的收获,他以建筑师为例说,香港建筑师虽然目前仍未能在大陆承包全套建筑程序,只可做前期工序, “但大陆市场大,有660个城市,即使只做前部分工序,但厦门三项、苏州几项,加起来已足够了。”
2001年,梁振英发起成立香港专业联盟并担任主席,联盟十大专业包括了会计、建筑师、律师、牙医、工程师、园境(园林设计)师、医生、规划师及测量师。他说,联盟初成立时,香港专业人士对大陆认识不多,“香港专业人士收费较大陆昂贵,难以竞争”的质疑时有所闻。岂料,数年过去了,形势不同,大家都向北望。
大陆崛起 港人优势消退
最近两年,欧美国家备受金融海啸蹂躏,中国则被视为国际避风港,港人北上发展又迎来另一股热潮。根据去年一项调查显示,六成香港大学生打算毕业后北上发展。
但与上两批人相比,这一批当中不少都是“无资本、无专长、无经验”的“三无”年轻人,要求较高。该调查也显示,半数香港大学毕业生期望到大陆每月赚取逾1万1000港元(约1980新元)的薪酬。
对此,有香港人事顾问公司认为,十多年前,香港管理层与大陆员工相比,十分吃香,一来因具有国际视野,二来是英语优势。但十多年过去,大陆经济发展迅速,薪金相对便宜许多的大陆大学毕业生质素明显提高,加上海外学习归来的海归派、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日增,港人渐渐失去优势。
阿强是去年由大陆回流香港的年青人。他去年北上在一家广告设计公司担任中层,但没过几个月就放弃工作回港了。他说,大陆人越来越看不起香港人,而且大陆的工作和生活文化与香港格格不入,索性回港另找机会。
一名曾被问可有兴趣到大陆做杂志编辑的香港传媒人不久前在报章撰文表示,十多年前已有香港传媒人转战大陆,负责策划编采生活潮流文化等杂志,大陆老板当时网罗港台传媒人,一因视野不同,二因专业,但“近年的实情是,上述优势一朝失效就完了,没有利用价值就要人间蒸发。更糟的是不少港台传媒人,被嘲吃老本,不思进取。”
这名香港传媒人说,近年大陆的杂志市场发展实在惊人,单是外国杂志的中国版,几乎什么都有。更有趣的是,“看到这班杂志编辑穿衣行头的变化,由当初有点土包子但带点峥嵘个性,到时下走在潮流尖端,既有名牌撑场,也有很国际化的穿衣打扮。光听声音,会以为是来自台湾或新加坡。”
北上港人年轻化 薪金职位走低
港人北上发展,由昔日的天之骄子,变为今日的凡夫俗子,或许也可以从管理层薪酬跌势略见一二。
香港去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北上工作的经理级或更高职位的香港管理层,年薪由2008年逾80万港元(约14万4000新元),下降至2009年逾60万港元(约10万新元),跌幅达25%。
香港征聘公司顾问估计,港人北上发展人数未来仍会持续下降,而且会出现年龄愈来愈轻、薪金和职位要求愈来愈低的趋势。
他们建议,港人北上找机会,可以先考虑到大陆二线城市或较小型的外资公司工作。同时,香港新一代也可考虑到大陆修读一些学位课程,以便在当地建立人脉关系。
梁振英则在1月22日撰文认为,香港的年轻人当中,有兴趣到大陆工作或创业者不少,只是苦无门路,香港社会应该尽量为这群人排除或减低北上的障碍。
“我们是否可以安排已经在大陆各地生根的香港人,为这群人提灯指路?我们是否可以就大陆的税务问题、生活问题、子女上学问题为香港人提供全面而且准确的咨询服务?”他说。
梁振英指出,香港人在大陆还有优势,大家要保留敢闯敢试的意识,而协助港人北上的设施,也要赶紧做。
他意有所指地说,“一个鱼缸里,放大鱼小鱼,小鱼是大鱼的饲料。把大鱼和小鱼用玻璃分隔,大鱼想捕食小鱼,碰了几次玻璃,不敢再试,改吃缸中的水草。过了几天,把玻璃拿走,大鱼已经没有捕食小鱼的本能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