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什么是"上火"?
【什么是“上火”?】
那些动不动就“上火”,动不动就吃寒凉去火药的人,为什么其火总也清不尽呢?而且越服寒凉药,其“上火”越顽固呢?
生活中我们理解的“上火”,其本意是体内有热气。所以吃了某些含热气的食物就会咽喉疼痛、长痘痘、牙龈肿痛,这是因为食物中的热气进入体内,散发于外,表现出来的即是“上火”的症状。所以,我们才会去用些清热降火的方法,以去除体内多余的热气。
可是,那些越去火越容易“上火”的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吃寒性食物也会长痘痘的现象又怎么解释呢?
若把“上火”看成是真的有火,肯定不是这么回事。关于“上火”,我们肯定没有正确地理解它的含义,以至于普遍应用寒凉去火的方式也并没有真正让我们摆脱“上火”的困扰。
事实上,人们普遍认为的“上火”并不是实火,临床上我们常见的“上火”见于两种情况:或阴虚于下而阳根不固;或阳亏于内而相火外腾。
中医认为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当体内阴虚,则依附之阳相对亢盛而浮于上,所以表现出了“上火”;相火藏于肾水之中,肾水温升而能生木,相火只有下藏才能温肾,如果相火不安于位而上浮,即是失其位,表现为“上火”。此两种原因导致的”上火”都为虚火,而非实火。
关于阴虚,我们可以理解为阴液的亏虚。津液是人体阴液除了血液外的所有水液的总称。由于热性的食物耗伤了人体的津液,导致阳气相对亢盛,会出现”上火”。而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中焦的运化而来,这个运化是阳气的运动,亦称为气化。喝到肚子里的水不能等同于津液,只有通过脾阳的运化,才能变为人体有用的津液而发挥濡养作用。所以说,津液的化生离不开脾阳的运化,阳气是动力,是生机的根本。故说,一分阳气,则是一分生机。
阴虚可以短暂地存在,而不能独立地长期存在,只要正常摄入饮食,脾阳不损,即能化生津液。关于阴虚导致的“上火”,滋阴药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前提还是要在脾阳不损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实际上有没有真正的“上火”呢?当然有,真正的上火表现为小便灼热,口渴饮冷,此时稍微用点苦寒药就好了,不需治疗数月数年。而对于临床上大部分的“上火”来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