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旧文∶香港“民主派”介绍

??中评社讯 题:变了质的香港民主运动?作者∶刘乃强(香港),全国政协委员,时事评论员

??·香港“反对派”是争民主还是争政制发展主导权?
??·“泛民主派”的背後有无美英的努力推动?
??·“反对派”29234;何“逢中必反”、“逢董必反”?
??·殖民地专制的港督缘何高唱“还政於民”?

??最近由香港特区官员带头,把自称为「民主派」、「泛民主派」的议员们,正名为「反对派」。这一名称,将陆续在香港主流传媒中普及,因为他们多年的行径,都证明他们只不过是穿上印有「民主」两个字的T恤衫的反对分子而已。

??“反对派”与美英关系非同一般

??反对派的起源,要回溯到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後。这事件经香港传媒渲染,成了坦克屠城,把数百个熟睡中的和平示威学生全部辗死於天安门广场上,总共死人数千的事件。面对这 样的信息,港百万人上街,一方面表示极端的愤怒,同时也兔死狐悲,害怕香港回归之後,难保不会遭受同样的命运。这时候,香港的社会运动界,迅速产生了三个组织,分别是支联会(支持内地异见分子)、港同盟(政党)和职工盟(工会组织) ,形成了「民主派」的大联合。这三个组织人事严重重叠,这在後来大部份团体脱离了支联会之後,更加严重。几乎支联会的常委,曾经长期就是港同盟的中委;而职工盟的首脑刘千石和李卓人,在好一段时期,也是港同盟旗下的政客。根据公开材料,职工盟财政的可观部份,是来自美国「国家民主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简称NED) 。对此,职工盟直认不讳。

??香港所谓的「民主派」,就是在「六四」阴影底下,在反共、拒共的情绪中产生的。「民主派」的旗舰是港同盟和其後与汇点合并後的民主党,党魁是在社会运动之外从天而降,从来都与民主无关的英国御用大律师李柱铭。他公开宣称要「英为我用」、「美为我用」,实行「民主拒共」,「不怕做」。之後每逢中美冲突,包括美国炸我南斯拉夫大使馆、海南岛碰机等,他的回应永远都跟随著美国国务院口径,完全一致。回归之初,有一位美国女士离开了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挂在李柱铭议员办事处,免费全职为他工作两年。之後这位女士回国,当了新保守主义旗舰「新美国世纪计划」(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简称PNAC)的总干事,是鼎鼎大名的Ellen Bork。PNAC核心成员包括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全面入主布殊政府的军事、外交和国际商贸部门,主导有关政策。美国极右份子对民主党和李柱铭的厚爱,於此可见一斑。

??港同盟在开始时,囊括了除了汇点和民协之外的所有社运组织成员,纵使是汇点,连它当时的主席杨森也带了不少会员过档,他自己并且当了新成立的港同盟创会副主席。因此,从一开始,「民主派」就是一盘大杂烩,成员中间有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惟一的共通点,就是背後的恐共和拒共,以及公开的「民主」旗帜。在一九九一年首次立法局直选中,港同盟作为当时最有组织实力的参选者,於市民普遍处於恐慌和迷茫的心理状态中,在全部十八个直选议席中,以压倒性姿态,取得十二席,成为「民主派」的旗舰。在这旗帜之下,各级选举,「民主派」几乎战无不胜,占了三级议会中绝大部份的民选议席。甚至於一九九二年爱国爱港力量重组,创立民建联之後,直到回归前夕,一直都未能扭转这一面倒的局面。

??因为在九零年代初,经「六四」震荡之後,香港人心长期未能平复,中产阶级大举移民,趁香港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而加拿大和澳州等热门移民地区的房地产却处於低潮,新移民於两边的买卖都得益,「食息行mall(商场)」,优悠生活,移民遂成潮流。当时流行的说法是「有钱有办法,无钱基本法」,只有跑不掉的穷人才被逼接受《基本法》对「一国两制」的保障。当时港内的气氛,大都不相信中国能继续发展,更加不相信回归之後,真能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殖民地专制的典型代表
??彭定康竟然高唱“还政於民”

??英国末代总督彭定康於九二年来港就任三个月之後,便在十月初迫不及待的公布其既违是反《中英联合声明》、又是违反《基本法》、又违反中英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和谅解的「三违反」政改方案,通过代议政制,「还政於民」。

??由於「还政於民」这口号,反对派沿用至今,所以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背景。早在一九八四年,英国政府一方面与中国就九七问题进行谈判时,另一手推出「代议政制」白皮书,以标准的英式非殖民地化方式,「还政於民」,强调要建立「一个权力植根於香港的代议政制」。英国管治香港一百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由港督说了算的英式殖民专制统治,在中英谈判期间,却突然要启动民主,其司马昭之心,已路人皆见。对中国来说,英国於九七年要还政於中国,而不是像其他殖民地那样,直接还政给香港市民,让港人自决。中国从英国手上接收了政权,再通过《基本法》,授权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实行高度自治。因此一开始,中方已清楚表明反对英国在香港建立一个民主代议政制,以免香港发展成为一个权力来源植根在香港的独立政治实体。於中方提出抗议之後,代议政改一度急冻,至八七年再浮现,到九二政改的争论中,这 个主题更加突出。

??对英国来说,重要的是她怎样在非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益处,并企图透过一些表面上「还政於民」的措施,目的其实在於培植一些代理人,在九七後延续其影响力。对於中央人民政府,重要的是如何确保香港在名义和实质上都不是独立实体。在名义上,中国要从英国手上取回香港的主权,所以不容许「还政於港人」的非殖民地化企图。在实质上,香港要从殖民统治转为在中央人民政府之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对於中国来说,彭定康搞的政治民主化,目的在於妨碍中国政府对未来特区的控制。

??这种恐共、疑共、拒共、反共的情绪和九十年代初的政治气氛,就决定了当时开始进行民意调查有近七成港人,以及「民主派」一面倒地支持彭定康的政改。(两年之後,这支持度下降至两成五左右。)影响所及,九二年底,「民主派」大联合主流以外的汇点中,包括我作为会长的一批创会会员,便在这问题之上,与以张炳良为主席支持彭定康政改的主流分裂,集体退会。两年之後,汇点与港同盟合并,成为民主党。当时除了民协之外,一统「民主派」天下。

??香港政制进一步民主化,本来是本土民主运动的政治期望。在八十年代,民主抗争的对象是港英殖民政府、中国政府和本地的保守力量(包括亲中力量)。但是这次的民主化方案,却由殖民地总督作旗手,港英殖民地政府一下子变成民主推动者,而在政改争论中,「民主派」也由政府的反对派变成支持者。与此同时,在其非殖民地化过程中,为了维护其统治权威和认受性,在政治上采取了异常开放的态度,制订了比欧盟还要进步的《人权法》,凌驾在所有法律之上,并以此检查其他法律,是否有违《人权法》,大大开放言论自由,连黄色刊物也因而解禁,警权大削,更不在话下。在民生方面,彭定康政府在其导演的房地产泡沫中,财政充裕,采怀柔政策,大洒金钱,增加各种福利,以争取支持。这些多年来以争取本港民主和民生为己任的政治领袖,一夜之间便成为夕阳殖民政府的彻底 的忠实支持者。

??「民主派」主导的港英立法局,不但通过了支持彭定康政改方案的动议,更要求让他以香港代表身份,参与中英谈判,被中方指为「三脚凳」而拒绝。「民主派」更因而认定中国政府不听港人声音,反民主,更加深其对中国政府的成见。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二日,在中英还在谈判当中,彭定康单方面把政改方案刊登宪报,正式进入立法程序。当时的港澳办主任鲁平在三月十七日向记者宣布,中方会「另起炉灶」。十二月底,中方宣布按彭定康方案产生的香港三级议会於九七年将全部推倒重组。

??“逢中必反”的政治社会背景

??九七前夕,中方筹组临时立法会,「民主派」抱遗老心态,予以杯葛,集体不参选。至九八年第一届立法会选举时,才改变主意重新参选。选举结果,民主党再度成为立法会中第一大党。但是根据《基本法》规定,以及选举的安排,「民主派」在好一段时期已经完全没有执政的希望,所以更加变本加厉,在议会内外,都以“反对”为其唯一的任务,“逢董必反、逢中必反”。

??事实上,时至回归八年多之後的今天,恐共、疑共、拒共、反共的情绪,在部分市民之间,依然挥之不去。任何时候做民意调查,香港市民大概有四分之一认为他是香港人、一半认为他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国人,只有四分之一认为他首先是中国人。在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初游行之後,中大民意调查显示,香港有百分之廿二 的市民认为香港应该独立。这说明在香港,客观上亲中——反中主轴长期存在。这原因十分复杂,简而言之,外有冷战和国共斗争的背景,内有共产党多年错误的沉淀。之所以会延续下去,外有中美战略关系必有矛盾,美国对华必有抑制的一 类的背景;内有东西方、传统和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中间还加插特区政府的错失。

??邓小平看得很透彻,概括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制。这两制同属於一国之中,但你不要改变我,我也不要改变你。不过从单一国家的逻辑,资本主义的特区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的主体,但特区如有任何重大改变,社会主义的中央也要管,以免失控,妨碍资本主义这边的繁荣、稳定和发展,甚至对社会主义这边发生政治、经济和社会不良的影响。这明显不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反中这一边很不高兴,认为这是来自一个专制和不民主的中央政府的「鸟笼」,是一种压迫,并且缺乏安全感。

??回归之後,房地产泡沫爆破,并且立刻遇上了凌厉的亚洲金融风暴,进入了持续六十个月的特长通缩期。在经济不景当中,中产阶级最高峰期有超过二十万户负资产;失业率长期高企,至二零零三年八月达到百分之八点七 的高峰,失业大军超过三十万,而即使仍然保有职位的,除了公务员和公营机构员工之外,其薪水也大打折扣,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董建华政府处事拖拉,失误成了常态,市面不满情绪累积。

??於二零零三年初,沙士 (非典) 疫症蔓延香港,市面愁云惨雾,而政府谘询了近一年的《基本法》廿三条国家安全立法,也在「民主派」发动总攻击中到了立法会进行审议。七月一日,温家宝总理来港主持回归纪念,并且於上午签署了CEPA协议之後回深圳,下午香港便出现了声称有五十万人参加的大游行。这次游行的主题是反廿三条立法,实际上是全港反董的怨气大爆发,其中的口号之一是「争取零七、零八年双普选」。但是在游行之後,「民主派」却不断宣传五十万人游行要求零七、零八年双普选。

??香港《基本法》的附件一规定了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附件二规定了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两者都有条款说明,「二零零七年以後」的安排,「如需修改」,前者「须经立法会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行政长官同意,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後者程序一样,但只「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民主派」认为, 二零零七年的特首选举,和二零零八年的立法会选举,应该实行全面直选,而这修改程序,全部在香港进行,只须把结果报人大常委会「批准」和「备案」便可。换句话说,在香港政制发展之上,中央是完全被动的,而且基本上是没有权力的。理论上,中央有权不批准新的特首产生办法,但中央真要实行这否决权,推翻香港立法会三分之二通过的法案,和特首的同意的话,对立法会和特首,和他们所代表的市民的支持,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必会造成巨大政治危机。李柱铭更到美国宣传,香港的政制发展,只须在香港的立法会中通过一些程序性修改便成。有了这一法律「根据」,「民主派」更一再发动示威游行,要求零七、零八双普选。

??二零零四年初,特区政府成立由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负责的「政制发展专责小组」徵询香港各界有关普选行政长官及立法会的意见。

??释法明示香港行政长官及立法会选举办法的修改程序,须由行政长官提出建议後,再由人大常委会确定。香港行政长官据此於二零零四年四月十五日向人大常委会提交《关於香港特别行政区二零零七年行政长官和二零零八年立法会产生办法是否需要修改的报告》,人大常委会并於四月廿六日,决定香港二零零七年行政长官选举和二零零八年立法会选举均不实行普选,功能团体和分区直选产生的议员各占半数的比例维持不变,立法会对法案、议案的表决程序亦维持不变。

??二零零三年举办「七一」游行的「民间人权阵线」,於二零零四年七月一日再度举办游行,举办单位坚持当日约有五十三万人参加(但据各方面的点算,人数只有十多万,虽然客观来说,这也不是一个小数),沿途高喊「捍卫民主、争取自由」、「争取零七、零八年普选」、「还政於民」等口号。从这些举办团体 的口号,可以见到,「民主派」依然幻想「还政於港人」,建立「独立政治实体」,并且完全漠视人大常委会的权威决议,继续要零七、零八年普选。

??另一方面,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九日进行立法会选举,「民主派」在六十个议席中一共获得了廿五席,远远低於他们乘「七一」效应,要囊括立法会一半议席,达到「立会三十,香港新天」的目标。而「民主党」这旗舰,议员数目下降至九席,从立法会第一大党的地位,下降至民建联和自由党之後的第三位置,丧失了领导位置,「民主派」也从此演变为没有共主的「泛民主派」,除了民主党之外,还包括新兴的四十五条关注组、职工盟、前线、街工和民协等,以及其他独立议员,如陈伟业、郑经翰、谭香文、李国麟、郭家骐等。香港民意的逆转,至此已露端倪,但是「泛民主派」却完全没有觉察,只推诿於比例代表制的选举方法,对他们不利,以及他们在新界东的捆绑策略错误所致。

??值得指出的是,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四日,在立法会於十二月廿一日就零七年行政长官产生办法、零八年立法会产生办法表决的前夕,「民间人权阵线」所举办的游行,主席台上的口号除了依然是「捍卫民主、争取自由」、「争取零七、零八年普选」、「还政於民」之外,还出现了「共党必亡」等明显反共的口号,而开路的口号,则是挑战人大常委会决议的「争取零七、零八年普选」。这次示威,举办者坚持是廿五万人,但其他所有点算的结果,则全部只在五至八万之间,比前大降。所有民意调查,都显示有过半市民支持曾荫权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但亦有很大比例市民,希望尽早实行普选。民意的逆转和取向,已经十分明显。香港市民希望在《基本法》的框架之下,与中央对话,寻求共识,循序渐进地加速迈向普选。

??代表主流民意的新整改方案
??29234;何被“反对派”蛮横否决

??特区政府於二零零五年十月中提出的零七、零八年政改方案,即所谓「区议会方案」,是既符合人大决议,又顺应上述香港主流民意的要求的一个方案。根据这方案,二零零七年特首选举,在选举委员会形式不变的前提之下,选举委员会人数由八百人增加一倍至一千六百人 ;其中增加的八百个席位中,香港总共五百廿九个区议员全员出任。而区议员当中,有八成是由直选产生的。其他选举委员产生的方法,事实上亦大有调整空间。二零零八年立法会选举,在直选与功能团体议席比例不变的前提之下,各增加五席至共七十席。新增的功能团体五个议席,全归区议会,由区议员互选产生。方案中有争议的委任区议员问题,政府在立法会表决前作出让步,建议在两至三届,即八至十二年之内,全部取 消委任议席。

??这个政改方案,并不牵涉零七、零八年之後的特首和立法会选举,只是一个过渡方案。这个过渡安排,不管怎样看,毕竟也是向扩大市民民主参与、增加直选元素这 个方向发展。方案将全体区议员纳入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立法会功能选举新增五席都给区议会界别,使这两项选举的选民基础扩大至三百万人,囊括了所有合乎选民登记资格的香港市民,对香港市民要求更多参与这两项选举的政治诉求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方案最初抛出来时,「泛民主派」私下表示大有喜出望外之感 ;但基於习惯上的反对立场,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回应,初步反应十分混乱。但不久之後,有一个至今仍匿名的自称七十八岁的老人,掏钱在多份中文报纸刊登整版广告,问他有生之年能否看到普选。与之同时,天主教 香港区主教陈日君高调召开「政教会议」;民主党前党魁李柱铭和退休元老司徒华在内部大发雷霆不准妥协;而《苹果日报》的老板黎子英也高调喝令「泛民主派」统一於零七、零八普选旗帜之下,将廿五个「泛民主派」 立法会议员捆绑在一起,并定期为他们每一个人定「转 指数」。

??因此,在二零零五年十月十九日,「政制发展专责小组」发表《第五号报告书》,正式公布「区议会方案」时,「泛民主派」议员马上召开记者招待会,表示无法支持方案,因为方案没有列出普选时间表,而且方案允许委任的区议员加入扩大後的选举委员会。

??李柱铭批评政改方案「带我们绕圈子」,「并不是前进」。民主党另一个前主席杨森说,政府的计划是不能接受的。「根本没有妥协的馀地。这是政府对民主诉求采取的拖延政策,所以全部九位民主党议员将会投反对票。」民主党主席李永达强调,方案的每一个内容都未能满足民主党的要求,故民主党会坚决反对方案。并表示「假如再有几万人游行,政府就要因此而负责。」四十五条关注组的余若薇质疑,「区议会方案」名义上要维持均衡参与,但实际上却在维护小圈子选举。

??更耐人寻味的是,对「颜色革命」特别有经验,二零零五年八月份才履新的美国驻香港和澳门总领事郭明瀚(James B. Cunningham)也即时跳出来批评改革方案。「很多香港人与美国政府相信,普选的目标是可以在下一轮的二零零七 年行政长官和二零零八年立法会选举中达到的。」这一观点,他在十二月二十日美国商会午餐会的演讲中再次重覆。香港的政改,竟然要美国政府一再说三道四,而且还根本视人大常委会的释法和决议如无物。

??“反对派”并非29234;了争民主
??而是政制发展主导权

??很明显,「泛民主派」同样无视人大常委会的释法和决议,他们恃仗只须二十票,便足以否决政改建议;而他们在捆绑之後的廿五票,则更还有五票可以「转 」而无损其目标的安全系数 。反对派实际上乘机骑劫了这议题,根本不谈有超过一半市民支持的「区议会方案」的内容和如何修改,坚持底线是零七零八普选。他们要求一个普选的时间表,而这时间表就是二零零七、二零零八 年实施双普选。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於十二月十六日南下深圳与包括「泛民主派」立法会议员在内的各界开座谈会,明确表示中央很清楚香港民意既想通过「区议会方案」,也想有普选路线图时间表,这两者毋须捆绑在一起,先通过「区议会方案」,再从容讨论时间表路线图。而由特首曾荫权亲自主持的「策略发展委员会」属下「管治及政治发展委员会」也已经早在十一月廿八日开了第一次会议,并公开宣布定了在二零零七 年初就普选时间表路线图提出报告。

??很明显,「泛民主派」争的不是民主,他们争的是香港未来政制发展的主导权。他们很清楚,只要「区议会方案」一通过,讨论以後政制发展的主导权就在曾荫权政府手上,而这恰恰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状态。之後的发展,大家都已知道∶「泛民主派」於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廿一日晚,同样以廿四票反对、一票弃权,把特区政府提出二零零七年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和二零零八年立法会产生办法否决了,香港政制在未来七年,要被逼原地踏步。

??从「民主派」到「泛民主派」,他们以十多年的一贯作风,向香港市民强烈的表达,他们不是什麽民主派,是赤裸裸的反对派。这一股以憎恨和害怕共产党情绪为出发点,幻想以民主政制 做隔离手段,与美英势力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反对派,不但不是民主派,更是破坏香港民主正常发展的力量。不过不管怎样,经过最近一役,他们在市民之间已经丧失威信,因而失去以後政制发展的主导权。反对派否决了政改方案,香港的民主化反而走上真正植根於中国和香港的政治现实,和长远的愿景和利益,并少受外国势力左右的康庄大道。

??(全文刊载於《中国评论》月刊2006年2月号,总第98期)

所有跟帖: 

文章太长,帮你归纳总结一下(原文最后一段) -弱智社民联- 给 弱智社民联 发送悄悄话 (468 bytes) () 02/26/2009 postreply 19:37:30

縱容議會暴力升級 葬送議員香港形象 -弱智社民联- 给 弱智社民联 发送悄悄话 (2111 bytes) () 02/26/2009 postreply 22:10:4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