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口研究报告?先看谁写的和作者是否得益.
通常报告都是以一个很简单的教育程度作为人口质素的指标,因为该指标客观,容易测量.
拿香港人口教育程度低作为争取利益的理由早就成了教育届的常用武器.政府拨款拿到了,涨教师的工资.教育届从中得益.
你可以预见所有的报告都会尽量夸大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报告的作者就是想让政府多给钱.
怎样定义人口素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健康,年龄分布,职业教育等因素是不可能以一个指数代替.
但是,教育的钱如何分配?投入到中小学,幼儿园,还是全花在大学世界排名榜上?说到这,我又不得不说了,香港八大校长都是捞钱不干事的.如果大学是上市公司,他们的年度报告没有一个PARTNER敢签.就去年八月,雷曼事件导致数所大学的财政储备少了十亿9每所平均).原来大学财务部是隐形的雷曼苦主,买的不是迷你债券而是正常面值的雷曼债券.但是,校长们都不愿把期后事项纳入本年的报告.看,钱就是这样被花掉的.
以我的观点,教育适可而止就对了,不要让社会感到尴尬就行了.在美国,汽车工人和长途货车司机挣的钱有十几万USD,也不需要很高的文凭.非要拿个哲学PHD,在小学校教书,拿着3-5万天天哭桑.这就是我说的令社会感到尴尬的例子,何必?
在香港二十几年,我面试了一代又一代的应聘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教育水平的趋势."看,教育经费的钱就是这样被花掉的."这是我每次REJECT一个面试者之后说的话.
同时我也反对有了文凭就应该拿多些钱的观点.说到底,要看这人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而不是他/她读了多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