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冲击下,香港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最新数字显示,湾仔区仍为全香港最富裕的地区,区内住户每月入息中位数高达3万港元,较去年急升7.1%.深
水埗区则“敬陪末席”,成为最贫穷地区,住户收入中位数仅为1.37万港元,近四成月入更少于1万元。两区住户入息中位数差距高达1.2倍,显示“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在香港日趋严重。
在我居住的大厦工作的保安员,大概就是《被用完即丢的一族:全球经济下的新奴隶制度》(Dis-posablePeople:New Slavery in the Global Economy)一书所形容的那些“生而自由,却无可奈何地加入奴隶行列”的人。他们挤在没有空调的狭隘空间,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小时,赚取不足4000元的月薪,难怪他们的目光总是那么呆滞、笑容总是那么牵强。
英国学者贝雷斯(Kevin Bales)在这本1999年出版的著作中指出,奴隶在今日表面富裕的世界不仅没有绝迹,反而每天都在增加。他们就像蜘蛛,存在于我们生活世界中的每个角落,而经济的黑暗空间是他们最佳的藏身之所。他们往往只为了几十或百多美元的代价,即别无选择地终身为农奴、工奴、矿奴、船奴或者妓奴。这些新奴隶的命运比起古代的奴隶更惨:在过去,奴隶很昂贵,属于奴隶主人必须保护的资产。今天的奴隶则只不过是制造低档产品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可以用过即丢。雇主不会为奴隶提供健康保障,甚至待他们一过了工作盛年,就不会继续聘用,更遑论加以照顾了。
生活在香港,我们大概已经对这种权力与无力的对照和并列习以为常;而贫富悬殊也早已被决策者和意见领袖接受为一个富裕、高度发展社会的常态和现状。他们最喜欢引用耶稣在圣经所说的一句话———“贫穷将与我们常在”(The poor will always be with us)。
证之以事实也似乎是如此: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报告,全球每日至少有3万个儿童死于饥饿、疾病或其他与贫穷直接有关的原因。全球最有钱的500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竟相当于最贫穷的4亿人财富的总和。
可是,即使我们无法彻底消弭贫穷,也不应该让它像传染病般在社会肆虐。我们不期望一下子就找到灭贫的神奇子弹,但至少应该总结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措施是有效的,什么新猷是值得尝试的。特区政府虽然没有言明,但很明显,它一直倚赖公屋和综援两大收入分配措施作为扶贫的主要手段。然而,向穷人投掷金钱不是解决贫穷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因为本质上,贫穷绝非只是一个资源或者收入重新分配的问题。穷人缺乏的除了金钱和物质之外,还有自信、尊严和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对工作、金钱与生活的正确态度。
诚然,对很多人来说,贫穷往往是个一堕进就难以脱逃,甚至自我持续的(self-sustaining)处境,因为它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它寄生于一种病态、自毁的心理状况和生活方式,而这种心理状况和生活方式又与赌博、酗酒、对教育的投资不足、浪费资源和一种所谓“自信必定会失败,也因此必定会失败”(self-fulfillingexpectations of failure)的心态有密切关系。
穷人自然缺钱,但他们却又往往将仅有的金钱浪费在赌博、酒精和香烟等东西上。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倘若一个贫穷的家庭由女人当家,她多数会将金钱投放在食物和子女上,甚至经营小本生意。若由男人当家,他大有可能会将钱花在赌博、烟酒和妓女身上。这意味着要扶贫,就要在法律和制度上给予妇女更大的权利和保障,而只要妇女控制家庭的财政,家庭的资源便有更大的机会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当然,脱贫,以至摆脱贫穷的代代相承和恶性循环,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对教育的投资。在这方面,香港教育制度一而再、再而三的改革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大众对教育作为一个提供上向流动性(upwardmobility)的主要机制的灰心,不能不说是近十年来令香港贫穷文化恶化和加深的罪魁祸首。今日的香港,穷人固然不少,但自觉贫穷和深信自己未来不会富有的人也许更多。绝望比贫穷更可怕,因为它将贫穷由一个处境变成宿命。
林沛理-绝望比贫穷更可怕
所有跟帖:
•
香港是个很矛盾的地方
-tiantianqq-
♂
(292 bytes)
()
06/09/2009 postreply
20:11:26
•
越年轻的一代压力越大
-tiantianqq-
♂
(120 bytes)
()
06/09/2009 postreply
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