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头部受伤后 要警惕“慢性硬膜下血肿”

来源: 2025-11-27 15:17:25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那天七十五岁的丛大爷像往常一样打理着他的花坛。不慎之间,他的头被一个铁架子碰了一下。当时并没有太疼,他和家人都没放在心上。然而,几周后,家人渐渐察觉出不对劲:一向稳健的丛大爷走路开始迈起了小碎步,甚至偶尔会憋不住小便;更让人担心的是,他变得健忘,反应也有些迟钝。好在家人警惕性高及时将丛大爷送医。头部CT检查后,真相大白——“慢性硬膜下血肿”。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磕碰,竟在大脑表面与硬脑膜之间,悄然积聚起一个“陈旧”的血肿,压迫着大脑,引发了那些类似痴呆的症状。万幸,经过一个钻孔引流的小手术,淤血被清除,丛大爷住院12天后便康复出院,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丛大爷的经历并非个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在老年人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潜伏特务”。

 

一,什么是慢性硬膜下出血/血肿?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大脑表面血管发生的一场“缓慢的渗漏”。我们的大脑表面覆盖着一层坚韧的保护膜,叫做“硬脑膜”。大脑与硬脑膜之间,有一些大小不同的“桥接静脉”,将大脑的静脉血引流到心脏。当头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大静脉破裂,会导致急性、大出血,血块很快压迫大脑;症状表现明显。但当头部受伤后导致一些脆弱的小静脉被撕裂,血液慢慢渗漏出来,积聚在硬脑膜下方的空间里。之所以称为“慢性”,是因为这个血肿的形成过程可以非常缓慢,受伤后症状不明显,通常在受伤后数周甚至数月才逐渐产生症状。在这段“潜伏期”里,渗出的血液和其分解产物不断累积,最终压迫大脑,引发各种问题。

 

二,为什么老年人是“重灾区”?

 

1. 大脑萎缩: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大脑会像干瘪的水果一样自然萎缩。这使得大脑与硬脑膜之间的空隙变大,那些桥接静脉被拉伸得更紧、更脆弱。

2. 血管脆弱: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变差,更容易破裂。

3. 用药影响:很多老年人因心脏病、中风等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俗称“薄血药”),这使得一旦出血就不易止住,小小损伤也可能酿成大患。

4. 记忆模糊:有时磕碰太轻微,本人和家属事后根本想不起来,导致出现症状时难以与头部受伤联系起来。

 

三,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

 

这些症状五花八门,极易被误认为是年老体衰或老年痴呆,需要格外留心:

 

1,精神与认知方面: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糊涂、嗜睡、个性改变。

2,运动功能方面:一侧手脚无力、麻木(类似中风);走路不稳、步态蹒跚或迈小碎步。

3,其他方面:持续头痛、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等。

 

关键提示:如果家中老人在头部轻微受伤(甚至是不记得的受伤)几周或几个月后,出现上述任何症状,都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

 

四,如何诊断与治疗?

 

诊断此病非常简单有效,通过头部CT或MRI(磁共振)扫描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血肿的位置和大小。

 

治疗上,对于已引起症状的血肿,主流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名为 “钻孔引流术” 的微创手术。医生在头骨上钻一个或两个小孔,将积存的陈旧血液冲洗引流出来。手术创伤小,效果立竿见影,就像为被压迫的大脑“松了绑”,患者症状往往能迅速改善。

 

五,如何预防老年人头部受伤?

 

预防是关键,尤其对于老年人:

 

1. 防跌倒:家中移除绊脚的地毯,保持地面干燥,在浴室、楼梯加装扶手,保证夜间照明。

2. 安全出行:只要乘坐交通工具,无论前后排,都必须系好安全带。骑自行车、电动车时务必佩戴头盔。

3. 谨慎用药:长期服用抗凝药的老年人,需定期复查,并告知医生任何头部受伤情况,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

4. 提高警惕:家人要多关心和观察,一旦发现老人有异常的行为或身体变化,不要简单归咎于“老了”,应尽早带其就医检查。

 

六,总结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个“时间延迟”的健康陷阱。它善于伪装,但并非无迹可寻。了解它,警惕它,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悲剧。对于家里的长辈,一次小小的磕碰,加上后续任何细微的性格或行为变化,都值得“大惊小怪“地及时探寻背后的真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