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老年痴呆的认知和思考

来源: 2020-04-04 19:47:4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小时候就听姥姥说过,有些老人刚吃完饭就抱怨家人没给饭吃,觉得很是怪异。后来得知老公的姨婆得了老年痴呆,才渐渐对这个词注意起来。

我真正接触的第一个老年痴呆病人是我妈妈。因为不常回去看望,只是听哥哥姐姐说,老妈现在做事丢三落四!煮个鸡蛋,竟然能够把水熬干,把鸡蛋烧黑。微波炉热饭,摁了30分钟,自己还奇怪怎么转这么半天也不好?

没办法,只得给老妈找了一个全时保姆,尽管她一再反对。2015年年初,老爸去世时,保姆苗姐已经照顾他们三年多了。苗姐非常耐心、大度,比我跟我姐这两个女儿还强。

2015年夏天回国,很多字老妈都不会写了,但还能记录吃药、打针(她有糖尿病)。所有的东西都包起来存放,找的时候打开,不是要找的就再包上。 我鼓励她做填数游戏,结果连规则都说不通了。我觉得她应该已经是老年痴呆,只是还不太严重。

2016年1月底,接老妈来美国养老,看着她们远远地从机场走出来,没有觉得异样。但当我看到姐姐弯腰低头给老妈拉羽绒服的拉链时,顿时体会到老妈已经不是半年前的状况了。

老妈已经不会用微波炉和炉灶,咖啡壶做热水就更不用提了。不认识走针钟表,只能读电子表。已经不是提笔忘字了,而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吃药、打针的时间、药量记录也是零零落落,随便找张废纸、信封,写完摞在一起收着,下次继续找纸片。不过跟我聊天说话时,如果顺着她的思路,逻辑条理上还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我查了一下网站,这个算是病症的中期。

老妈在我这里生活了7个月,意外事故去世时,她已经不会自己穿衣服、不记得自己是否吃过饭,也不认识所吃食物。明显感到说话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时常处于焦急烦躁的情绪中。

我是小心翼翼自保型的人,看到妈妈这个状态,自己心里也是惴惴不安,生怕自己将来过早中招,于是就上网查看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怎样做能够缓解和预防。我觉得这个网页比较全面:https://www.alz.org/alzheimers-dementia/what-is-alzheimers 

症状诊断: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和各类大脑造影来诊断病症发展阶段。我对这个不关心,老年痴呆就是个大脑退化,做事能力丢失的过程,和小孩的成长过程相反,最终会什么都不懂,大脑一片空白。我有俩娃,他们怎么一步步成熟,老年痴呆症就怎么一步步倒退。

发病原因:
至于怎么发生?大脑为什么会萎缩和退化?目前还不清楚。从统计数据上看,年纪轻的病人多是由于基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老化,大脑萎缩也越来越严重。美国85岁以上的老人50%都是老年痴呆患者。

医药治疗:
目前没有治愈方法。所谓延缓病情发展速度的药物也没有什么确凿的疗效,因为每个病人的发展速度本来就不一样。

护理方法:
网上有很多的建议,我没记,因为有了养娃经验,直接挪过来用就可以了。我的原则是尽量遵从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尽管有些可能貌似不合理,只要没有生命危胁,尽量满足病人的愿望,让他们开心快乐。不过这个不容易做到,衡量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就看自己的亲子关系是否和谐,生活是否喜乐平安。

我妈有糖尿病,不能吃太多的甜食。她头脑清晰的时候自律很强。现在像个小孩子,已经认不得吃的东西,只知道是否好吃,这种状况下我不忍心让她继续吃糠咽菜。跟姐姐商量后,决定放开她的饮食选择,尽量做点可口的,当然,糖量和食量我尽可能合理地控制。
Being Mortal里有研究数据:两组老年人,一组自己掌控,想什么时候起就起,想什么时候吃就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另一组则有专业医护人员,专业营养师和健身专家来制定饮食搭配和起居健身。结果,半年过后,自控的人反而比专家组的人身体健康状况好。

另外,我也不倾向去用很多的新鲜事物来刺激老年痴呆患者,试图培养他们的能力。孩子是人生中学习速度最快的阶段,所以要不断的接受新鲜事物,扩充认识范围。而老年是一个退化的阶段,和小孩子成长方向相反,应该是尽量保持日常生活规律,过多的新鲜事物可能更导致他们忙乱无助、惶恐不安。而这种不安的精神状态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加剧恶化。

预防:
如何从生理机能上预防,基本上没有招,除非能让人永葆青春。不过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据观察,人到老年时,如果身边有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人,这种人不容易得老年痴呆。

我爸去世时81岁,但他没有什么老年痴呆的症状,不过我爸的生活非常简单:早晨起来吃早饭,然后拎着小板凳到外面晒太阳,跟过往的熟人打打招呼聊两句;中午回来吃饭,睡午觉,接着拎着小板凳出去晒太阳;晚上回来吃饭,看电视,洗漱,睡觉。其余的家事都靠老妈。而老妈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儿子、女儿有各自的家庭和事业,都不在一起生活,谈什么依靠!保姆苗姐善良、细心,但毕竟是外人。所以老妈一直都得自己撑着。

还有一个明尼苏达教授对的修女生活的调查研究报告:https://www.apa.org/pubs/journals/releases/psp805804.pdf ,网上、微信群里见过,相信不少人也知道相关的信息。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的意念密度越高,心态越是积极乐观,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就越低。“意念密度”的简单衡量方法是计算每10句书面语言里能够表达的观点数量。就是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过我是从另外一方面考虑的。修女是把自己的身心全部献给神的人,她们的人际关系相比在红尘中摸打滚爬的凡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没有家人的纠结牵挂,没有职场的尔虞我诈,只是全心全意地服侍神。物质世界中,她们衣食住行简朴,日常生活中相互照顾。精神境界上,她们追求博爱平等,有着一个可以完全信任和依靠的神。应该算是无忧无虑、喜乐平安。

还有不少文献里讲,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训练大脑能力,开发潜能,防止老年痴呆,这个观点我不大相信。我妈从来没有停过学习:年轻时课业成绩好,而且唱歌、跳舞。钢琴、风琴、口琴、笛子什么的,都能弄出个小曲。结婚生子后自学裁剪缝纫,结果全村人都来找她做衣服。快退休了,又开始做后勤、采购、管账。退休后去亲戚的旅馆饭店帮忙,学习商业会计。和年轻人一起考会计证,不到一半的人考过,她是其中之一。年纪再大,不到处跑了,在家里也是种花、种菜、研究菜谱,报纸、杂志从没断过,结果到头来也没有逃过老年痴呆。反观我爸,没见过他学习什么新东西,就吃那点数学老底。退休后也是给孩子们补习数学,到头来也不见什么痴呆。

大脑的结构、运作:
大脑有脑细胞,脑细胞有探出的神经元,我们的思维、记忆活动,都是靠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来完成的。不少文献说,通过加强训练学习,我们可以增加神经元的数量,人脑的潜力无穷。但我还是认为大脑的功能是有限的,毕竟它的体积有限,浑身是铁又能撵几根钉!所以我相信一个人可以储存的信息一定是个有限值,当然,每个人的容量不一样。而且,人在正常健康情况下,大脑的存储信息可以不断更新换代。就像计算机硬盘,可以刷新、改写、升级。

假设一个人的大脑可以存储100件事,生活中需要做10件事,那么每一件事就有10个存储的空间。但如果生活中需要做100件事,那每个事情就只有一个存储空间。当大脑萎缩,存储量消失了一半儿,只做10件事的人,每件事还有5个存储空间。而做100件事的人就已经丢失了50个功能。难怪有人说,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得老年痴呆。

当然,这个只是我自己的猜测、推想,没什么科学根据。不过根据有限的病例,我发现不同的老年痴呆患者,消失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我妈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不会穿衣服,不认识所吃的食物,但是她竟然可以通过微信视频,认出半年多没有见过面的女婿。而一个朋友的父亲,已经不认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但能够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尽管不知道应该穿多少。经确认,朋友的爸爸年轻时参军,一直注重保持整洁的形象。而老妈,一直教育我们要注重内在美。

由此我得出一个不成熟的结论:我们最在意的观点,在大脑里就会占据最多的记忆空间。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这么难来改变“学习成绩很重要”这个观点。我们的前半生一直被叨念着,后半生则是一直不断跟自己的孩子叨念这个观点。

具体预防行动:
物质世界中尽量做减法,精神世界上要学会放下执念。

针对修女们的研究报告提到的意念密度,我觉得这个有太多的先天成分,不是后天想提高就可以提高的。积极乐观心态倒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改善。更容易做的可能就是精简生活。这个只是我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

  • 衣:只购买少量的衣服,尽量穿脱比较方便,式样类似。穿好后照照镜子,看看是否整齐干净。
  • 食:尽量使用简单的食物加工方法,营养均衡,花样不要太多。多吃些油脂,大脑需要很多磷脂来维持它的生理机能。我基本上以吃素为主,外加坚果补充油脂。
  • 住:房间不要太大,东西不要太多,日常用品尽量简单、原始。
  • 行:做事时,比如穿衣洗漱,多专注这些动作过程,希望能够在大脑里留下的储存点比较多,将来有些脑细胞死亡,或神经元断链,功能不至于很快消失。

如果察觉到自己老年痴呆,不要太过否定、纠结、沮丧,负面情绪里,自责对身体的伤害最严重。接受现实,接受他人的照顾,享受有限的生命时光。当然,这些观点需要我们在年轻时就修炼到位,等痴呆了以后,恐怕就没有足够能力来改变固有观点了。推荐以前的一篇文章:成熟阶段:从 “三十而立” 到 “六十耳顺”

最后还是想要强调一下,案例有限,能力有限,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认知和思考。

我说说,你看看,挑着信,试着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