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某医学院录取医学生的时候会淘汰感性的人,你认同吗?(ZT)

来源: 2016-05-28 14:08:4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国外某医学院录取医学生的时候会淘汰感性的人,你认同吗?

 

上医学院预科的时候和面试官扯蛋,问到比如说一个人很有爱心,很有医德的时候面试官很直接的说医学院不需要有爱心的医生,因为他们思考不用脑子,会造成错误的判断导致医疗水平和治疗率下降,而理性,用脑子思考的医生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救活很多会被自以为很有医德的庸医害死的病人。他还举了个例子,好像是非洲得了疟疾的小孩到医院通常第一件事是补水,有爱心的医生经常因为形势紧急,感性战胜理性,直接给小孩打补水针(Bolus),结果一个非常大的研究发现慢慢的打吊瓶补水,疟疾儿童的死亡率会降低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几百万非洲得到的疟疾儿童,会有好几万因为医生的爱心好心办坏事,治死了。所以说,你对国外医学院不收有爱心,有医德的医学生有什么看法?
 
作者:银闪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962839/answer/9814272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光是国外,国内也会,但并不是在录取医学生的时候,而是在工作以后,负责淘汰的人也不是老师,而是患者。

我曾经带过一个声音娇美,模样可爱的萝莉住院医,这是个细心温柔的妹子,说句女孩子不爱听的话,在做女人这方面,很多女大夫跟她比起来就是男举重运动员。不过这个姑娘干了3个月,脱坑了。原因是她觉得自己一直在受折磨,因为她总是细致入微地回答患者的一切问题。注意,是一切问题,每次收病人都得用2个小时左右时间问病史查体,每次查房时,她自己的那3个病人都得用1小时以上,这导致她每天都是在10点以后下班的,不过她很情愿加班,而且她很感性,会为病人痊愈出院而与病人庆贺,会听患者悲惨的患病经历而满面愁容,坦白说,大部分她管的患者还是比较满意她的,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大夫很有医德?她的痛苦一定是科室同事羡慕嫉妒恨,集体排挤她导致的吧。
然而并不是。下面我就说说她的痛苦。
1、她的患者并不是她治好的,事实上她根本就没有对患者进行过有效的治疗。每个医生都知道,接诊住院病人时,问病史查体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与患者很开心聊上俩小时,患者是满意了,但是后面的事情都耽误了,因为你不能及时给患者安排检查和治疗,而护士就必须等着你,既不能去取药,也不能准备治疗,等你聊爽了,回来开医嘱时,你会发现聊的内容太多了,很多地方已经记不清楚了,所以很有可能在上级医师问你这个病人特点时,你会对很多地方模棱两可。所以,在我刚开始带这个萌妹子的时候,我只敢让她管新病人,并且,在她“聊天”的时候,她的开医嘱工作,是我替她干的。
2、由于与患者关系过于“亲密”,导致她的日常工作随时被打断。因为患者觉得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有医德”的姑娘,不管谁来探视,都要好好夸赞一番,然后患者家属就会跑到办公室来找她再仔细了解一下“患者病情”,我仔细观察过,她平均每个下午,1点到5点之间至少得与患者家属解释4次病情,每次至少20分钟。频繁的打断使她的工作总是出错,这些错误不但导致她的工作效率低,也导致护士的工作很难做,因此导致很多护士都很反感她,而极低的工作效率也让科主任对她意见很大,认为这个大夫没有计划性,缺乏时间观念。这让她感觉自己对病人的一腔热血得不到同事的认同,使得她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适合干这行。
3、最让她痛苦的是:有些患者也不理解他这样,甚至会投诉她。而这也是导致他脱坑的最关键原因。有一次,她管了一个尿毒症心衰的患者,是个17岁的小姑娘,虽然只有17岁,可是已经有5年的血液透析治疗史了,是个“老病人”,我们这位萌妹子在问病史的时候,一直在安慰这个病人(其实她是在安慰她自己),最后居然一遍接诊一边落泪,等我被病人家属叫道她那时,发现患者在床上坐着喘,她在床边哭的梨花带雨,而患者的妈妈在一旁跳着脚骂她,说她是庸医,解决不了问题就会哭,简直是丧门星之类的。于是我只能让她先去值班室平复一下情绪,自己指挥护士抢救心衰,安抚家属。等我把一切搞定后,我问她怎么回事,她哭着对我说,患者家属对她爱理不理,患者本人太憋气了无法配合她问诊查体,她本身就很担心患者,又很着急想赶快让患者不痛苦,所以就急哭了。我问她,那你为什么不让患者先吸氧呢?她说一着急就忘了。要知道患者家属再说她是庸医时,第一条理由就是“我们孩子都憋成这样了,连氧气都不给接。”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一切感情,都必须要受自己控制,当一个医务人员认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时,应该主动的回避患者。这种情况在医院很常见,很多护士的输液扎针手法很高超,但是她们大部分都不会给自己的孩子扎针,因为她们下不去手,所以一般都会找其他人给自己的孩子扎针输液。很多外科医生,在自己的至亲需要手术时,都会找其他外科医生来主刀,也是无法保证自己能冷静的处理术中的情况,当然我并不是说医务人员都应该是冷血动物,他们还是要理解患者的痛苦的,这是一种什么养的状态呢?就是医生只能把自己想象成患者本人,想着如果我得了这个病,应该是怎么难受,该怎么治,什么时候能好,想听到医生说什么。除此之外,不能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任何一个至亲挚友,不能想着他有多痛苦,他会不会死这些东西。

最后,我想告诉题主,患者眼中的“医德”一定是建立在熟练,可靠的专业表现基础上的,而不是空洞的,苍白的安慰,任何脱离了专业技术的“医德”都是不会让患者认同的,别以为“总是在安慰”就意味着安慰最重要,事实上,“安慰”只是一个医生在做了能做的一切后,仍然不见病情缓解而采用的最后的无奈的手段,如果什么都没做“就总是在安慰”,下场就会像我带的那位萝莉一样,害人害己。好心办坏事。

更新:
这姑娘后来辞职去了一家外企做销售工作,凭着平易近人,热心和不俗的样子,很快混的风生水起,不过她虽然离开医院,但是还是怀着一颗热爱医学(sheng)的心,所以一有空就会回我们科联络感情,其实,我们科里的每个人都看的出来,她对那个曾经在她痛苦无助时,帮她写病历,开医嘱,安抚护士,处理患者问题的高年资住(dan)院(shen)医(gou)有着大于友情的感情,而这个住(dan)院(shen)医(gou)肯定也早就对人家有意思,后来两个人当然是终成眷属,在婚礼上,她对她的爱人说:“还记得吗,当年我离职时告诉你,虽然我不做医生了,但是将来我还是会穿着‘白衣’和你站在一起的,因为每次你站在我身边,我都有着很踏实,很安全的感觉。”

本来想放张图的,但是我请示了当事人,她说自己现在太丑了,就不吓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