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唐朝,胡饼改名为月饼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但是,追溯月饼的历史,还在更早的时候。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唐朝,胡饼改名为月饼,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认为月饼最早出现在唐朝。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此后,月饼的名称在古籍中屡有可见。北宋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记载:“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祁启萼的《月饼》诗则点出了月饼命名的取义,诗云:“中秋节物未为低,火烘罗罗出斧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