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北京的游客,总是要到故宫博物院、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地去走一走、看一看;经常到北京的游客,更愿意钻进北京的胡同里,体验独具特色的胡同文化——那里,藏着老北京城的回忆。
所谓“胡同”,其中就是一种比较狭窄的街道,往往连接于主要街道之间。这种街道,放在成都,它叫巷子;放在上海、苏州,它叫里弄;放在北京,它就叫胡同了。胡同来自于蒙古语gudum的音译,北京是元大都的所在地,将胡同作为狭窄街道的名称,便是从元朝时期开始。
老北京人说:“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数不清。”北京的胡同数量多,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在全城的各处。
在明朝时,北京的胡同总数约1200多条。到了清朝,胡同数量增加到1800多条。如今,北京全城有名有姓的胡同,数量大约有4000多条。
要说北京的胡同,从哪儿说起呢?先说说最早的胡同吧。
在元朝李好古的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潮州儒生张羽与东海龙王三女琼莲定情后,家童与龙女的侍女梅香调情:“我到哪里寻你?”侍女回答:“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砖塔胡同便是北京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胡同,如今还保存着,位于北京西四牌楼附近,因胡同东口的一座青砖古塔而得名——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
1923年,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反目成仇后,从八道湾胡同搬出来,租住在砖塔胡同,并在那里写下《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后来,张恨水也曾经居住在转塔胡同,并在那里度过他的人生岁月。
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喜欢用省份、城市来给街道命名,比如湖南路、广州路、成都路等,一看上去就很高大上,显现出宽阔的视野。北京的街道却充满生活气息,胡同的命名很接地气。
老百姓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于是乎,北京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醋章胡同、茶儿胡同,刚好对应了开门七件事。
老百姓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金、银、铜、铁、锡,于是乎,北京就有了金丝胡同、银丝胡同、铜铁厂胡同、铁门胡同、锡拉胡同,安排得明明白白。
“水是生命之源。”老北京城水源不多,普通老百姓吃水主要靠水井。水井遍布全城,产生了许多以井命名的胡同。
在明朝、清朝时,直接叫“井儿胡同”的就有十几条胡同。后来,大部分水井干涸了、消失了,这些“井儿胡同”也改名了。天桥北粉店胡同、前门外的肉市街二巷、天坛半壁街,南锣鼓巷的景阳胡同、崇文门的镜子胡同、新街口的景尔胡同、东华门的景丰胡同,过去都叫“井儿胡同”。
也有一部分以井命名的胡同保留下来。石红井胡同、大铜井胡同、铜井大院、水井胡同、大甜水井胡同、甘井胡同、金井胡同、东水井胡同、西水井胡同、板井胡同沙井胡同、龙头井街、井楼胡同、琉璃井胡同、三井胡同、七井胡同、湿井胡同、姚家井一二三巷……当人们走进这些胡同时,有没有想起当年水桶在井壁哐当作响的画面?
胡同里住着不一般的大家族,人们便以这家人的姓命名胡同:蔡家胡同、朱家胡同、燕家胡同、施家胡同、韩家胡同;
胡同里长着不一样的植物,人们便给胡同冠上植物的名字:椿树胡同、榆钱胡同、菊儿胡同;
胡同里有着衙署机构,人们就以衙署机构来命名胡同:钱粮胡同、兵马司胡同;
胡同附近有寺庙,人们又以寺庙来命名胡同:灵境胡同、净土寺胡同……
北京的街道和胡同,一般都是直来直去,很少拐弯。在宣武区东部有一条胡同,叫九湾胡同。九湾胡同的特点是拐弯处特别多,全长约390米,弯曲之处不下于13处,被称为北京拐弯最多的胡同。
九湾胡同还有一个特点,是从胡同东口进入往西走,越走路面越窄,西端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一个人勉强通过。
胡同绝大多数都比较狭窄,可位于西城区东南部的灵境胡同,却宽阔犹如街道。
灵境胡同始建于明朝,长度为660多米。1985年和1992年,灵境胡同经过两次扩宽,最宽处达到了32.18米,有双向4车道,与街道无异,被称为北京最宽的胡同。
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故事。其实,在紫禁城里,竹帘是宫殿里常见的用品。这些竹帘以南方的上等慈竹为原料制成。虽然竹帘可以反复使用,但也有用破、用旧的时候。这时候,就要把破旧竹帘存放到内务府一座存放帘子的库房里去。
这座库房位于一条胡同里,人们给这条胡同命名为“帘子库胡同”。
在北京的众多胡同里,有一个“八大胡同”,几乎家喻户晓。其实,“八大胡同”是8条胡同的总称,它们分别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棕树斜街)、朱家胡同、小李纱帽胡同(现小力胡同)。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八大胡同”是著名的风月场所,令人流连忘返。