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史可以追到公元前

簡史

粵語嘅發展史同嶺南史息息相關。而歷史可以追到公元前,秦國南攻百越嗰陣。秦始王先後兩次平定百越,好多中原漢人移民到嶺南,漢越雜處之下,古粵語就開始形成,之後一路喺幾個朝代都有人喺中原南下,嚟到嶺南,而且仲好多都係名門望族,或者係文人雅士,古粵語就係咁樣影響之下,慢慢咁就變成而家嘅粵語。

唐宋
喺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漢人嘅人口進一步增加,原本嘅南方原居民就開始被漢化,講話亦開始有轉變。有部分喺山區居住嘅百越部族,免受漢人影響而繼續保持自己嘅語言文化。唐朝建立之後,粵語再進一步受到唐代中原漢語影響,形成一種又可以應付中古漢語並且又有自身獨立詞彙同文法結構嘅語言。由唐朝滅亡之後到宋朝,北方多次落入外族手上,令中原人逃亡到嶺南地區。呢個係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嘅第二次高峰期,亦都係最後一次減少粵語同中原漢語之間差別嘅時期。而家嘅漢語仍然有能力去應付宋朝早年官方修定嘅《廣韻》發音,但係就難去對應元朝或再之後嘅中原漢語發音。不過《廣韻》仍然只係有平上去入四聲,只因為字太多令到平聲分上下兩卷,同現代粵語並唔係完全一樣。

元明清初
喺元朝,蒙古人遷都於燕雲十六州內嘅大都(之前叫燕京,之後改名叫北京),並將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當期時嘅中原漢語同中古漢語同粵語嘅差別就不斷變大:當時嘅中原漢語已急劇傾向北京官話方嘅語音,北京官話嘅入聲韻尾迅速消失(即係-p/-t/-k韻尾消失,同「入日北」三字喺中古漢語同現代粵語都有唔同嘅入聲韻尾),蒙古統治時期出現元曲同蒙古音譯名詞,亦都顯示咗「兒」化韻尾已經形成,又出現咗唔屬於「平上去入」傳統四聲嘅輕聲;然而,已經定型嘅粵語就冇受到元朝嘅影響而繼續獨立發展。

明朝至到清朝中期,中原嘅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與-n尾合併)。又有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被顎音化成咗j/q/x聲母(例如「吉其兮」三字喺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都帶有g/k/h聲母,喺現代官話就被顎音化而混合成j/q/x聲母);另外而言,粵語就比較穩定同緩慢咁演變成現代粵語,照住粵語韻母長短將陰入聲派入分為上下兩種陰入聲(譬如「色錫」兩個陰入聲字各自帶有短同長的韻母,前者-「色」-被納入尖銳嘅上陰入聲,後者-「錫」-就被納入近似陽入聲咁樣低沉嘅下陰入聲),西洋學者喺清朝中後期見證住粵語唔同中原官方話咁,將z/c/s聲母同j/q/x聲母混合(現時香港帶有sh/ch嘅粵語譯音英文名詞都可以被視為活化石,因為當期時sh/ch未有同s/ts混埋一齊,例如沙田的沙-sha)。


清朝中末
因為清朝閉關自守,只開放廣州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所以有部分外國人嚟到中國之後掌握嘅漢語係粵語但唔係官話,唔少京官為咗同外國人經商議事亦經常接觸粵語,令到粵語第一次掉轉頭傳播返到中原。喺呢個時期又有大量嘅粵人移居到美洲、澳洲同東南亞等各地工作生活,粵語就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普及起嚟。

主要特點
古漢語嘅元素 [編輯]粵語喺語音、辭彙、語法有好多古中文嘅成分。

音調
廣州話保有好多原音,例如「我」同埋「餓」兩字嘅脷根鼻音聲母「ng-」保留咗中古疑母嘅原始發音。

聲調方面,標準粵語完整保留咗中古漢語中,平、上、去、入各分陰陽嘅調類格局,而且仲喺陰入之中衍生出一個中入調,係完整保留古漢語入聲嘅話(喺諸閩語中,仲有混合入聲,睇閩南語),有利研究中國古文學。標準粵語包含 -p、-t、-k、-n、-m、-ng 六種韻尾,冇北方話所有嘅捲舌音、兒化、輕聲呢啲現象(呢啲北方話特徵都係喺中古之後出現嘅)。


辭彙
粵語保留多啲古詞古義,而且好多詞語,包括助語詞,都可以直接喺古漢語嘅典籍裏面搵到來源。喺漢語北方話中,呢啲古詞已經被廢咗唔用或者好少用。

好似粵語講「黐」唔似北方人用「粘」,用「差人」或「差佬」/「差婆」嚟講「警員」咁;又好似粵語成日喺句尾嘅語氣助詞「忌」(而家成日寫做「嘅」),《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禦忌」;再例如打甂爐(北方話嘅食火鍋),「甂爐」係種古炊具;「崖广」(通常寫做「牙煙」)即係危險,古文中原意為「懸崖邊嘅屋仔」,其中,「广」同埋「廣」係兩個字);「濿淅」(讀「濕懠」,即係有麻煩;來自古書中形容濕衫水中行嘅聲)咁嘅詞;廣州話中「行」就行,走就走,同古中文,唔同北話「行」「走」相通。但近年好多外省人來到廣東,北方話越來越流通,好多廣州話古字已經用少咗。

語法
粵語形容詞可以擺喺名詞後面,有時講法會同北方話相反。「雞公」即係北話嘅「公雞」,「緊要」即係北話嘅「要緊」,「奇離」即係北話嘅「離奇」,「吟沉」即北話「沉吟」,「菜乾」即北話「乾菜」,「匙羹」即北話「羹匙」。;「唔怪之得」或者「怪唔之得」即北方話「怪不得」;「我走先」即北話嘅「我先走了」。呢啲都源自古中文。


古百越話元素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嘅漢人同埋百越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唔覺意就相互滲透。粵語既有古漢語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語成分,係兩個民族相互融合嘅結果。現代粵語裏面仍然有好多古代南越語嘅成分,主要表現喺辭彙方面。
影響力 [編輯]由於中國移民海外嘅人之中,有相當比例來自粵語區,令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之中,其中一種流行語言。

而喺香港同埋澳門,市民日常交流,到學校教育、工商行業,到政府辦公、立法會選舉;到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大眾娛樂,都係主要用粵語,其次係英語。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同埋娛樂事業嘅繁榮,亦令到粵語嘅文化散佈到全世界。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