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我自学中医的体会及感想

来源: 2021-07-28 10:48:35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这几天发了几个自己印象比较深的医案,承蒙网友关爱,在这先谢谢大家。有网友给我发私信咨询怎么学中医,还要拜我为老师,这可不敢当,我也是一个中医票友,谈谈体会还是可以的。但我觉得个人的经历是不可复制的,只能聊以参考。

我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开蒙用的是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上小学前除了红楼梦,其他都看过了,还能给别人讲。除此外,我对医学特别感兴趣,不论中西医,也特别喜欢帮助别人,觉得帮助别人会给我带来快乐和成就感。再加上从小学到中学历届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对我来说,我看古籍就像看通俗小说。据说黄帝内经和伤寒金匮很多人看不懂,但对于我好像不是那回事,觉着很顺口。平时也喜欢看偏方之类的,但从没治过病。

真正想学中医是从零二年老父亲晚期肺癌过世后,后悔彷徨交织在一起,因为没有看到父亲最后一面,我直到现在有时半夜醒来,还会想到父亲承受放化疗的巨大痛苦和折磨,成麻袋的中药制剂,以及胸腔积液造成的只能半躺睡觉,我就会泪流满面,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我从那时开始着重寻找有系统性的中医治疗方法,力争不让家人重走父亲的治疗之路。我很幸运地听到了曲黎敏先生的讲座,从讲座中知道了中医有一部书叫伤寒杂病论。我到现在仍然称呼曲黎敏为先生就是因为她是我中医之路的指路明灯。从此我购进大量有关伤寒论的书,还有一些中医名家的医论集等,之后觉得只看注释临床用处帮助不大,又购进数十册名家医案,老婆抱怨家里成图书馆了,不要再买了,我还在陆陆续续买进新出版的一些后起名家的书。但在我断断续续的阅读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伤寒论注释书,引用的都是历史上有限的几位伤寒大家,很少注家自己的观点或临床体验,我读后感到很失望。并且大部分的注家都以脏腑经络为主,辩证过程有时看得我很迷惑。我望着满满的一书柜的书,思绪万千。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有人提到胡希恕老先生的伤寒论讲座特别实用,但还没出版,只有音频。我就下载开始听。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于是开始关注其他专讲方证的伤寒家,当然脏腑辩证带我入了中医的门,对我也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谈谈一些体会

我觉得要想学中医,离不开三个条件。一是自己的学习欲望或者源动力,二是家人的支持,三是朋友的支持和理解。我觉得缺一不可,尤其是后两个。我有朋友是中医爱好者,买了一些饮片在家备用,结果太太不支持,他也没有机会实践,就此罢手,只停留在理论上。从朋友那可以拓展实践技能和视野,毕竟家人得病的几率有限。

再有,学中医是个苦差事,当别人花天酒地,出入饭局,赏花弄月之时,我们中医人埋首古籍,青灯长卷,耐得住长夜寂寞,对自己的意志力是个考验。但当有所成之时,喜悦情不自胜。

研究伤寒的有不同流派,好像疗效都不错。脏腑经络派最有名的是北刘,刘渡舟先生,辽宁营口人。他的讲座是我伤寒的启蒙教材。视频就不推荐听了,因为刘老口音太重。如对脏腑经络感兴趣,可以从刘老的讲座入手。刘老能背医宗金鉴。不过刘老在晚年时也转向方证相应。方证派首推胡希恕老先生,辽宁沈阳人。他的讲座是我一直温习的教材。近些年的体质论黄煌先生也是基于胡老的方证。易演伤寒代表人物为李阳波先生,可惜英年早逝。其他派别不太了解。

再谈谈我读过的关于伤寒的书籍和伤寒大家。刘老和胡老的就不说了。日本汉医吉益东洞的药证,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大冢敬节的汉方临床三十年,矢数道明的汉方临床解说都不错。国内有不少伤寒大家,民国的陆渊雷先生伤寒金匮释义,曹颖甫先生的伤寒体用,陈逊斋,汪莲石,俱是名家。现当代,上海的姜春华先生是伤寒名家,截断疗法的创始人,山西四大名医中的李翰卿先生,门纯德先生,刘绍武先生,各有特色,李翰卿先生的经方小剂,门纯德先生的当归四逆汤治脉管炎,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说。湖北的李培生先生,南京的陈逸人先生,两广的陈伯坛,黎庇留,山东的李克绍先生。其中门纯德先生的名方广用我已经看过三遍了。

关于后世医家的书,很多人推崇的黄元御四书,也看过,用过其中的方子,疗效没那么神奇,不过已故陕西名医麻瑞廷先生专用黄元御的下气汤加减治癌症,名噪一时。张锡纯参西录也看过,方子也用过,疗效也不是很好。医宗金鉴伤寒部分大致看过。扶阳派的郑钦安医学三书,专以五行脏腑理论治难病的山西朱进忠先生,朱老先生是李翰卿先生的弟子,他的弟子整理过一本书叫难病奇治,全是现代医学搞不定的顽疾,朱老药到病除。

关于医案集,我比较喜欢看医案,尤其把自己带入到里边去体会。我一般看伤寒名家医案,试着理解用药规律,把医生换成自己,看自己出方和名家出方有什么不同。如果是其他医家的医案,就试着自己出经方。用这种方法,就能看到伤寒家出方和其他医家出方的不同。由此,当我看河北李士懋先生的临证一得集和汗法发微时,明显感到李老出方效果一般(个人感觉,没有贬低的意思)。岳美中先生,人称经方家,岳美中医案集里出方很少经方,自己组方偏多,跟民国恽铁樵相似。我看了不到一半就放下了。现代的中医临床医案基本上没法看。

关于伤寒论版本,我还是推荐宋本明赵开美刻,八九年北中医钱超尘先生与刘渡舟老先生携弟子裴永清,学生郝万山,校注了新一版伤寒论,以宋本为底本,是权威本。还有一本新伤寒论校注,主编者为姚廷周,是以桂林本为底本,以宋本,康平本和唐本为参考,我觉得也不错。当然,桂本据考证,是伪本,因为出现了好多文献不支持的早于汉代的内容。但它只是个完善本,那些东西不看就行了,并且文本下注释了各版本的不同。康平本最简单。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就像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所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宋张载有句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只是个中医票友,非大学问家,余生但愿”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为往圣继绝学“,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