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叶正兴) “我国房颤患者对抗凝治疗认识远远不够,甚至还谈不上误区。”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澍主任表示,我国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现状不容乐观,比例仅10%左右,远低于欧美国家。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率较低,是目前我国房颤卒中预防面临的主要问题。
日前,为提升我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在2018中国脑卒中大会上正式启动了“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建设基地项目”,同时公布首批100家“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建设基地”医院名单,这些医院可为患者提供更规范的心源性卒中防治方案。
血栓分“红白”,红血栓引发的脑梗死更凶险
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有800万房颤患者,随着老龄化加剧患者人数不断增多。数据显示: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比常人高出5倍;20%脑梗死是由房颤导致,且致残率与致死率更高。
脑梗死,是由于血栓阻塞脑血管造成脑组织坏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涛医生介绍,血栓其实分为“白血栓”与“红血栓”,红血栓类似我们吃的毛血旺中的“血豆腐”,通常是静脉系统中形成的大块血栓,以红细胞为主要成分,肉眼观察为红色;白血栓则像钢筋筑起的笼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血小板凝聚在斑块碎片周围形成小血栓,肉眼观察为黄白色。相较而言,“红血栓”导致的脑梗死危害更严重。
预防红血栓要用抗凝药,预防白血栓才用阿司匹林
预防脑梗就吃阿司匹林?这个观点要改改了。2016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抗凝治疗指南和《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2017)》中,都明确提出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脑梗预防。
张涛医生强调,预防红血栓应降低血液凝固程度,要用口服抗凝药;而预防白血栓,应该减少血小板聚集程度,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等。而华法林作为传统口服抗凝药物,与多种食物和药物有相互作用需频繁监测,很多患者常不能坚持使用,影响治疗效果。对此,张澍教授认为,多项临床试验证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能弥补华法林不足,使患者卒中、颅内出血以及死亡风险均显著降低,同时具有使用方便、起效快、安全性良好等突出优点。房颤患者可考虑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卒中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