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这样一个城市:一切都数字化了,,,说透了,一切都以价码计了,基本上人人都是标价的,你的收入就是价码。你作为人的其它的特征、个性、喜好、追求、价值观均可忽略不计。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有人稍感兴趣问起,也最终要折合到你的“标价”里去。比如有人跟你聊起打高尔夫球,其目的多半不在运动健身,而在以此衡量/标榜各自的价码。
同时,人与人之间的话题也只是围绕着钱,挣多少,怎么挣,花多少,怎么花,,,曾经遇见一些人,不管聊什么,最后一定是聊到钱上头,然后就大谈特谈怎么挣钱最快,怎么花钱最合算。有的女人就爱讲如何可以买到最平的名牌,或者手中的二手名牌卖到哪里最够本,,,而平民百姓里更有连买菜如何省2毛的“钱经”津津有味讲给你听的。。。起初,我以为是个别人的习惯,后来发现真的不是少数。
大概是因为香港的耳朵们疲倦了,所以看见这类问路的帖子就本能起反感。其实问话的人可能完全无心,更无炫耀的意思,偏偏听者有心病,,,这个心病我感觉不是个人的病,基本上算是社会病。
个人意见,请轻点拍
所有跟帖:
•
have a happy period:)
-cocoman-
♂
(0 bytes)
()
08/24/2009 postreply
2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