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94) 第二诊疗意见
医路心语,一位美国华人心脏科医生的行医笔记
94. 第二诊疗意见
两周前我看了一位病人。
65岁的女性,平时几乎不看医生,也不吃药。三周前她突然出现胸痛,被送到当地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STEMI),当即进行了冠脉造影并植入支架。
她来那天,和丈夫一起开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我的门诊。在此之前,我已经在电脑上浏览过她在当地医院的检查和治疗记录。于是见面后,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已经看过心脏科医生了,有什么我可以帮到你的呢?”
病人微笑着,从包里拿出一张写满问题的纸条——她是来做第二诊疗意见的。
在美国,寻求第二诊疗意见(second opinion)并不少见。病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不信任原来的医生,而是希望听听不同医生的看法,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和价值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多数这样的病人都非常理智、礼貌,来之前做了充分的功课,有条理地提出问题,是真正想与医生一起探讨病情的。
我们按照她列出的问题一一讨论。她的丈夫打开手机请求录音,我欣然同意——因为其中不少问题是她女儿帮忙准备的,女儿那天不能来,希望之后能听录音了解讨论内容。
谈话中,我们重点分析了她冠心病的原因。我指出,她的Lp(a)水平显著升高,这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心血管风险标志。建议她的孩子们也进行筛查。目前虽无直接针对Lp(a)的药物治疗,但通过他汀类药物控制胆固醇依然是关键,而新的治疗药物也正在研发中。(医路心语第13篇-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向标:脂蛋白(a))
整个问诊持续了约四十分钟。期间,病人和丈夫又补充问了几个问题,我都一一作答。临结束前,我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他们相视一笑,满意地摇摇头:“没有了,一切都很清楚。”他们决定继续回到当地医院心脏科进行后续随访。
今天上班时,我收到他们寄来的一封感谢信。
我一直认为——最高质量的医疗,不在于技术的高低,而在于帮助病人做出最符合其价值观、偏好与目标的选择;而医生的责任,是确保这些决定不是出于无知或恐惧。
(更多医学科普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二诊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