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是唯一一个纳过妾的顶层人物。
1923年秋天,广州的一所宅院里热闹非凡,房梁上挂着红绸,很明显是家中有喜事。过往的路人无不探头朝院内观望,只为看看新郎是否英俊。
但是,院内的景象却让人倍感困惑,一名身穿红衣的女子端庄的站在院子中央,手里紧紧的握着一颗红绣球,旁边是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手中抱着一只公鸡。主婚人则是一名年龄稍大的女子,这算什么事?谁家结婚没有新郎?
其实这场婚礼的男主角正是后来被评为开国大将的张云逸,主婚人正是他的妻子王氏,此时的张云逸在揭阳主持工作,对此事并不知晓。
早期骨干之一,为何能够公然纳妾?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
稀里糊涂纳了“二房”
1914年,张云逸刚刚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随后便接到了任务,秘密潜入了海南龙济光部。临行之前,张云逸家里为他包办了婚姻,新娘是同乡的姑娘王碧珍。
王碧珍出身贫苦,但通情达理。与张云逸结婚之后,两人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王碧珍从不抱怨,家里的大小事务在她的打理下井井有条。两年之后,张云逸被调回了广州工作,两人见面的机会才有所增加。
1916年,夫妻二人爱情的结晶终于诞生,看着襁褓中可爱的女儿,张云逸十分开心,但病床上的王碧珍却显得垂头丧气。张云逸关切的询问缘由,这才得知王碧珍的因为没能为自己生下男孩而感到自责。
虽说清政府早已垮台,但封建思想彻底根除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王家和张家又是同乡,两家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古人都有“母凭子贵”这个说法,在那个年代,新娘如果没能生下儿子,娘家人见到亲家是会抬不起头的。
王碧珍也曾尝试过为张云逸生育第二个孩子,但由于农村生活比较艰苦,王碧珍的身体一直不好,夫妻二人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当时张云逸在粤军许崇智部服役,平时探亲假比较少,每次回家他都会开导王碧珍:“你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封建王朝早已不复存在了,人们都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干革命的初衷就是与封建专制作斗争,我家里怎么能出现一个封建分子呢?”
王碧珍表面上答应张云逸,一定会放下包袱,好好生活。但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女人一直都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几代封建王朝的毒害,岂是张云逸几句话能够化解的。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愧疚,王碧珍开始主动为张云逸物色“二房”。
由于张云逸常年在外奔波,与王碧珍书信联系也比较少,所以王碧珍一直没有与张云逸商量这件事,或许在她的心里,这件事根本就不需要商量。
在古代,稍微有点身份的人,如果结婚五年后不纳妾,外人会对正房说三道四。
所以,自古以来,为丈夫物色第二伴侣,是一个“懂事”的正房该做的事。当时张云逸已经成为了广东揭阳县县长,也算是小有名气,这件事也就显得更加名正言顺。
1923年,王碧珍在一次理发时发现理发师眉清目秀,性格随和,于是便主动与她进行攀谈。
在聊天中王碧珍得知,这名女子名叫韩碧,芳龄十九,因家族没落,早年曾跟随父母四处乞讨,父母死后栖身于一个远房亲戚门下,并学习了理发这门手艺。
王碧珍开门见山的说道:“你愿不愿意有一个家?你只要愿意当我男人的二房,我今后就把你当做亲姐妹来看待。”
这句话可算是说到韩碧心坎里去了,韩碧自幼和父母四处漂泊,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根本无法体会到一个安定的家在乱世中是何等的奢求。再加上王碧珍平易近人的性格,韩碧犹豫再三后答应了这个请求。
王碧珍选了一个良辰吉日,代表丈夫把韩碧娶进了张家,由于婚礼当天张云逸不在家,按照当地习俗,这种情况需要用一只公鸡来代替。
一段时间过后,张云逸返乡探亲,还未进门就发现灶台前多了一个女人,于是很热情的说道:“原来是来客人了呀,这婆娘也真是的,怎么能让客人干活,赶快去里屋坐。”
听到这番话后,韩碧一时语塞,杵在原地不知所措。王碧珍一边帮张云逸脱下外套一边解释:“她叫韩碧,是我为你娶的二房。”
张云逸一把推开了王碧珍的手:“这怎么像话!这种事你为什么不和我商量一下?而且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向来反感这种封建思想。”
“姑娘,你不要听她的,明天早上我亲自把你送回家。”
王碧珍感到十分委屈:“小韩也是个苦命孩子,爹娘死的早,她早就没有家了。都怪我不争气,没给你生个儿子。”
见张云逸态度十分坚决,韩碧的眼泪也流了下来:“我还以为从此之后我就有了一个安定的家呢。虽说你不在,但我们已经拜过天地了,我生是张家的人,死是张家的鬼。”
在两人的苦苦哀求下,张云逸最终允许韩碧留在了自己的家中,韩碧很快也怀上了张云逸的孩子,但由于大革命已经失败,我党的处境十分艰难,直到孩子出生,张云逸也未能与妻儿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