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在黑夜中舞蹈:给你点意见
这两天的笔战,你前因后果也都看到了,我无意再提,恰好你也问到新加坡和香港的选择问题,倒是可以结合起来讲讲。如果你翻看我以前的帖子,也看得出我也经常回答类似的问题。
我对新加坡很不熟悉,所以比较是没法谈。但香港还是可以说上几句。以前我回答别人选择美国还是香港的问题,就说过美国两种城市,一种是非常宜居的,一种鸟不拉屎的,那前者就不要来,后者就别犹豫,处于两者之间的再去考虑其他因素。现在你既然是在新加坡和香港比,我的标准又会有些不同。这里只谈香港:前几日有一同行从新加坡来访,中午一帮人吃饭的时候,他主动说起在香港住了五年但一点也不喜欢香港,我们(一半大陆人一半香港人,他是大陆人)反倒不好怎么接口,也不方便问。我跟他的看法并不同,我是三七开,七分喜欢,三分不喜欢。拿喜欢的来讲,香港物质方面还比较满足,我们这行收入也高。对于很多人讲,这恐怕是他们全心全意喜欢香港的主要原因了。自然环境我也基本满意,有山有水,虽然人多拥挤,但我也不介意。但说到三分不喜欢,是指两方面,一是人文环境,二是社会环境。
人文方面是讲个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香港常被夸奖的方面,是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等,我也赞成,但一方面自己在专业方面越来越投入,没有多余时间去享受这些这其中的精华,比如上次谁来着,说来香港去了下书店就很满意,新加坡就不行,再比如香港有很多展览啊,艺术啊,自己时间有限享受不到,总之这些都怪自己,另一方面则是不太喜欢香港很多很庸俗的文化,比如打开电视想休息一下的时候,基本找不到想看的节目,我以前说过,稍微有点文化深度的节目在香港都是找不到的,我香港同事说起电视节目那比我还深恶痛绝。再比如说香港夜生活很丰富,可是对于我这种成家立业的,是不可能夜里11-12点跑出去玩的。
社会环境问题,我是一个关心社会的人,你可以查我在这里发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讲香港的贫富差距的。很多人是基本不知道,也就谈不上关心;很多人是知道的但同样漠不关心的,我开始还不理解,后来和香港同事多聊聊这类敏感话题才明白是有根源的。在这类人眼里,谈论香港社会不公正的现象是一种抱怨,是管闲事,既然改变不了什么那就别操心。不怕得罪人,你在本版多转转就看到不少这类人。在香港我的经验是,绝大多数人是这么一个态度。香港人之间更加有意思:即使在那些关心社会不公平的少数人那里,这类话题也不允许大陆人来关心!!!因为大陆这类问题更加严重。Mind your own business,我在香港人的论坛,和我意见比较接近的几个大陆网友,都被看做是一个人的化身,还好,在文学城还只是刚刚遇上。总而言之,我觉得我这人有一种情结,可能和年轻时读的某类书有关系,也和我自己现在的行业有关系(我估计那个同行,他事业上比我成功太多了,讲他完全不喜欢香港也和这个有关系)。其实真要说这种不喜欢占到三分,也不恰当。潜意识里是我对香港的要求过高了,我觉得按照香港的人均收入水平来讲(刚刚在他处看到有香港人计算按购买力计算。香港人均收入水平应该比美国还高),香港社会应该比现在更好,但由于过去的种种原因,现在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了。
我不知道你对上面两点的态度,不管怎样,你如果降低一些期望应该可以更欣赏香港一些,也许就是二八开或者一九开了。
我来香港之前读了一本中央电视台驻港记者写的香港,书名叫做《晚来香港一百年》,因为作者身份的关系,这本书大多是讲香港的优点的,虽然书里也提到了香港社会的诸多问题,但写得都很浅,所以我来的时候期望比较高。
我建议你来之前读读龙应台的《香港笔记》,网上应该有电子版。如果可以高攀一下我对香港的许多看法和她很类似(形成后才看到她的书的),当然我也有不同意她的地方,比如她对文化生态保留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观点,我觉得应该平衡,四六开(香港的现实是一九开),她觉得应该七三开,也许她潜意识也是四六开,但写出来的文章给人感觉是七三开。
如果你可以在新加坡买到这本书,不妨先看一下书后的读者来信,就能立刻理解我上面写的东西。很多读者就讲,香港太缺乏关心社会文化,社会公平的学者了,这类本该由学者去做的事情,完全被政治人物垄断,而学者或者只是政府用来充当花瓶,或者干脆就和经济势力结合成利益集团了。有一封读者批评龙应台的文章很值得一提,他写道,你对香港怎么这么多抱怨,在别人家里做客怎么老说别人不好,你还是回台湾去吧,香港不欢迎你(这位读者的潜台词其实是说,香港比你们台湾好多了,你有啥资格叽叽歪歪,同样,你可以看到一些香港人张口就是大陆如何如何差)。
希望部分意见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