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探亲杂记(杭州)--商业

来源: 2004-10-05 10:45:18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没资格,也不想空谈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记录一些商业活动的所见所闻,或许多多少少的说明些问题。

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后,总觉得中国的商业不是发展过头了,而是不足。光冲着店里那么多的人头而言,开店的念头想必会一直在商人们的头脑中打转。多年以后杭州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商业的快速发展:拓宽后的青春街,风起路迅速成为繁忙的商业中心。体育场路,文一二三街及其二端延伸段也成了热闹的商业街。其他许多原先较冷僻的街,巷也是店堂林立,车水马龙。

第二个感觉是商业的竞争加强了。去杭州最大的二家百货商店--解百和杭州大厦转转,以前那种拥挤不堪,人山人海的现象不见了。人气依然很旺,但同美国生意好的大商场水平也差不多。店里格局也有了变化,开放式的,顾客直接与商品接触的销售法(大部分商品),取代了老式的柜台服务。临近,与之规模相等的竞争者,比比皆是。解百正在装修,没有怎么看。去杭州大厦,主要看了一下电器部。感觉是产品多,价格也不便宜。一台Panasonic 42英寸的LCD电视(1024x784, Contrast1:3000),标价32000元。数码照相机品种不少,以国产货居多,进口货也有一些。价格大约比美国贵20%左右。MP3播放机倒是有许多不错的国产货。价格从300-800元不等。功能全(MP3,防震时间长,还可放VCD),超薄。耳机的质量也很好。比起美国市场的同类产品,价廉物美。

这些还罢了,让我最有感触的是服务水平。服务员向顾客介绍产品热心,懂行,一律用国语。有问必答。问了以后不买也不会给你看脸色。一个MP3播放机,看了,问了,试了,谈了,想买没有足够的人民币(他们不收美元。信用卡倒可以但汇率和手续复杂)。所以就没买成。说是明天再来,服务员没有半点怨言,失望或难看的脸色。却说没关系。她们的生意并不很好,因为柜台上少有人问津,可看得出她们的服务心态已经是比较成熟了。从电子产品的几个柜台看去,有一些看的顾客,真正买的却是少数,竟争想必还是蛮激烈的。另外,在不相干的柜台问一下其他产品柜台,也能得到较满意的答复。

杭州大厦附近





西方的入侵无处不在:这些是直接占领

位于拱墅区的欧洲大型超市:OBI和Auchan。据说美国的Walmart也将在近期开张





到吃饭的时候去看看,坐得满满的!





生意虽不如上面的快餐店,可店里的咖啡好像是按美国的价钱计算的。且人力便宜得很,利润肯定丰厚。不然也不会在最繁华的地段开店了。



进口轮胎。换一个Honda Van的车胎800元?美国的价钱!什么样的收入才消费得起?



间接的影响就不可计数了。看看下面那些街头商店的招牌和广告,哪一张没有几个洋字儿呢?

风起路上卖日用品为主的小型超市


自动电梯


免费存放行李的保险箱



街头商店




延安路中段



说到商业,当然不能不提一下从小在这儿长大武林路了。从几乎没有店面的冷僻街成为无处不店的商业街,它的变化的确很大。说是说女装街,其实各类商店都有,但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繁华,或可迁怒一下盛夏酷暑对生意的影响吧:





看到眼镜店,不得不说说去武林门一家眼镜店(口碑不错的)配眼镜之事。为了得到较好价钱和服务,母亲找了熟人。开始一切都很顺当,选了镜架选镜片时,我出于习惯随口问了一声眼镜的保质期。小姐告说镜架为一年,可镜片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我坚持要问,她却试图说服我镜片不会有质量问题。可我怎么也不能接受,并开始并对镜片的质量和这家店的信誉怀疑起来。僵持了一会儿,一个值班经理模样的过来让我们坐下谈。我还以为大概是陪礼道歉之类的话。谁知他开始对我进行“教育”:说是通过熟人介绍的,已经给我们最便宜的价钱,最好的服务了。如果我还“无理取闹”的话,那位熟人面子就不好看了等等。。。 最后,为了母亲熟人的面子,我只好承认不懂规矩,陪礼道歉完事。没想到上门照顾你生意,只问了一个正常的问题却受了一肚子气!

出了门,正好旁边也有一家香港人开的眼镜店,进去问镜片的保质期,服务员豪不迟疑地回答“一年”。在商家眼里,顾客究竟是个什么位置?难道价钱打折扣的同时质量也要大折扣吗?这种教训顾客的做法恐怕还是旧时官商的恶习吧!


昌化路车站





还是街头小吃令人怀念:葱包桧儿,卤豆腐干,炸臭豆腐,烤羊肉串,茶叶蛋。。。

武林路的商机的确不可低估。连被定为危房的一小套临街房子(40-50平米),卖给商人开店也要100万。。。


宝淑路上一饭店


说起饭店,也得谈谈三次吃面的经历:武林路口的一家大众饭店“片儿川”,应该是雪里蕻笋丝(或交白丝)肉丝面,结果是梅干菜肉丝面。儿子去知味观再试“片儿川”,同样下场。浙二附近大众饭店“猪肝面”,结果得到和美国一样的东西(猪肝原是我的偏爱,可美国的猪肝不论怎么做都是又硬又老,据说是品种的问题,从此作罢)。感觉中,这些店面条的水平与美国DC附近较好的中餐馆差不多,真不知道是杭州的餐饮业如此堕落了呢?还是美国的中餐馆进步神速?


这家环城西路的小店有什么高招 — 看看门上的那张通告说的什么?


令我想起了美国许多店的类似广告。纯粹为了吸引你的眼球吗?



大商店也来街头甩卖:一条男西式长裤(做工看上去还不错)只要价12-15元!?



商业中的欺诈现象怎样?
经历一:前面杭州特色街中提到的王星记扇子是杭州工艺一绝。儿子在河坊街的王星记分店以40元的价格买了一把正宗王星记纸面扇,我大呼上当――那是骗外地人的价钱。我在浙二附近的马市街上一家小店里看中一把扇子,外地店小姑要价35元(以示与其他低档货5-10元的拉开档次)。我用杭州话与之来回还价,最后以25元成交。心里觉得虽不算便宜,但也比儿子合算多了。过几天到三潭印月看到一样的东西只要10元。当时还不敢相信,拿过来仔细辨认,最后确认是一模一样时脑袋直发晕!没想到一个多星期后在湖滨一家礼品店里又看到一次,这次只要5元一把!活活把我气死!另一把送人的绢面扇也有类似的经历。想想,这次光是三把扇子就损失了120%以上。别说商人光宰外地客,简直活生生地应验了卡尔.马克思的名言:资本的本质就是榨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这把西湖风景画的绢面扇:河坊街王星记分店40元,在同街一小店28元买下,又硬让送了一个价值7元的盒子。


在湖滨一礼品店还不到20元,而且包括盒子!

经历二:一位也算当官的朋友送我二条中华牌香烟。我自己不抽烟就托母亲转送别人。结果被告知其中一条是假的。其它诸如茶叶,山货等的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的情形也时有发生。

平心而论,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是商业的本质。你不能要求商人个个都有一颗善心。只有通过法制和市场机制的健全,才能将消费者的利益提高到最大化。个人的经验教训是:对不熟悉行情的商品,先找一家小摊铺落地杀价,杀到对方不肯卖为止。这时你大致知道该商品的底价了。然后换一家,确认是同样的商品,从这个底价开始讨价还价。


无孔不入的商机,就连公交车的拉手也不放过



对服务员的严格训练也提上日程




这张照片让我连想到几天下来的另一感受:来自各地(安徽,四川,江苏,福建。。。)的保姆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干着本地人不愿干可又不可或缺的工作:钟点工,通勤,住家保姆,24小时护理工等等。在这个城市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文三路


也被称为西溪数码港,电子产品的买卖有一定规模。手提式计算计,数码相机,VCD, DVD播放机等等琳琅满目。总体价格比美国同类产品贵。特别是进口货。一台手提电脑多在10000元以上。一款Cannon A80的数码相机卖3300元。A70也在2600-2800之间。但有些产品(如数码相机电池)有国产的替代品,价钱却只有进口货的1/3到1/4。还有些东西绝对比美国便宜。我的一台手提电脑显示屏碎裂需要更换。美国根本不修。即使修,要价也比新买一台要贵($800-1600)。可我在数码港换了一个,还不到$300。


在严重缺电的浙江,这样残缺不全的夜景也难得看见





另一大感触是杭州的开放度。上街,购物,问路,坐车。。。听到的,说的都是普通话。绝大多数的售货员,服务员,执勤人员,甚至工作人员都不是本地人。顾客也大部分是外地人。所以,上街逛逛,听到乡音的机会连1/4都不到。即使本地人,现在也尽量用国语问询,回答。。。很有一种大溶炉的感觉。当外地,本地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不正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嘛!

再有一个感觉是中国的开放度。仅从新华书店音像部的商品看,各种CD, VCD, DVD, 录音录像带。品种齐全,价格不一。包括了世界许多有名的出版商的产品(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的一些著名厂商)。我喜爱西洋古典音乐,想利用回国收集一些。在这里看到了各种精选,全集,教学,考级以及各个乐团,指挥,唱片公司的版本。我在美国也曾搜寻过,许多东西根本连听都没听过!从这个方面看,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开放度还是蛮大的。美国这个号称最自由开放的国家,其实也是有很强的排外性,只不过做得稍微隐蔽一点罢了。

最后让我摘一段古人对杭州商业的描述权做收场:宋吴自牧《梦梁录.夜市》:“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大街关扑,如糖蜜糕、灌藕、时新果子、像生花果、鱼鲜猪羊蹄肉,及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春冬扑卖玉栅小球灯、奇巧玉栅屏风、捧灯球、快行胡女儿沙戏......又有夜市物件,中瓦前车子卖香茶异汤,狮子巷口熝耍鱼,罐里熝鸡丝粉,七宝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