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医生需要有仁心,孙思邈在《论大医精诚》中对医生提出“先怀大慈恻隐之心,誓急普救含灵之苦”,还有“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等

来源: 2020-07-27 17:00:2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所以很多学医的人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让自己有一颗济世救人神圣的心,但是仁心做到什么程度,没有人说没有人教,全凭自己把握,世人眼里必然是越仁越好,圣母一样,医者也许是同样认为。

看过一个例子,有个以前是儿科的,后来不做了,她就是看见小孩死了,家长哭,她也感同身受,跟着哭,最后做不下去了,她这就是Sympathy同情。更多的人是Compassion(悲悯),这在我看来最接近仁心。医生对病人痛苦感同身受,拼命想改变挽救,(我不太讲得清这点,总之做过了,)表面上看起没有问题,甚至好像看起来更高尚,事实上不切实际的,是不职业的,伤身的,Empathy(共情)是:对他人的情绪可以感同身受,但又客观提出建议、指点时也很注意界限,也就是说治疗有个极限,你是需要感受到病人的情绪,给出能给的建议,就到此为止了。不能在感情上投入太多,复制了病人的痛苦无助和绝望,和做太多personal的建议。好一点的结果只是病人不领情,坏的结果是身心俱疲,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