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金条乞讨,被抓了两次金条还在,这样的故事真实性多高?

刘启耀不动一分一毫革命公款 腰缠十三根金条却宁可乞讨度日

 

■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

——2019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平固江畔的江西省兴国县睦埠村,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刘启耀的故乡。

走进位于村内的刘启耀纪念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映入眼帘,简朴而庄重。

■ 血战前秘密藏好党组织的巨额经费

刘启耀是长工出身,做过撑竹排的工人,后来积极投身革命。1933年,刘启耀当选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刘启耀奉命留守苏区打游击。为带领部队突围,刘启耀等领导干部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江西省委书记曾山将一个褡裢交给刘启耀保管,里面是中共江西省委全部的活动经费,有13根金条和一些银元、首饰。刘启耀将褡裢用油布包裹好,悄悄掩埋在一个人迹罕至的乱石堆里。

在一次血战突围中,刘启耀负伤,满身是血,不省人事。敌人清理战场时,误以为他是具死尸,恰好又从另一具游击队员遗体中搜到一份中共党员证,上面是刘启耀的名字和职务。敌军营长叫来随军记者当场拍照,借以邀功请赏。不久,敌人的报纸大肆吹嘘击毙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原来,是刘启耀的同庚战友刘国龙将受伤昏迷的刘启耀推入死人堆中,拿起他的驳壳枪和证件,想把敌人引开,却不幸牺牲。

在刺骨的寒风中,刘启耀被冻醒,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强忍悲伤和钻心的疼痛,一路蹒跚来到打游击时曾藏身的山洞。为躲避敌人搜捕,他白天躲在山洞,天黑后出去寻找草药治伤口,以野果充饥,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

半年后,刘启耀等不及伤口痊愈,就赶到埋藏经费的地方,取出褡裢,把它系在腰间,开始下山寻找党组织。

■ “腰缠万贯”,却宁可乞讨度日

刘启耀本想去寻找主力红军,但国民党军队到处设卡抓人,他只好隐姓埋名,滞留在江西遂川、万安一带,走村串寨、乞讨度日。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向附近人家讨点饭吃。晚上,就睡在茶亭庙角里。

在山民的帮助下,他穿着烂棉袄,戴顶破雨笠,肩背讨饭袋,手拿打狗棍,化装成乞丐,一心往湖南方向去追赶西移的主力红军。可是,湘赣边境敌人岗哨林立,盘查甚严,他只能继续在山区漂泊流浪。

刘启耀在深山老林采草药、烧木炭挑到集市上去卖,甚至提着篾箩,拿着打狗棍,走村串户,讨米讨饭。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刘启耀始终没有动用一分一毫革命经费。他先后两次被敌人抓获,面对威逼利诱,始终没有交出革命经费。

几个月过去了,谁也不知道,这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叫花子,竟会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身上还藏有金银首饰。

因为害怕身份暴露,刘启耀有家不能回,妻子被严刑拷打致残,儿子流落他乡,女儿被送人做了童养媳……刘启耀将痛楚默默压在心头,继续寻找党组织。他天天乞讨,天天找党,几乎走遍了赣西南老苏区各个旮旯,秘密联络老党员、老红军、老苏干数百人,同敌人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6年初,刘启耀在泰和马家洲以办旅社为名,筹建了“旅宁同乡会”,接待过往失散红军,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并先后组建了遂川、万安、泰和、吉安等地下县委和中共江西临时省委。

■ 党的经费分文未动,全部交回党组织

刘启耀在寻找党组织的同时,联系到很多散落在当地的苏区战士和苏区干部。1937年,联系到120个人左右时,他们成立了临时江西省委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然而开展革命斗争需要经费,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刘启耀取下布包,放在桌上。大家打开一看,是13根金条,还有银元首饰,和曾山当初交给他的时候,一模一样,分文未动。谁也不曾想到,瘦骨嶙峋、疾病缠身的刘启耀,竟然“腰缠万贯”。

临时省委用这笔经费买了一栋房屋,以赣宁旅泰同乡会的名义建立了省委秘密机关,部分剩余经费用于援救狱中的大批战友。

不仅仅是金钱,只要革命需要,刘启耀可以毫无保留倾其所有。早在1934年,他担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通令规定省苏维埃各级机关,“反对铺张浪费,为革命厉行节约”。他要求工作人员,不浪费一个铜板,不滥用一张信纸,不多点一盏油灯,不乱耗一支铅笔。

逢会便强调“十二分的节俭”的刘启耀,被大家笑称为“十二分节俭主席”。

1934年初,中央号召节省粮食支援战争。他在会上郑重宣布,从4月份开始他带粮食办公,直到反“围剿”获得胜利。在返回家乡背米去宁都时,妻子埋怨说:“当了省主席,连饭都赚不到吃,真没用。”他耐心向妻子解释“共产党的官,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后来由于战争形势紧张,刘启耀无暇回家背米,他妻子通情达理主动挑了两袋米,走了100多里山路,赶到宁都看望丈夫。

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央苏区被敌人包围,经济困难。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刘启耀,想尽各种办法节省革命经费。铅笔用到短得握不住了,他还要绑在小竹棍上接着用;一张纸要用三遍,先用铅笔写,再用红笔写,最后用毛笔写。

由于斗争形势急剧恶化,刘启耀再度同党组织失去联系,1946年因病去世,时年47岁,死时仍穿着他那件破烂的长衫和补丁连补丁的单裤。在群众帮助下,当地守山棚的兴国同乡掩埋了刘启耀,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的真实身份,立了块“无字碑”。

刘启耀的重孙女曾回忆说,“太公从来没有拍过照片,但太婆说我长得很像太公,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就看着我,画出了太公的第一张照片。”

“对党忠诚、一心一意”,是刘启耀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他的传奇故事编入了《中共党史人物传》,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刘启耀

(1899—1946)

江西省兴国县龙口乡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刘启耀当选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在红军长征后,刘启耀率部坚持游击斗争,突围中负伤与组织失散,他身上保管着一笔党的活动经费,包括13根金条和一些首饰、银元。在极度穷困下,不动用分毫,一边乞讨度日,一边秘密寻找党组织、联络散落同志,被战友们称为“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1946 年,刘启耀患病去世,时年47岁。

所有跟帖: 

我听说老刘卖了金条炒股,让革命经费涨了十几倍。 -man008- 给 man008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2/2024 postreply 13:09:2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